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27

第27章 决篇第十一

【原文】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1)害,至于诱也。终无惑(2)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3)。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4)害者,此事之失。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事(5)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6)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7)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机枢以用四者(8),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9),参(10)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1)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12)。以正乱治,决成败(13)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14)龟(15)者,以自决也。

【注释】

(1)善其用福,恶其有患:恶,讨厌。不论任何人得到福就高兴,而讨厌遇灾难。可见不论是福还是祸,都应慎重考虑之后,再决定办法。

(2)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假如进行慎重决定,即使祸患迫近心头而又犹豫不决的事,最后也不致迷惑。

(3)利于善者……致疏远:假如疑心他人以善为利,实际上做着恶事,不但不能接受,甚至还应疏远。

(4)离:古通罹。罹,遭受的意思。

(5)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事:圣人都能做成功的事情。

(6)以阴贼之:暗中治人。

(7)平素,枢机:平素即平时,枢机是枢要。

(8)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枢机。

(9)验之来事:运用将来的事情进行判断。

(10)参:核对、对照、查对。

(11)危:崇高的意思。

(12)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决断情况、消除疑虑是办理各种事务的关键。

(13)以正治乱,决成败:要用以决定社会的治乱和事业的成败,意即决疑之事关系社会治乱与事业成败。

(14)蓍(shi):草名,俗称“蚰蜒草”或“锯齿草”。古人用其茎作为占卦的工具,用以推测吉凶。《周易》即用蓍草卜卦。

(15)龟:龟甲,古人有烧灼龟甲的办法来占卜吉凶,商代盛行龟卜,令传甲骨文多为卜辞。

【译文】

凡是替人决断事情,一定是依据对事物的疑问。人之常情有了福就高兴,而讨厌遇灾难,面临灾害迫近,善决断者始终不会迷惑。决断应有所利益,一旦利益失去就不能被接受,奇策的制定要凭借这一点。假如从有利的愿望出发,却作出不利的决定,就不会被接受,还会导致关系疏远。所以决断造成不利的事发生,或遭致损害,都是行事有过失。圣人之所以能使事情成功有五个原因:事情将马上公开的道理者,用公开的方法去决断;情况隐秘言辞虚伪者,用隐蔽的方法暗中治人;道术正直者,用信用诚实的方法决断;奸邪小人遇危险祸患,用藏匿的方法决断;按照常理出现的,以平常之法决断。君道言进取,为一言,臣道言激励,为二言。一言、二言、平素、枢机四者参验使用,决断就合于事理。在决断时,揣度过去的事,考虑将来的事,参考往常的情况,可行就做出决断;君主诸侯的事情,有崇高而美好的名声,可行就做出决断;不用劳费心力而容易成功,可行就做出决断;要劳费心力遭受辛苦,然而不得已情况下,可行就做出决断;消除祸患,可行就做出决断;追求幸福,可行就做出决断。所以判定实情解决疑难是各种事物的关键,拨乱反正以决定动荡还是太平,是很难做到的事。因此先代君主用蓍草和龟甲来卜卦帮助自己作出决定和判断。

【解析】

本篇讲述的是关于决策的原则、方法以及决策的意义等问题,篇幅虽短,但对后人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策前首先要选择一个目标,一个可以名利双收的目标:一是对决策的事物要上下联系,选择有把握的;二是选择对方急欲解决且棘手的问题;三是不费劲,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四是极耗精力但必须完成的,同时有胜算的把握;五是可以消除灾害而且自己可以完成的;六是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且有把握的。总之,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选择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能够完成的目标。

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趋利避害。想让别人采纳你的建议,就得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这样才容易被他采纳。

有了一个原则,还要根据目标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决策方法:“阳德术”用于事理明显的问题,即公开的方式;“阴贼术”用于不太光明正大的问题,即背地里做手脚;“蔽匿术”用于暂时吃亏但之后必有大利的问题,即以退为进;“信诚术”用于明显占理但需第三方支持的问题,靠信誉结交盟友而解决问题:“平素术”用于一般性的问题,即利用对方的思维定势而打破常规解决问题。这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案例】

决断事情,要依据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更要善于掌握当时的客观实际,参验往事,预见来事,如此才能决断准确无误。反之,当决不决或决而失误,则会酿成大祸。

郑庄公善于决断妥善处理共叔段

春秋时郑国之主郑庄公可谓一位善决断之君,他对事关生死存亡之事进行决断时,阴阳并用,平素、枢机兼施,终于战败了政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据《左传》载:庄公即位,其母姜氏请求将制邑给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遭到拒绝后,姜氏又请求将京城给共叔段居住。庄公便派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对此事庄公手下大夫祭仲进谏道:“现在京邑的规模不合乎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如此下去,君王会忍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有什么办法呢?”祭仲说:“姜氏没有满足之时,不如早处置此事,不要任其发展,否则,将难以图谋”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暂且等着吧!”不久,太叔又命令西部、北部边境两个城邑象臣属庄公一样臣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忍受不了双重统治,君王怎么办?”庄公说:“不用,他将自趋灭亡。”太叔又将此两邑收归自己所属,势力又扩展到禀延。公子吕又进谏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一旦他势力雄厚,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势务再雄厚,也将垮台。”此后,太叔开始加固城池,积聚粮草,备足兵士和战车,准备偷袭郑国国都。同时还约定由姜氏负责替他们打开城门。庄公得知他们叛乱的日期后,立即命令公了吕率二百辆战士和士兵去攻打京邑。京城人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入鄢地,庄公又赶到那地去征伐,共叔段又逃到共。就这样,郑庄公以其高超的决断技巧,妥善处理了共叔段叛乱之事。《决术》篇中讲:“圣人所以能使事情成功有五种手段:有的用表面手段感化、怀柔,有的暗使手段加害对方,有的用诚信的姿态,与对方结盟而借用对方的力量,有的用蒙蔽手段迷惑对方,有的却用一般化的手段按平常程式解决问题。使用‘阳德’手段时要前后如一,讲信誉;使用‘阴贼’手段时却要真真假假,令人摸不着真意。平常手段再加上关键时刻运用的‘信诚’‘蔽匿’手段和阴阳两手这四种手段在暗地里交互运用,一般问题都可解决。解决问题时,根据过去的事加以揣度,再判断将来的事,再以平素作为参照,若可行,就做出决断。”郑庄公正是这样做的,你看他对共叔段,表面很“哥们”,始终如一的,暗地里却在放纵他,养奸待罪;封他为京城太叔,表诚信;以此迷感了共叔段,共叔段信以为真;平常对共叔段行为听之任之,一说了之,实际郑庄公“无为而贵智矣”。这些手段的交互运用,待共叔段闹事了,时机成熟了,根据过去、现在情况一考虑,若不除去,就要反受其乱,于是迅速作出了决断,妥善处理了共叔段的叛乱。

隆中对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隐居隆中,为刘备作的隆中决策,可以说是善决的典范。

当时天下纷乱,曹操、刘备等几路豪杰并起,各自怀有一统天下之心,极欲收揽人才,为己所用。刘备听说诸葛孔明才德过人,胸怀天下,决意前往拜见,请孔明出山。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拜见,孔明方才与刘备相见。孔明先试探刘备问道:“将军有何志向呢?”刘备屏退左右,向孔明倾诉:“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请先生指点迷津,教以方策。”孔明见刘备雄心万丈,气势不凡,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一套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即著名的隆中对策,成为帮助刘备恢复汉室大业的关键性一着。

诸葛亮分析当时天下形势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能克之,不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谋略。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不可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根基牢固,此可以利用却不可图谋吞并。荆州之地,是军事要津,其主刘表懦弱不能守,这是天助将军,不知将军是否有意成就大业。益州险塞,号称天府之国,现在被刘阿把守,而刘阿不体恤民情,民众盼望明君。将军您既是刘氏汉室的后代,信义昭著,又思贤若渴,如能跨有荆、益,守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统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川、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有不欢迎将军之理。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孔明说着,又取出一张天下大势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诸葛亮一席话,说得刘备连连称是。隆中对策因此成为刘备筹划恢复汉室、统一华夏大政方略的关键性一着。而且诸葛亮关于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论断具有英明的预见性。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正确判断天下形势,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是他善于在隐居中观察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苦读兵书,刻苦钻研的结果。当时的襄阳,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交会中心,天下谋士云集于此,诸葛亮经常和这些有才之士讨论天下形势,交换各自看法,同时他又读了《三才秘录》、《兵法陈图》等兵书,因此才具备了明察天下形势的雄才大略。可见,正确的决断,也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