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雪芹
成书时间:1792年
背景搜索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24年或约1715年-约1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辽阳。
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先后执政的时期,即18世纪中叶。先世原本是汉人,后来入旗籍,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家起初只是宫廷内务府(相当于现在的后勤部)奴仆,祖辈曹振彦在清兵入关时屡次立下军功,又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出征大同,并担任了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和大同府知府。后来得到顺治皇帝的宠信及提拔,担任了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曹振彦的儿子曹玺(也就是曹雪芹曾祖父)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提拔为内廷二等侍卫,不久又升为内务府工部郎中,曹玺的夫人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儿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曾在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侍从,又是康熙的朋友。所以曹家与皇室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尤其是康熙登基以后,曹家更是深得皇上的恩宠。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康熙派曹玺督理江宁织造,从祖父曹寅起,又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曹家在当时是个很显赫的家族。康熙南巡六次,就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康熙第五次南巡时,封曹寅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官阶升至正三品,此外还给予曹家的妻室淑人的称谓及其他丰厚的待遇。
曹雪芹在荣华富贵中长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雍正执政以后,开始千方百计的排除异己。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也被牵连其中。在雍正五年(1727年)年末,雍正皇帝以“行为不端”“款项亏空甚多”及“有违朕恩”等罪名为借口,革去了曹家的世职,财产也被抄没,无奈只得举家迁回北京,家道日渐败落。那年,曹雪芹已经长成为一个渐通人事的少年,这一转折,使曹雪芹真实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也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曹家被抄之后,一切的荣华富贵转眼间灰飞烟灭。一家人过着清贫的日子。政治的变故、家族的没落,深深打击了年少的曹雪芹,也给他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成年以后的曹雪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一种放纵的生活,他心中的积怨也只能靠终日吟诗做画、饮酒听曲来排遣。他性格放荡不羁,精于诗画,多才多艺,还能言善辩。他狂傲,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因此虽然清贫,却也赢得了不少的赞誉。裕瑞就曾在自己的《枣窗闲笔》中对曹雪芹有过这样的描述:“身胖,头广而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年),曹家家道稍微有些好转,但不久便彻底败落。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和卖画聊以度日。他对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尘世人生领悟得越来越深刻,渐渐地萌生出一种想用笔墨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的念头,于是他在一贫如洗的境况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和修改。曹雪芹历经十余载撰写《红楼梦》,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深入和艺术修为的日益成熟,他又先后对书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的文学巨著。但是爱子的离世使曹雪芹悲痛欲绝,又加之疾病缠身而无钱医治,乾隆二十九年便长辞人世,遗留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曹雪芹死后的葬礼简单而悲凉,葬礼的费用还是好友资助的。《红楼梦》中所记述的“满纸荒唐言”将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品解读
《红楼梦》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大观园内的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叙述了“宁荣”两府及四大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变迁,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必然崩溃的趋势,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世人瞩目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可以堪称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曹雪芹希望通过贾府这个社会的典型,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面貌和形势。这个所谓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内,表面看起来祥和太平,让人自由逍遥,实际上这里恪守严酷的封建礼教,无情地禁锢青年人的肉体和灵魂,用不平等的阶级制度残酷压榨处于阶级社会最底层的人,用腐朽的阶级权力颠倒是非。这座居住着皇亲国戚的大宅门内处处充满着矛盾,此起彼伏,从上至下勾心斗角。作者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描写,并不是把主题思想仅仅停留在琐碎的家庭纷争上,他是想通过家庭之间的斗争,用更多的笔墨反映封建大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红楼梦》不仅描写了贾府显赫一时的盛况,出乎意料的是给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一个悲惨的结局,这种写法和大多数古典小说以喜庆结尾收场的手法大相径庭,但这也是这部小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之所在。作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露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根源——封建贵族内部的利害关系和矛盾冲突。
这部书对于人物的塑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成功地塑造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同时《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还达到了一定的平衡和美感。比如在众多小姐当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是对照的,一个是冰清玉洁,多愁善感,性格阴柔;另一个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城府颇深。而在众多的丫环当中,晴雯和袭人又是对照的,一个率直莽撞,心高气傲,另一个温柔贤惠,稳重平和。黛玉和晴雯,宝钗与袭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背景。
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里的第一主人公。他纨绔不羁、高雅俊美,这也是他和大观园里其他男性的不同之处。他的思想比较超前,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叛逆,他主张人人平等、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抵制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
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宣扬的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贾宝玉对这种腐朽的封建思想深恶痛绝,他的思想几乎没有受到封建腐朽思想的玷污。他对身边的女性表现出热爱、尊重、崇拜之情,这成为这个人物典型的特征。他对周围女性的爱并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之情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身边不幸者的博爱。《红楼梦》中就有许多表现这一思想的章节描写。其中有一回讲到金钏含冤跳井自尽,贾宝玉一个人偷偷去了水月庵,在庵内的井边焚香祭奠含恨而死的金钏;晴雯病死后,宝玉为她写了一封血书《芙蓉女儿诔》,这既是对香消玉殒的哀怜,也是对吃人礼教的无情控诉。贾宝玉不但对身边的年轻女子充满热爱和尊重,而且对下层年长的女子充满同情心。那些曾经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女子因为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沾染了许多恶习,结婚后少女时代的质朴纯真尽失。抄检大观园时,周瑞的老婆怒斥司棋,这让贾宝玉很是气愤,他叹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表现出贾宝玉封建社会扼杀女子纯真天性的强烈不满,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贾宝玉对这些女子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何其卑微,但是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初步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不妥协,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完美女子,她柔弱而坚贞、倔犟但随和、机巧且憨直。她冰清玉洁,蕙质兰心。曹雪芹似乎要把天下女子所有的优良秉性全部集中到她的身上:论容貌,她俊美秀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韵;论才华,她才华横溢,贾府上下,也许只有薛宝钗可以与之抗衡,但最终也是稍逊一筹;论性情,她多愁善感,敢爱敢恨,对待爱情执著而热烈。林黛玉与贾府里其他女子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的骨子里充满着叛逆的因子,这一点她和贾宝玉一样。但是她的命运始终逃脱不了封建社会的毒害,自始至终渗透着浓重的悲剧气息。
曹雪芹深谙人物的塑造是一部小说的灵魂之所在,因此《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多达400多个,这些人物无论是大观园内的千金小姐,还是大宅门中的奴婢,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些人物的体态容貌、脾气秉性、身份地位不尽相同。无论是外貌、语言的描写,还是心理活动的描述,曹雪芹真正做到了“淡抹浓妆总相宜”的程度。
小说从各个层面描写了封建制度下种种腐朽的丑恶现象,揭露了封建制度压榨人、剥削人的本质,从而表现出对地主阶级的蔑视和对被剥削、被压迫阶层的深切同情。
其一,对封建礼法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例如“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一回,写贾珍和儿媳秦可卿私通,最后秦可卿“抱病而死”,实际上应该是受到封建礼教和精神的重压抑郁而亡。
其二,刻画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贾家是大地主官僚的代表,对劳苦大众的剥削无处不在,而且极为贪婪。贾府自己的生活是非常铺张的,例如书中描写贾府过年时,佃户给他们送来各色谷物菜蔬,各类家畜,以及各种山珍野味,而这些还是达不到贾府管家的满意。又如书中讲到贾元春回乡省亲,贾府为了迎接这位已经进宫的女子,大兴土木,大肆铺张。贾家之所以能够生活得如此奢靡,如此自在,和对下层百姓的残酷压榨是分不开的。
其三,反映了政治的腐朽黑暗。例如书中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有权有势的打死了人,“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而无权无势的被害人的家属则是“告了一年的状无人做主”。一张“护官符”无情地批判了官僚地主们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总之,《红楼梦》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逼真地反映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巨著。《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成为经久不衰的鸿篇巨著。
妙文精粹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知识链接
链接一 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是根据古典名著《红楼梦》而兴建的一座古典园林,是电视剧《红楼梦》的主要现场拍摄地,有浓郁的古典文化特色。
1984年开始兴建,1988年竣工。它现占地13公顷,院内有大小景点40余处,到处是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错落于山水之间,繁花名木、鹤鸣鹿啼相映成趣,宛若人间仙境。全园设计精巧别致,独具匠心。
大观园在实现自身园林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价值,努力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学大观园”,红学界则认为它真真切切地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是展示红楼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集于一身;文学家认为它开创了影视布景和园林建设相融合的新模式;
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大观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精湛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价值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公认。
链接二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在香山正白旗39号,是一座小型乡村纪念馆。北距卧佛寺约2里。1983年4月22日,由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兴建。
纪念馆院内四间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东边三间为两明一暗,西头为单间。院外是一座保持着清代旗人参领或佐领居住风格的院落。纪念馆有五个展室和一个小碑林。
第一室: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卧室;第二室:当年发现题壁诗的书房;第三室:是一组泥塑立体图表,清楚地勾勒出了当年曹雪芹生活和创作的环境;第四室:展出曹雪芹的一对书箱和与曹雪芹密切相关的十一块题壁诗文墨迹,这两组文物对研究曹雪芹的生平身世和《红楼梦》有珍贵的研究价值;第五室:是突出旗人风格特点的综合展室,展品中有《红楼梦》书中提及的一些民俗文物,如九连环、长命锁、戥子等。小碑林位于纪念馆西墙外,这些石碑都是从纪念馆周围的山坡、古庙、荒坟中搜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