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有常俯仰百变
49607800000019

第19章 迎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2)

第八,科技人员的待遇有所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去年,全国又有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开始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今年,除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外,以珠海市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为发端,全国掀起了重奖科技人员热,奖轿车、奖住房、奖巨额奖金已成为时尚。奖励政策上也有很大突破,如深圳市及一些地方和企业,分别明确规定对企业和当地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从纯利中获取6%~15%的利润作为奖金。这一切在前几年都是无法想象和实现的。

应该说,这两年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又转入了新的兴旺发展时期。如果说1978年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正迎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我们面临的宣传任务

从各地出现的“抢人才”、“抢项目”、“重奖热”中可以看到,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新形势下,大家把热情投在科技上了。

这样高涨的社会热情,无疑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事实证明,我们已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我们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科技界的压力也很大。如何更好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主战场上建功立业,满足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各界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家科委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同志多次研究了“十四大”前后科技工作的重点。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把它归纳成两句话:一是“面向、依靠、攀高峰”,二是“加强一头,放开一片”。

“面向、依靠”,就是坚决贯彻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科技水平,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直接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合理开发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各方面贡献力量。

“攀高峰”,就是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所说的,“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就是要求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不要老守着过去的一点成就,而要努力创新、提高研究开发工作的水平,要日新月异。“攀高峰”是贯彻执行“面向、依靠”战略方针的要求。

我们科技宣传的主旋律就是要紧紧围绕“面向、依靠、攀高峰”做文章,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要抓好“加强、稳定基础性研究这一头”的宣传。要为“稳住一头”服务。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而且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确保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的技术和人才有长期的储备。

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性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例如,首创性不够,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课题分散,新秀培养不够等。而且,还要预计到,在加快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新变化,基础性研究还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因此,中央提出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指导,决心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以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保证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科学方面,造就和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精干队伍,务求取得第一流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稳住一头”的宣传是今年科技宣传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第二,要加强搞活、放开大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宣传,为实施“人才分流”重大战略措施提供舆论环境。

当前,科技面向主战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害问题是主战场没有形成以科技为支柱的“野战军”,没有真正形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现代经济服务的科技方面的主力军。最主要的表现是:人才还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企业和政府部门里。所以,进一步引导人才分流,动员、支持、鼓励广大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是科技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科技宣传在较长的时间围绕这个主题组织一次大的舆论战役,创造一种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以支持基层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干部分流。

第三,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宣传。

面对全国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科技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步伐也将加快。国家对于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将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

1.倡导开发型的研究所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导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凭借自己的优势,形成高技术产业。国家给他们的优惠政策(比如30%的事业费)不变。形成产业的途径,是允许他们进入大中型企业,不能进或不宜进的,自己可以变企业。

2.公益型研究所(如计量、气象等)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让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广泛地开展有偿服务,发展第三产业。

3.科技信息科研等服务型机构,就是搞成社会化服务也还得政府养,今后国家给他们的投资不变,但必须实行分流。国家养一部分,另一部分放到社会上去搞知识产业,或者叫科技第三产业。

4.基础性研究不能搞分流,也不能提社会化服务。但要提倡人才流动,就是有点淘汰的意思。干不动了、干不了的,就出来干别的,留出一定的编制给新“流”来的。要允许在全国范围,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招收优秀的科学家来主持工作。

5.高等院校,要分流出一部分教师、工作人员、实验室人员办校办产业。最近中办调研室搞了一个高校校办产业的调查报告,《科技日报》已全文刊登,效果很好。有的领导认为,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分出一部分教师,或者是年纪大的,或者是已经有替代人的,或者是有特别兴趣的,或者自己有发明创造特别想转化为商品的,让他们出来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采取特区的办法,工资放开;同时,把国家给这些人的工资加到留在学校教书的教师身上。这样,搞教学的这部分人的工资也能提高了。

所以,只有通过人才分流,才能让搞产业的变富,搞科研、搞教学的不仅提高了素质,待遇也可有所改善。

现在,国外对于我们分流人才,搞产业非常关注。他们评论道,如果校办产业干起来,科研院所产业干起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很快就会形成力量。

第四,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下海”。

要保证人才分流这一改革措施的成功,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脱节的矛盾,关键一条,就是要把集中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人员引上社会、引上经济建设主战场。现在,阻碍科技人员“下海”的因素还很多,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左”的流毒,还有政策不配套所带来的问题。为此,科技宣传工作者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面对实际,研究对策,宣传新观念、提倡新风尚,用强大的舆论攻势消除科技人员的顾虑,引导、鼓励、支持他们“下海”。

1.要大力支持、宣传有成就的科技实业家。要通过舆论宣传,让社会了解科技实业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有科学家一样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2.要宣传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我国的知识分子待遇在世界上是很低的。在这个问题上,宣传报道要有所引导,有所突破,不要把人的待遇看成是身外之物,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允许和鼓励科学家、科技实业家在给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收入、改善待遇,在社会允许范围内让他们先富起来。

3.要反映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向党和国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用舆论手段推动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4.要提高民办科技实业家的地位。小平同志到珠海看过两家民办科技企业,其中一个是“亚仿”,给了非常肯定的评价。事实表明,民办企业的机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第五,要增加科技宣传的信息量。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广大群众包括科技界、经济界对于信息的数量、质量和传播速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条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播,往往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科技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讲的是广东智力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发成功了一种草纤维薄膜,结果见报10天,该中心收到全国各地3000多来信来电,与各地签订100个合作合同,投资总额超过8亿元,该中心获得技术转让费1亿元。

第六,用成果多方位、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改革开放。

这里所说的成果,包括改革开放中的进展、先进典型和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果,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出来新的科技成果。用成果宣传改革开放,能够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广大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七,要增强科技宣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1.从采访角度来说,要注意视觉新闻的作用,尽可能地身临其境,抓住实质。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细微些、细微些,再细微些。尤其要了解和反映电视镜头所无法拍摄到的细节和实用信息。

2.科技宣传的语言应生动些、形象些、精粹些。在准确介绍科技知识的前提下,科技宣传的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更形象些,声音、色彩的变化更丰富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强调生动形象,有的同志就忽视了科学的准确性;一旦强调科学的准确性,语言就会枯燥无味。要克服这种片面性;记者、编辑都要加强学习。学理论、学知识、学语言艺术。在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规范化,要把语言弄得精粹些,再精粹些。

第八,要注意文风的改变,倡导写短稿,用短稿来美化版面,增加版面的信息量。

(写于199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