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萍 赖云云
【摘要】高校通识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教学管理者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监控等多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通选课 教学管理 监控
一、引言
为培养和造就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许多高校专门开展了通识教育,并且设置了通识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选课)。通选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由于对通选课认识存在误区、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的空泛等问题,一些高校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使通选课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效用受到了影响。
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纵深发展,使通选课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就通选课目前存在的问题,对通选课的教学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二、通选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通选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多由教务部门承担,缺乏专门机构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使注意力集中在通选课开设上,而制订通选课教育的发展目标,制度规范和课程规划,教学实施与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重要工作被忽视。
学校对学生选课引导不足,管理机制不见健全,缺乏监督,对通选课的考核和监控相对薄弱,相对轻松的课程较多,学生选课时体现出“避难就易”的倾向,导致通选课几乎成了学生的“捞分课”,致使通选课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我校通选课教学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校本科教学几年来,坚持以“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对本科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特别是整合优化了课程体系。我校自2006年起,为强化通识教育、完善宽厚基础,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将所有的课程按新的课程类别进行归类和编号;设置各学科专业大类应修读学时和学分等;为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课程平台。特别是为使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认识世界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学校统一组织建设了通识选修课课程组。参照以往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及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做法,对通选课的领域划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在领域划分上为避免学科分割、知识零散的状态,同时考虑现有学科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经专家组研究,目前通选课分“人文社科组”和“科学技术组”两个课程组。其中“人文社科组”包括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和沟通与领导类共四类,“科学技术组”包括“科学与研究类”和“技术与设计类”共两类,要求不同大类的学生必须在不同的课程类别选读一定的学分。
从通选课的教学管理实践来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明显的问题有:师生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到位,通选课在师生心目中地位偏低;部分课程较为轻松,教学内容仅是一些讲座;名师上课较少,为年轻教师提供练手较多;课程领域修读学分要求过粗,造成选课偏激;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成了学生凑学分的捷径等。
四、原因分析及措施应对
通选课教学管理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是高校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否则通识教育只是有形无实。笔者认为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当前,许多领导、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还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的通识教育不可能有很高的质量。
首先,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是有效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社会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高素质的人才。通识教育追求教育的本然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其次,要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让教师了解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开设通选课的目的,对通选课开设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对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对于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学习通选课。教师和学生是通识教育的实践主体,只有认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才能认真上好通选课,发挥通选课的作用,真正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最后,学校应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大讨论,让师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理念及内涵随时代变化是不断发展的,要与时俱进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通选课教学师资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无力承担和不愿意承担通选课的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大学长期以来以专业教育为主。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主体,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都是在专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开出跨学科、综合性、文理渗透的通选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大多习惯于讲授知识为主。二是名教授参与学校通选课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他们多已承担较为繁重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和大量的科研工作。当然,教师不喜欢通选课,甚至不喜欢从事本科教学,与当前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轻基础的氛围有很大关系。
通选课教师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的重任,学校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给开设通选课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资助,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储备;二要给予教师相应的荣誉,提高通选课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三在评价方面应要全面、公正、客观,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四要制定适合通识教育体系的业绩点算法、晋升条件等,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
通选课是全校性的课,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才能开设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通识教育师资资源丰厚,通识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通选课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为主导,灌输式、结论型、封闭式过多,部分学生不愿学不想学,只是为了捞“学分”。有效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是改革通选课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通选课课堂学习,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善于发问,让通选课课堂教学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改革教学方法,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法,要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计划经济下的质量标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下的新的质量标准。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二要提倡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有问题不一定有创新,但提不出问题一定不会有创新。引导学生善于把多门课程以至多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实物和图片展览相结合、报告专题讲座、参观等各种非课堂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也可以采取讲课、提交个人作业、写读书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推动,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有效行动,形成浓厚的氛围,采取确实的措施,长期坚持,务求实效。
(四)加强学生学业指导
高校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选课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各高校都有所存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通选课的选课也是如此,学生不顾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大量的课程;不根据个人兴趣及课程内容,选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不顾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选有前修要求的课程等等。
选课当中的问题反映了教学管理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更需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在学分制实施的初始,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业引导,建立了导师制。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导师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大类培养,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学生学业的指导,建立和完善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选课是为实施通识教育而设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灵感、活跃思维的课堂。引导学生选好通选课,上好通选课,导师应首当其冲。首先,导师要对学生的选课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通选课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在选课时导师应向学生提供有关选课的各种规定、程序、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毕业要求等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特点、兴趣和成才目标的学习计划,与学生商量讨论和分析各种选课利弊。帮助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遵循学习和成材规律,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据调查结果表明,通选课“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通病。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校的管,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这需要建立由通识教育委员会、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等多方联合监管的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是要建立通选课设置的标准。组织专家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专门设计通选课程,逐步剔除由专业课“稀释”生成的课程和部分内容泛泛,缺乏吸引力,充其量是一些讲座类的课程,提高通选课的“含金”量。二是要建立通选课教学运行定期检查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通选课安排在晚间上课,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多有疏忽。应建立健全日常的监控机制,形成有检查、有反馈、有改进的闭环管理,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连续监控。建立专家评教制度。组织专家听课,定期总结,及时反馈,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提高通选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要建立通选课考核标准。
目前许多高校部分通选课已成了学生凑学分的捷径。应建立《通选课程考核工作条例》,规范考试环节,使学生成绩评定、检查、统计、分析制度化,并对各类课程从命题、试卷送印、考务安排、成绩评定、成绩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
通选课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将教学活动全过程、各主要环节以及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周期化运作,使之连续不断,形成长效管理,以保证通选课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选课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从实践情况看,通选课的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地优化和改革,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通选课教学管理,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对实践的现状进行解析梳理,实事求是地探索具有我国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扎实有效地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爱萍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杭州 310058赖云云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