书城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49439300000009

第9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述(4)

(2)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先后顺序关系。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时序上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关系。主要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发展的先后,先发展了工业化相关的主要技术,随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兴起,又进一步信息化,这是自然而然发展形成的,并没有规定必须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工业化尚未完全完成,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密不可分,当然可以采取“两步并一步”的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3)“两化融合”的融合点。

产业融合理论认为,从产业融合的程度看,可以将产业融合划分成三种类型:

完全融合、部分融合、虚假融合。从产业变动角度看,又可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性融合”、“互补性融合”和“结合性融合”。对于涉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某一产业,我们认为,“两化融合”在产业上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其中的任意一种。

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理念相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理念实际上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合”意味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并不是“两家人”,而是“一家子”;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融合发生在生产工艺、技术、产品、管理、销售的各个过程,也体现在生产力、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因此,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产业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更是个社会综合性问题,体现在技术、产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两化融合的融合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瞯在产品上,物质成分与信息成分的融合,如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具体表现在汽车、机械、电子产品等大量的物质成分与信息成分融合型产品。可以通过信息成分为产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例如,CPU是由硅片加工得到的,由于其包含、处理了信息成分,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瞯在工业装备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装备技术相融合,形成新一代的工业装备。

瞯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与企业生产融合。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中的应用。

瞯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采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DSS)、数据挖掘系统(DM)、商务智能系统(BI)等,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

瞯在融合型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如通信、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3C加快融合,带来技术与业务的创新发展。

瞯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信息化促进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内容服务业、电子商务,以及提升旅游、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产生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形式。

瞯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体系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相关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

瞯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融合。

瞯信息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政府工作建设等。

(4)“两化融合”的本质。

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本质,就是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采取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步并一步”的策略,在工业化过程中广泛、深入地采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与信息产品,发挥信息化“助推器”、“倍增器”和“催化剂”的功能,促进融合型产业发展,使信息化与工业化都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信息化还未诞生之前,工业化不包含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开始成为新型工业化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性。

从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看,工业化、信息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它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应用领域的发展,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应用领域、技术、应用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导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不断发生变迁。例如,最新涌现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云计算”模式,即大量的信息计算、处理、分析的任务都不直接在本机上处理,而是提交给远方的“云”(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云”提供了无限扩展的、可随时获取的计算资源(硬件、软件、平台)。

“云计算”集中体现了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数据中心等思想。在这样的“云计算”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然包含了新的“云计算”内容在内,“云计算”为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3 “两化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2.3.1 “两化融合”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以及国际日益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等一系列机遇。在此形势下,提出“两化融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面临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再开始推进信息化、迈向信息社会的,具有雄厚的先发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具有如下特点。

(1)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消耗了世界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2)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采用了“先污染,后治理”方式。

(3)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再来发展新兴的信息化,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面临如下制约和挑战。

(1)我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下,又迎来了信息化的挑战,因此,面临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2)广大的后发国家客观上难以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我们也不能再采用“先污染,后治理”方式,同时发展受到资源约束,以大量资本、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资源代价来维持发展的“粗放式”传统工业模式亟须转型。

因此,在上述情况以及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后发国家必须采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让信息资源部分地替代传统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环境等传统资源,从而减少传统资源的消耗,以集约型方式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成为新科技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竞相制订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期抢占未来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是选择被动应对,还是积极发展?是选择落后于时代,还是实现跨越式提升?所有这些以及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等,都给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此外,实施“两化融合”,对信息产业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承担自身发展、壮大,以及一个产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如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GDP、吸纳劳动力就业等,还承担着改造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传统产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历史重任。

2.面临的机遇

(1)当今世界从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型,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信息科技更新换代的大好机遇,有利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赶超。

(2)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渗透性强,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和便利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交流和沟通,都为我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我国已有的工业化成果和几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财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当前的“两化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保证。

2.3.2 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两化融合”

1.“两化融合”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在需求

“两化融合”让“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架马车结伴而行,是因为它们都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生变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

(1)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好、倍增性好、带动性好、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创新性强、附加值高、关联度高、对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少等优点。

瞯渗透性好。信息化的穿透力强、渗透性好,可以深入渗透到工业化领域,与工业技术结合,促进工业技术升级换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其他“四化”其实都离不开“信息化”,就是因为信息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融入其他“四化”中,促进其他“四化”的发展。

瞯倍增性好。信息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以新型的信息资源替代了传统的土地、人力、环境、资本等资源,具有低能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优点。

瞯带动性好。信息化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带动。

因此,应用信息化于工业化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

(2)工业化的地位和意义。

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基础;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品。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瞯工业化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

(3)信息化与工业化不能是两张“皮”。

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化过程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是具备了信息化能力的工业化;信息化是装备了工业化的信息化。

工业化是母体、环境、源泉和基础,是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是工业化的得力助手,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两者是相互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相互趋近的螺旋式上升的关系。

此外,实施“两化融合”也为我国信息产业本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

目前,我国IT市场规模世界第二,在推进“两化融合”后,我国IT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在实证研究范畴,黄永兴通过计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业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经济增长三者两两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认为三者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黄永兴,2003)。左美云通过使用灰色系统理论,同样得出信息产业与工业关系紧密的结论(左美云,1998)。俞立平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且信息化发展能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信息化每提高1%,工业化水平会提高0.184%(俞立平,2009)基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有机协调起来,融为一体,使两者的发展战略协调一致,两者的发展模式高度匹配,两者的发展规划、计划密切配合。这也正是国家实行大部制,合并组建工业与信息化部的重要原因。

2.“两化融合”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提出,我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才能走好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给出了一个响亮而明确的回答,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对于走好这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