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28

第28章 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1)正静,其被节(2)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3),以待倾损(4)。有主位(5)。

【注释】

(1)徐:静的意思。

(2)被节:被是赶上的意思。被节是赶上他人的节度。

(3)虚心平意:要有胸怀,意念要开朗。

(4)待倾损:对待倾轧和损害。

(5)主位:身居君主之位的人,应保持安、徐、正、静的态度。

【译文】

如果能做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那么他所达到的节度无不饶裕。善于交结而不沉静的,要内心谦虚、意志平和以防备倾覆。以上主位。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1)。

【注释】

(1)主明:身为君主者的明察,要用天下之耳来观察。

【译文】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敏锐,思维贵在敏捷。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那么没有什么不能看见;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那么没有什么不能听见;以天下人的胸怀去思考,那么就无所不知。如果天下人心聚集一处,像车的辐条集中于轴心一样,那么眼光就不会被蒙蔽。以上主明。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1)。”许之则防守(2);拒之,则闭塞(3)。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4)。有主听(5)。

【注释】

(1)勿坚而拒之:如果听信众人之者言,要广泛接受而不加拒绝,这才是为人君的最重要态度。

(2)许之则防守:假如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顺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3)拒之,则闭塞:假如拒绝采纳臣民的进言,那么民心必然离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通路闭塞。

(4)高山仰之,可极……其莫之极欤:山的高度和渊的深度固然能测量,但是神明的位术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量山河一般来测量。

(5)主听:君主对于听信人民言论之术,必须具有广大的胸襟度量。

【译文】

听取进言的方法是: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采纳进言,民众就会归顺拥护;拒绝采纳进言,就会阻碍君主视听。高山仰望可以看到顶点;深渊度量可以测出深浅。能达到神明的地位,就深不可测了。以上主听。

【原文】

用赏贵信(1);用刑贵正(2)。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3)。其所不见闻者(4),莫不闇化(5)矣。诚畅于天下神明(6),而况奸者干君(7)。有主赏。

【注释】

(1)用赏贵信:实行赏赐以信用为贵。

(2)用刑贵正:实行刑罚以公正为贵。

(3)必验耳目之所见闻:一定要在耳闻目见的人身上得到验证,即赏刑信正都要从身边的人做起。

(4)其所不见闻者:指那些远离自己的人。

(5)闇化:闇通“暗”。暗中被感化,潜移默化。

(6)诚畅于天下神明:指刑赏信正的诚心,可以通行于天下之人和神明。

(7)奸者干君:即干犯君主的奸邪小人。

【译文】

施行奖赏的原则贵在诚实,使用惩罚贵在公正。奖赏贵在诚实,一定要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验证。那些不能听到的或见到的,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受影响而发生变化。至诚在天下畅通,让百姓知晓,犹如有神明保佑一样。哪还用担心邪恶、狡诈之人冒犯君主。以上主赏。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1),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2)之处安在。有主问。

【注释】

(1)一曰天之,二曰地之:指君主询问的范围,包括天上、地下、人间。

(2)荧惑:指被蒙蔽迷惑。《战国策·秦策二》:“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逸周书·史记》:“重丘遗之美女,续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

【译文】

一应知天时,二应知地利,三应知人事。应该知道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知道若隐若现的火星在何方。以上主问。

【原文】

心(1)为九窍(2)之治,君为五官(3)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4)与(5)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有主因。

【注释】

(1)心:是主管九窍活动的(古人认为是思维器官)。

(2)九窍: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前阴、后阴。

(3)五官:《礼记·曲礼下》以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为五官,主管全国政事。后以五官泛指各种官吏。

(4)因:顺。

(5)与:给予。

【译文】

心是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二便孔等九窍器官的主导,君主是百官的首领。做好事的,君主给予奖赏,做坏事者君主加以惩罚。君主根据臣民行善还是作恶,给予赏赐或者处罚,就不会太费力。圣人运用这个方法,因此能够任用他们。遵循事理,因此就能够长久。以上主因。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2)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3)。有主周(4)。

【注释】

(1)不可不周:君主必须广泛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

(2)家于其无常:家室由于其而变化不定。

(3)不见原也:不知道为善的源头。

(4)主周:为君主者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译文】

君主不能够不周详,不周详群臣就会生出祸乱。家室由于其变化不定,君臣上下之间不沟通,怎么知道广开视野而发生的变化?开放和闭合运用不当,就不能发现事物的本源。以上主周。

【原文】

一曰长目(1),二曰飞耳(2),三曰树明(3)。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闇变更。有主恭(4)。

【注释】

(1)长目:能看到很远的事物,犹如千里眼。

(2)飞耳:用天下之耳来听。

(3)树明:用天下之心来想。

(4)主恭:是君主所应该用的各种东西。这就是长目、飞耳、树明。

【译文】

一要眼睛看得远,二要耳朵听得远,三要能明察事物。千里之外,细微之中,都能观察深入细致,这就是洞察。如此天下邪恶狡诈,莫不是在悄悄变好的。以上主参。

【原文】

循名而为(1),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2)。

【注释】

(1)循名而为:探求符合名分的行动。

(2)主名:君主必须探取恰如其分进行统治的权术。

【译文】

遵循名分去做,实际就安全而完好。名和实相依托、相生成,反过来又合于情理。所以说名分恰当是由实际产生,实际是由事理产生,事理产生于名实相符的道德之中,道德产生于协和,协和产生于适当。以上主名。

【解析】

本篇实际上是为君王设计的一套御臣术,以防作为一国之君被别人左右;同时也是一套领导艺术。

本篇共讲述了九个御臣术:一是“主位术”,君王外表要安定从容,内心要胸有成竹,有王者风范;二是“主明术”,能够充分调动臣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及时汇报下情,做到明察天下;三是“主听术”,要广开言路,广纳众谏,博采众议;四是“主赏术”,明察秋毫,赏罚得当;五是“主问术”,要广泛询问,了解各方面情况;六是“主因术”,依法管理臣子,赏罚分明,调动其积极因素;七是“主周术”,做事要口风严实,注意保密;八是“主参术”,安插耳目监察外臣,在近臣中建立互相举报制度;九是“主名术”,有一套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奖优罚劣。

本篇所讲的君王御臣术,既不像《孟子》那样主张君臣平等,也不像《韩非子》所讲君臣是虎狼,以利害联结,它主张君王要使用计谋,既充分发挥臣子的聪明才智,各司其职,又要有驾驭臣子的能力,以免生祸乱。

【案例】

符言篇为人君治国安民提出了几条必须遵循的策略,如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洞悉一切事理真相,赏信罚正等等,这些策略在历代统治者统御天下过程中都得到体现。

曹操赏谏驭众有术

公元207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正准备北伐攻打乌桓和辽东。出征前,他的部下中有几位将领却反对这次出兵,认为他这样做是孤军作战,很可能遭到失败。曹执意要出征北伐,当然不会采纳反对意见。

曹领兵北伐途中,历尽艰险,由于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加之各路口均有敌军设卡,只得凿山填谷,绕道而行;又由于缺水断粮,不得已只好忍痛杀掉几千匹战马借以,充饥。正当好不容易接近乌桓时,又遭逢敌军主力阻击。在这紧急头头,幸好曹操亲临指挥督战,终于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

在庆功会上,曹首先向道:“这次出征前是哪几位将军劝我不要北伐的?”众人一听,心中暗想:曹是个无毒不丈夫的奸诈人物,看来今天不知又要拿谁来开刀。众人鸦雀无声。但见此时有几位将军急忙出队跪下请罪,曹见此,仰天大笑,忙说:“几位将军请起,老夫今天非但不会加罪于你们,反而要大大奖赏你们。当时你们劝阻我不要北伐,实践证明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老夫因未听你们的意见,险些全军覆没,今日不过是侥幸取胜而已。”这几位将军感动得热泪盈眶,众将士对曹这种秉公无私,及时行赏的做法无不称赞。

在正确运用奖赏制度治军方面,曹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不仅行赏及时,而且赏罚分明。据说,他每次带兵出战,凡攻下一城所获得的贵重东西,都要全部拿出来,按将士们的功劳大小分别奖赏,对于那些想无功要赏者,他是坚决不给的。因此,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把他塑造成“奸雄”,似乎不及“贤相”的诸葛亮,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曹魏的强大势力和为统一三国而建立西晋的贡献,不是东吴和蜀汉能相比的,就曹操在军事、政治以及他和其子曹圣、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诸葛亮相比,恐有过之而无不及。

《符言术》篇中讲,“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大意是说,有了功劳,一定要给以赏赐,曹操正是这样,北伐脱险后,想起当初劝谏的将军该是有功劳的,便予以奖赏;每次带兵打仗获胜,总是要以缴获的贵重东西奖赏将士们。这是曹操调动将士们积极性、搞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方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记载了楚宣王接受意见的例子。当时朝臣江乙想诋毁昭奚恤,就先在楚宣王面前说了一番话,其动机虽不正,但这番话却说得很有道理。江乙对楚王说:“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人喜欢赞扬别人的德行,大王就说:‘这是个君子’,很乐意接见他;有人爱揭露别人的恶行,大王就说:‘这是个小人’,就有意疏远他。可是,这样就会发生儿子杀害父亲,臣子杀害主上的事,而大王终究没法知道呀!为什么呢?因为大王只爱听人的好处,不爱听人的过失啊!”楚王说:“讲得有道理,今后我愿意好坏两方面情况都听一听。”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故事也流传久远。大臣魏征多次劝谏唐太宗说:“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信偏听。为了集思广益,就应当像《诗经》上说的,哪怕是砍柴割草者一类平凡人的话也得听听。尧舜广开贤路,广开视听,了解各种情况,所以奸佞小人的恭维话不能迷惑他们。秦二世可不是这样,他深居宫中,疏远朝臣,远离百姓,偏信赵高的话,直到天下大乱还在梦中。所以人君不能闭目塞听。”唐太宗深以为然,因此时时注意兼听。唐太宗长相看上去很严峻,给人不好接近的感觉。群臣来晋见他时,非常拘束,常常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一情况后,每当有人奏事,他必使脸色平和,以使人容易接近,借此常能听到很多好的意见。

齐威王善于洞悉真相、赏罚分明的故事也非常有借鉴意义。齐威王励精图治,善于从事物表象中判断实情。有一天他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派您去治理即墨以后,天天都流传着毁谤您的话。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去调查,田野都已开垦,人民生活富足,政事清省,东方一带十分安宁,这说明您做事老实,不求我的左右代您宣扬成绩。”于是,大大奖励他一番,赏给他一万户的封地。又召见东阿大夫,对他说:“自从派您去治理东阿,天天都流传着夸耀您的话。我派人到东阿去调查,田野荒芜,人民饥饿无法生活。赵国来进犯鄄城,您不去援救;卫国侵占了薛陵,您也不知道。有这么多劣迹,您却贿赂我的左右替您说好话。”当即下令将东阿大夫及手下替他吹捧的人处死。从此群臣个个震恐,再也不敢巧言吹嘘,掩饰劣行,上下都注重讲究实情。齐国政治日益清明,国力日渐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