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由来
“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一、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二、儒家把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作“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三、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现在小康这个词也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本世纪末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
黄色的由来
人们为什么用“黄色”一词形容某些低级庸俗的歌曲、小说、电影呢?这有其来历。
早在1878年,法国蒙索明地方爆发了工人大罢工。资本家组织了御用工会,企图破坏罢工。在罢工工人和御用工会的冲突中,打碎了御用工会集会场所的玻璃。资本家便用黄色的纸张来粘碎玻璃。工人们就称他们为“黄色工会”。加之19世纪,美国一些资产阶级报纸,竞相登载一些低级趣味的连环画如《黄色的孩音》。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仇杀、犯罪的新闻,被统称作“黄色新闻”,类似的歌曲、戏剧、电影、小说等也都被冠以“黄色”一词。
“马力”的由来
200多年前,根据英国人詹姆斯·瓦特的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改良后的蒸汽机。一个啤酒厂订购了其中一台,想用它代替当时干活的马匹去推动抽水机。啤酒厂主想确定一下一台蒸汽机的效率是否抵得上一匹马,于是他从自己的马中选了一匹最强壮的,让它不住脚地连续干8个小时,并计算了这匹马在这段时间内共汲上多少水来。结果是这匹马汲上的水共200多万公斤。经过折算得出:一匹马每秒钟能把75公斤的水提高一米,当作测量蒸汽机功率大小的单位了。
即1马力=7+5000克·米/秒。
它作为动力机械的功率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红学的由来
“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现在所知,“红学”一词,最早出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中的一条小注。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在奉《四书》《五经》为正统经典的当时,《红楼梦》居然能被“京朝士大夫”们当作一门学问提出来,可见小说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
到了1914年,《文艺杂志》还发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上海松江县有个叫朱之美的人,爱读小说。他说在读过的800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红楼梦》。认为小说所阐述的道理都是很正确很精辟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深刻体会。当时有许多人为猎取功名,都热衷于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一天,有个朋友来看他,一进门,见朱之美正埋头读书,便笑着问道:“先生现在研究的是什么经学啊?”他风趣地答道:“比起别人研究的经学要少一横三曲。”朋友不解,问那个比别人少“一横三曲”的经学是怎么一回事。他笑着说:“不是别的,我现在一心研究的经学就是‘红学’呀!”
原来“经”的繁写是“經”。“經”去掉“一横三曲”后不正是个“红”字吗?那个比别人少“一横三曲”的“经学”当然就是“红学”了。打这以后,“红学”一词就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专有名称。
“锦标”的由来
“锦标”,现多用来称呼竞赛中的优胜者所得的奖品,如奖杯、奖牌、锦旗等。
“锦标”一词的由来,有一段故事。据五代人王保定《唐摭言》卷三记载,唐卢肇与同郡黄颇齐名,肇贫颇富,两人一同赶考,当地刺史在离亭只为黄颇饯行。
第二年,卢肇中了状元,衣锦还乡,刺史前往迎接,非常惭愧。刺史宴请卢肇看划船比赛,席间,卢肇即兴赋诗道:“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语意双关,从前是龙,你不相信,如今真应了这句话,衔得锦旗而归。
字面上的“锦标”,指锦制的旗帜,古时常用锦标赠给竞渡的领先者。
据此,“锦标”一词被沿用至今。
“圈阅”的由来
自三国时起,我国就有在文书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习惯,以表示某人的身份,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臣僚们在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改变了过去署全名的做法,只书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之意。
1069年,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公文、呈文。按照惯例,每次阅过文牍,王安石都要写上一“石”字。由于文牍多,他又是急性子,且不太注意书写规范,因此,这个“石”字在写了一横一撇后,下面的“口”字干脆画成圆圈。据史料记载:“他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此,给别人造成诸多麻烦。有时候,给他阅读过的文牍因别人误会往往辗了回来。为了方便和显明,在一次议政会上,王安石声明自己“阅毕”文牍的符号,即:一横一撇后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又索性去掉了横撇,仅仅保留了那个圆圈,时间一长,其他同僚竟纷纷仿效,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阅毕”。
签名的由来
现在的签名,又称“签字”或“签署”,它是由古代的签押、花押和画押演变而来的。签押、花押和画押,虽然都是表示对所签文凭的认可、负责,但彼此是略有区别的。花押,指在公文、契约上草书姓名;画押指在公文、契约或供词上画花押或写“押”“十”字;签押指在文书上签名或画个自己特定的记号。
唐初时,签押人并不写“押”“十”字,只是草书自己的姓、名或姓名,作为私记,故称其为“花书”。唐代,以“花书”闻名的典型代表人物便是韦安石之子韦陟。韦陟曾任礼吏二部尚书,袭封郇国公。韦陟在处理公文时,常让侍妾用五彩笺代笔,他只是在文件上龙飞凤舞地签上个名字,并自称所书若“五朵云”,所以时人称其为“五云体”。
“寸阴”的由来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那么“寸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这要从古代的计时方法说起。原来,古代的人们,最初是用尺寸来计算时间的。他们在阳光下竖起一根竹竿,竹竿便有了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竹竿的影子也就在一分、一寸、一尺地移动。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量时间的长短,所以就有了“分阴”“寸阴”的说法。
后来,人们感到用竹竿的影子来测量时间毕竟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阴天下雨和晚上难以测量,所以又发明了铜壶滴漏计时的方法,计时单位用“刻”,而不用“分”“寸”“尺”了。尽管如此,“分阴”“寸阴”的说法人们仍然经常使用,只不过其含义是用来说明极短的时间罢了。东晋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叫陶侃,他在做荆州刺史时办事认真,一天忙到晚,从没有空闲的时间。他常常告诫别人:“古代治过洪水的大禹是个圣人,他尚且爱惜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更应当爱惜一分光阴,哪能游乐过度,成天喝得大醉呢!活着的时候对社会没有贡献,死去以后也没有留下好的名声,这是在糟蹋自己啊!”陶侃珍惜时间的故事一直是历史上的美谈。
“情网”的由来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往往被人们说成是“坠入情网”。这种说法,来源于罗马神话故事。
罗马神话故事说,爱神维纳斯自海上诞生后,她的美貌拨动了许多男性神的心弦。众神之王宙斯也对维纳斯一见倾心,便向她求爱,但却遭到维纳斯的拒绝。追求不成宙斯便怀恨在心,他一怒之下,将维纳斯嫁给了金工神渥尔卡斯。这个渥尔卡斯不但长得非常丑陋,而且还是个足踝弯曲的跛子,因此,维纳斯心里并不爱他。不过,渥尔卡斯倒是深深爱着维纳斯的。后来维纳斯遇见了身体健壮、英勇无比的战神马尔斯,两人一见钟情。当渥尔卡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听到了维纳斯与马尔斯的恋情后,决心要设法惩罚一下这个不贞的妻子。渥尔卡斯以巧妙的手艺,炼造了一张轻柔的金网。乘维纳斯和马尔斯正在幽会之时,一下子网住了他们,并把二人放到了众神面前让大家取笑。一位男神看到后说:“维纳斯这样的迷人,为了她,我宁愿坠在这张网里!”这就是“情网”的由来。
“上当”的由来
每当我们办某件事情,因被人所欺骗作弄而不得成功时,就称作“上当”。说起“上当”的词语,它还有着一个来历。
很早以前,清河地方有一家姓王的富户,在城里开了一爿当店。经过世代流传,资产也更富了,当店也越开越大。但是各房族人都懒于营业,各人都一直是将自己名下的一份资金作股存在店里,另外选择一个,把典当营业事务全委托于这个人来主持,各房众族就按股金分利金,游玩过日子。
到了清光绪年间时,主持店务的人叫寿苎。寿苎这个人并不是一个生意精,却是一个好读书的文人,还喜欢校刻书籍,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就是由他刊行的,他对于典当事务反而很随便。王代众族人见此情况都很介意,想对他来一番敲诈。于是,众族人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里拿一些无用的闲物件,到自家的当店里来典当,还各人自己估定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不能少一分一毫。伙计见来典当物件的人是店东本族的股东老板,没有办法,只好如数付给。就这样,众多的族人都来敲诈,不多几月,典当的资本被诈骗的所剩无几,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日子一久,一家资源充盈的当店就此而破产倒闭了。
当时人见此情状,就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把物件质于当店叫上当,由于王氏族人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店破了产,因此后来就把被欺骗使事情败坏的叫作“上当”了。
“马虎”的由来
“马虎”,来源于宋朝一个画家。有一天他刚画完一个虎头,又有人请他画马。他就在虎头后面添了一个马身,那人问他:“你是画马还是画虎?”画家说:“马马虎虎!”后来他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日夜欣赏。大儿子问他画的什么?他信口回答是虎。二儿子问他,他又回答是马。
后来,大儿出去打猎,见了一马误认为虎,一箭射去,后来赔了一匹马钱。二儿外出碰上一只虎,却以为是马,刚准备去骑,结果被虎咬住,断送了性命。画家在难过悲痛中烧毁了这幅画,并写了一首告诫世人不能“马虎”的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了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画家称“马虎先生”。
“传奇”的由来
“传奇”是对唐代小说的称呼。中国古代的小说有一个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唐代以前,小说基本上处在萌芽状态。到了唐代,小说才发展成为具有今天所谓小说的特征。
唐代小说为什么叫传奇呢?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内容奇。唐代以前的小说多写的是神仙鬼怪之事,鲁迅先生称之为“志怪小说”。至唐代,写神仙鬼怪的题材虽未绝迹,但主要题材已转向现实社会中人事之奇,如《莺莺传》《长恨传》等等。二是表现手法的新奇。明人认为:“至唐人乃作意好奇。”鲁迅说:“小说亦如寺,至唐代而一变。……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故所成就乃特异”。三是当时有一个叫裴的文人编写了一部小说集,起名为《传奇》。这是“传奇”一词的首次出现。可能因为这个书名比较能够概括唐代小说的总特点,所以后人就以“传奇”来称唐代的小说了。
“蝉联”的由来
在各类比赛中,人们常常给那些几届均获胜、保住以往名次者冠以“蝉联”二字,如“蝉联冠军”“蝉联亚军”,等等。
蝉,是一种昆虫,每当夏秋季节它就在树丛间起劲鸣叫。因为大家对这种昆虫比较熟悉,所以与它有关的词也就很多,诸如“蝉鸣”“蝉翼”“蝉蜕”等等。“蝉联”也是由蝉的特征演化而成的词语,意思是相延相承,连绵不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是不少见的。如左思在他的《吴都赋》中描写山川壮美时,用“蝉联陵邱”来形容大小山丘一座座连绵不断。陆龟蒙在《引泉诗》中用“是时春三月,绕郭花蝉联”的诗句,描绘了阳春三月,花团锦簇,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动景色。
关于“蝉联”一词的取意,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蝉的幼虫生活在土里,当它变为成虫时就要脱皮退壳,然后本体延续生长。人们从它的这种生长特点得到启示,撷取了蝉脱皮退壳而使得本体延续的意思,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而保持延续下去的意思,称之为“蝉联”。另一种是说,蝉在鸣叫时,声音不断,人们取其不绝如缕之意而称“蝉联”。还有一种是说,蝉翼薄如轻纱,织成极长的篇幅,会连绵不绝,故称“蝉联”。不论是哪种说法,总之“蝉联”这个词的基本意思都是“连续”。因此,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都可以用“蝉联”一词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