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博弈与合作-冷战后墨美双边与媒体关系
49581800000012

第12章 墨美关系中的移民、环境理论(8)

三、重视媒体传播的本体特质研究,提供正确的传播决策参考

媒体传播具有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其涉及的内容和对象往往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相关,尽管在平常状况下大多采取淡化立场、软化包装的方式,但对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决不可掉以轻心。在重大外交事务中,美国主流媒体都是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比如,1999年5月8日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美国政府说是“误炸”,美国各媒体便众口一词皆言“误炸”,还迅速将公众视线引向“中国学生用石头砸美国使馆”等旁枝末节上去,企图混淆视听。又如,“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发表公开讲话,把袭击事件定性为对民主自由的攻击:“美利坚之所以成为攻击的目标,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亮的自由和机遇的灯塔。”随后美国媒体几乎一致地认为,袭击是对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的挑战。

而极少有人去检讨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误,从而承担了“媒体外交”的任务。美国媒体在报道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时,习惯用倾向性语言来构筑对方的形象。比如,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播音员对中国代表团作了这样的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为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的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包括美国在内的每一个经济强国都希望在那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占一席之地。但是,中国存在人权问题、版权问题以及对台湾构成威胁问题……自1984年重新参加奥运会以来,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表现得极其出色,发展成一个很强的体育大国。但也存在一些怀疑,尤其是对于田径运动员和女子游泳运动员,他们可能使用提高成绩的药物。虽然在巴塞罗那一个也没有被查出,但在那以后,有几个被查出了。”本来是一则体育报道,却添加了政治偏见内容,难怪其遭到海外华人的抗议。

理想化的媒体传播秩序应当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来源多样性,信源不能为少数国家垄断;二是流动均衡性,不应该长期单向流动;三是内容可靠性,不应在事实中夹杂偏见。各国应当本着这样的目标发展媒体传播,在全面报道的过程中,塑造“一个历史悠久、不断进步、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总体形象。在报道中要讲究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包容历史、现状和未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状况。在和平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为此,应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秩序。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国际报道的规律,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客观性;权衡利弊得失要立足全局、立足长远,既不要把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当做永恒的、整体的利益;也不要把暂时的、局部的弊害视为永恒的、整体的弊害,要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口味。即在全球化语境下,用世界通用语言报道世界。总之,要坚持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创新媒体传播理论,使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整合优化资源,提高中国传媒信息生产加工能力和传播覆盖能力,增强媒体产业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制衡国际舆论的重要一极。

媒体新闻与传播有独特的规律。各对外传播媒体应组织研究力量进行两方面的工作:总结媒体新闻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根据媒体传播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为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和调整传播过程中的偏差,监测和评估传播效果,用理论指导下的媒体与传播技能增强传媒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节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分析冷战后的墨美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墨美关系随着美国几届总统的更替,出现阶段性变化。老布什执政时期:墨美关系矛盾重重;墨西哥移民阶层的社会构成及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甚微;墨美双边环境问题暴露。克林顿执政时期:墨美关系进展缓慢;墨西哥移民政策进行调整;墨西哥移民造成的墨美两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墨美在环境问题解决上有了初步尝试。小布什执政时期:墨美关系貌合神离;移民潮形成;关于移民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与危机出现争论;墨美双方在环境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变革上形成分歧。近期,墨美关系对美拉关系的影响:美拉关系出现起伏性变化;从民族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拉美意识形态形成转变;美墨关系牵动美拉关系在合作与斗争中发展;小布什二次上台执政美国的对拉政策有所变化。

由上面现象清晰可见,对冷战后墨美关系的发展及现状进行非主流理论和主流学派传统理论的综合分析,才可客观地揭示出墨美关系的内在变化,并可以对未来墨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预测。

冷战结束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二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又一巨大变动,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国际体系结构,也对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冷战结束既使传统的现实主义范式面临着理论解释的困境,为新的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理论的出台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传统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嬗变和进步提供着原动力。正因如此,冷战后,墨美关系研究可诉求的各种思潮迭起、纷争加剧,也形成了理论研究的又一热点。

一、非主流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的作用,在大国关系领域,强调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在世界观上,承认物质性因素存在的同时,重视观念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行为体自身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才能具有实质性内容。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社会学角度,对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国际社会性质的基本前提、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产生作了新的解释,并对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权力、安全、利益、冲突,还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利益、合作等基本概念,都从建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了界定,反映了该派别重视国际政治的社会基础,强调从国际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来说明解释国际政治现实,这对于认识日益变化的国际社会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

(二)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观上,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它反对建立某种既定的中心论,排斥现代性、排斥主流或正统,强调关怀边缘问题、偶然事件和反主流观念。在方法论上,后现代主义强调内省、解构和多元性解释,提倡直觉、感悟、本能等解释功能。

(三)全球治理论(Global Governance):治理(Governance)是80年代后期开始在政治社会科学界出现的一个学术概念,治理与统治相对应而言,强调通过多向的、互动的分权与合作达到管理的目的。它具有民主性、说服性与效率性。全球治理论将治理的概念引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其意指通过调整国家间利害关系的结构来推动国际社会的协调和管理。全球治理的概念是90年代初提出的。全球治理不是建立“国家政府”或“世界政府”,而是为应对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危机,是全世界范围内国家或组织的协调合作。

(四)双层次博弈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国内政治对国际合作的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提出政治家和国内行为体的替代性“双层次博弈”可分为四类:重构国内的获胜集合;重构国外谈判方的国内获胜集合;跨国联盟以及国内团体削弱外国领导人地位的努力。

二、传统理论

(一)国际机制理论:70年代,机制作为世界贸易的稳定性提出来,80年代,争论的重点集中到国际机制是否需要霸权国家,显现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机制论与现实主义的霸权论的争论。90年代以来,美国的国际机制理论又从三个方面对机制进行了分析:机制的要素、机制的实际行为、机制的变化状况。并在近年把机制作为一个对等的自我控制的国际社会体系加以把握。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性质,但认为其并非无序而是有一定的形式和规范。国家是自私而理性的行为体,目的是追求绝对收益,因而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各国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避免冲突,必然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实现合作,以取得各自利益的实现。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及其中的国际协议、国际制度就是典型的体现。因为在机制理论方面以国际机制理论发展了国际政治理论,因而人们又将新自由主义称为自由制度主义。但研究国际机制并非只有自由主义学派一家,新现实主义者强调霸权稳定论和单极稳定论,以对抗国际机制论,提出了基于权力的国际机制理论的传统理论模式,指出国际合作与国际机制只有在霸权国家或极的主控与引导下才能实际运转,提高效率,避免陷入空想、流于形式;并通过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的若干经验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

(二)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国外交政策理念或指导思想,与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等相对应;二是指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工具,与多边外交基本同义。而从理论上看,多边主义可定义为“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20世纪2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以国际机制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学理研究的中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对本体论的讨论引入多边主义研究,探讨多边条件下集体身份形成问题。

(三)现实主义的嬗变:现实主义分为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新现实主义又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坚持了古典现实主义关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性质和国家是主要行为体这些基本假设,同时又修正了前者的某些观点。它认为权力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并强调从结构层次上即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说明国际社会。90年代以来,结构现实主义在坚持上述核心观点的同时,裂变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大流派。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的看法要乐观一点。认为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从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新古典现实主义是古典现实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发展,它强调安全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

(四)世界秩序新论:世界秩序新论是世界秩序论在冷战后的新发展。所谓世界秩序既是一种国家和睦相处的理想模式,还是国家友好相处的程序和手段,更是各国解决争端、冲突,实现合作与发展的有序状态。强调用“世界秩序”代替“国际体系”,实质上,秩序就是持久的强权关系的特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