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52

第52章 徽州文化与黄山市新农村建设

余建云

【摘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伟大的决议,黄山市广大农村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要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就必须深入研究徽州文化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徽州文化 新农村建设

黄山市一方面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一方面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厚重而多彩的徽州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徽州属于皖南山区,多山少良田,徽州文化又多存在于黄山市各农村中,那么它必然和当代的新农村建设间存在着多重关系。黄山市应以徽州文化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让徽州文化走进新农村建设,弘扬徽州文化,建设黄山市特色新农村,谋求持续和谐发展。

一、徽州文化概述

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的徽州府为中心并扩展到整个皖南地区,辐射到其他地区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沉淀和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徽州逐渐成为华夏名区。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和创新,其文化内涵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主要包括:“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建筑、徽州茶道、徽剧、徽菜等,这些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传统悠久。徽州“一府六县”自唐后,儒学兴盛,民间教育事业高度发展,不仅对受教育者进行了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而且也重视算学、医学、技艺的教育,因而造就了徽州人的好学精神,提高了徽州人的整体素质,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内在基质。在徽州,商成帮,徽商所走的是一条“儒官商”三位一体的道路,是商业插上了文化的翅膀。商人致富后不惜重金兴办宗族文化教育事业,这本身也为徽州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徽州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是儒家、释家、道家的一个厚实沉淀。

二、徽州文化与黄山市新农村建设间的关系

唐大历四年(769年),歙州下领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婺源、祁门六县,“一州六县”的建制基本确立。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此后,“徽州”之名一直沿用。1949年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管辖,其余五县归安徽省徽州地区。

1987年设黄山市,绩溪县划归宣称地区,其余四县仍属黄山市,故今徽州大部分区域属黄山市。

(一)徽州文化对黄山市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徽州文化的现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正确利用徽州文化的价值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1)“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规定的行为准则。由于朱熹及其徽州追随者的推崇,儒家思想从徽州的精英层走向民间。徽州人从小接受这些“真理化”了的儒家伦理纲常教育,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崇尚儒雅。徽州人宗族观念浓厚,血缘宗亲关系被不断强调,宗族组织稳固严密,宗族个体成员之间强调互亲互爱,宗族之间和谐相处。从现存的徽州文化的大量实物和史料中,可以分析出:徽州人的信仰、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无不渗透儒家文化。仅“棠樾的七座牌坊”,就足以看到徽州人忠孝节义的行为气节,崇尚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文化沉淀和行为准则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由于农民从思想上有根本的认同,便于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决议在徽州的广大农村推行。

(2)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由于山多岭众,土地少而贫瘠,难以蓄水,非旱即涝,收获不济,粮食短缺问题突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不得不外出经商谋生,并且生意越做越大,盛极一时。徽商的儒商思想以及开放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代代相传,现代黄山人注重发展经济。黄山市众多地区开发了“农村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徽州文化的载体黟县古民居群落,歙县历史文化城,休宁白岳齐云山以及唐模,潜口民居等正式成为黄山以外的旅游热点,与黄山旅游互为补充。这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遇到的农村产业素质低,缺乏特色优势的问题的解决,克服了农村资源开发和利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综合循环利用能力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发展动力,有利于黄山市的可持续发展。

(3)徽州人重文重教,蔚然成风,历史就有“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之说。

在历史上不仅社学遍地,书院林立,而且缙绅之家还编教材,大兴家族塾学之风。

1007年就有书院。“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据康熙《徽州府制》记载,徽州府有社学五百六十二所,县塾五所,书院五十四所,各类学校,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成为“状元之乡”。如今休宁县被称为“中国状元第一县”,现代的徽州人继承了优良传统,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

(4)徽州文化内容丰富,包括新安医学、新安书画、徽剧表演、徽州修学、珠算等,在黄山市广大的农村流传久远,特别是书画和徽剧很多农民自身就很擅长,经常村内组织戏帮上台表演,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避免农民闲时醉迷于赌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中“乡风文明”的实现。

(5)一般来说,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支柱是进口贸易、投资和消费,但我国农村消费增长缓慢,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不足,而受徽商的影响,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古徽州是消费型的农村,农民思想较开明,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参与市场经济,这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

2.徽州文化中有大量的封建残余,人们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方面毋庸置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阻碍。

(1)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社会,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一直沿袭了漫长的时间。宗族根源于儒家文化观念,徽州人崇尚儒学,宗族观念十分强固,这就无形中在各宗族之间建起了一道隔膜,久而久之,形成了狭隘的思维方式。

徽州人自古便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独立意识浓,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生产方式基本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如今多数农户自给自足的心态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他们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信息闭塞,阻塞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给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目标造成一定的困难。

(2)徽州人相信“权威”,“官本位”思想浓厚,如今中国的经济过度行政化也影响了徽州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一是乡镇为农民提供的生产服务等处于空置状态;二是教育、卫生、农村社保等公共领域的投资偏少;三是行政甚至直接干预农民生产,阻碍了“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3)古代徽州男子长年在外经商,这一传统在今天表现为农民过度依赖外出打工。如今黄山市出现大面积田地闲置的情况。对农民来说一方面农业闲置造成了土地质量日益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打工者从事体力劳动居多,工作艰辛报酬少,而且这只是一个短期的糊口方式,这就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以及产生农民年老后生活无法保障的问题。

(4)徽州人讲究礼数,忌讳很多,遇上苦难后避开科学而寻求迷信,风水大师、算命先生等在广大农村仍有市场,而且迷信思想在短时间内无法根除,不利于科学理论的普及,阻碍农民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性。

(二)新农村建设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1.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旨在发展“三农”,其对现存的徽州文化的保护和继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农村建设发展了农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的注意力从生存问题转移到发展问题,农民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的力量,并以徽州文化为傲,为徽州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新时代的徽州新农村建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强调人精神层面的和谐,这无疑为徽州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和发展了徽州文化的内涵。

2.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滋生的错误的经济利益至上的观点以及不符合具体情况的措施又是对徽州文化的威胁。

(1)黄山市新农村建设在落实过程中有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新景点。很多徽州文化的承载地都开发成了“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在原来纯朴的徽州文化上承加了经济的压力,过度接待游客,部分地区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生态、村落、石雕、木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承受巨大的威胁,徽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2)随着新经济开发区、科技城如火如荼地发展,部分原始村庄被迫整个迁移,农民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农村别墅”,成了新村庄。新型村庄的现代化无疑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人可以搬走,文化的积淀却被现代重机械摧毁了,人与人之间也失去了最初纯朴的感情,新型农村毫无徽州特色,这是对徽州文化,特别是徽派建筑的强大威胁。

三、黄山市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建议

(一)对于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是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实属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黄山市应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徽州文化为依托,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转为宝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部分农村中承载徽州文化的遗迹应合理利用开发,特别要注意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建立“特色旅游村”,促进黄山市农民的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收入结构。

(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契机

黄山市应抓紧这个历史机遇,改善农村农村生产方式,注重效率,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和谐,让徽州文化走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教育方面

在鼓励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多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和课程,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徽州文化的合理性,辩证地对待徽州文化,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徽州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奋斗。

四、结 语

黄山市农村分布广泛,处于皖南山区的农村资源比较丰富,但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黄山市的发展,所以对于黄山市农村的发展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如今,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契机,但要怎样抓住这个机遇,怎样实现黄山市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广大农村受徽州文化影响深远,只有理解徽州文化的内涵,理解徽州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理解徽州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让徽州文化的合理成分走进新农村建设,才能让广大农民乐于接受,才能真正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作者简介】余建云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