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息与里克灭虢后,骊姬请示献公,让旬息做莫齐的师傅;恐大将里克反对废立之举,即秘密差人胁迫里克保持中立态度。里克为人外强而内虑,道:“服从国君杀掉太子,我不忍心;辅佐太子以对抗国君,我不敢做;保持中立,在两方面无所作为,方能保我无危险。”
骊姬安排停当后,央告献公:“太子衔怨于我,久在外地,不如让他回宫,以善待消除他的疑虑,免生后患。”献公应允。
申生回宫,骊姬极尽殷勤。晚上,骊姬向献公垂泪,污蔑申生调戏她。献公不信,骊姬又设下计谋。骊姬先往头上涂了蜜后,令申生陪她在花园游览,蜂蝶在骊姬头上飞转,申生挥衣袖驱赶,献公远远望去,误以为申生轻薄无礼,怒不可遏,即刻要诛申生。骊姬道:“为我而杀太子,外人会怨我。宫中事不可外扬,还是忍耐为好。”
骊姬假托申生生母齐姜托梦,要申生祭奠,申生设祭后,把祭祀品送给献公。骊姬趁机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狗吃了狗死,小太监吃了也立即死亡。献公不知就里,怒冲冲召集诸大夫,数说申生谋逆之罪,立即派兵捉拿太子。这时,里克等人或者托病,或者说外出未归,其他人知道献公蓄谋已久,都不敢提相反的意见。
太子知道了这件事,告诉太傅杜原款,杜原款劝太子申明真像,不要束手待毙,申生认为这样做会使父王伤心。原款又劝太子先逃往他国躲避,申生又认为这样做不仁、不智、不勇,自缢而死。
自古以来,帝王之争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自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夏朝以来,直到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宣统皇帝退位结束,期间4000余年,无论谁家坐江山,帝王的威严,帝王的荣耀,帝王的富有,帝王的权势,甚至帝王之家那众多嫔妃的左拥右抱,都引诱着许许多多的王位觊觎者,或勾心斗角,以求一逞;或兵戎相见,一决高低,不登王位,誓不罢休。尤其是:王室内部继承权的争夺,其策划之歹毒,手段之残忍,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欺骗献公,操纵大臣,逼死申生,设计的一连串计谋十分卑鄙,却也十分成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骊姬的美丽聪明,二是骊姬的工于心计。
骊姬的天姿国色,是她计杀申生的优越条件。如若相貌平平,恐怕也就不易成功。献公是色鬼之流,年过五旬,再得美女,“一饮一食,皆与之俱”,不由得他不入圈套。这则故事中骊姬与献公的对话,几乎全是在夜幕中进行的:骊姬向献公讲述幽王被杀、平王袭位的故事,是“夜半而泣”;骊姬请献公召太子到都城来,“乃夜谓献公”;骊姬谎称太子调戏于她,用了“是夜,骊姬复向献公垂泪”……足见枕边风的威力之大。
另一个条件是骊姬的“智计千条,诡计百出”。逼死申生,兵不血刃,她巧妙地运用了这么几条计策:
一是欲夺先让,巧妙伪装。本来,献公心惑骊姬,立为夫人,爱屋及乌,又主动提出另立奚齐为太子,正中骊姬下怀,本可顺水推舟,一口答应,可骊姬忌惮的是:“只因申生己立做世子,无故变更,恐群臣不服,必然谏阻。又且重耳、夷吾,与申生相与友爱,三公子俱在左右,若说而不行,反被提防,岂不误事。”更进一步地考虑,仅仅废掉申生,远不能一劳永逸。献公在位,自然可保无虑,但献公年事已高,不定何时撒手人寰,奚齐年龄尚小,怎可主持朝政?一旦申生卷土重来,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要废立成功,必杀申生,这恐怕是骊姬早已千思百虑过的了,因此,她那一番言语,“君必以妾母子之故,欲行废立,妾宁自杀!”不仅使献公以为真心,假使申生等听得此事,也必会对骊姬产生好感而放松警惕。
骊姬实施的第二步,是培植死党,拉拢朝臣。要办成一件事,特别是要办成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非得有一帮敢于赴汤蹈火且又有权之人不可。骊姬洞察了朝中的人物后,把献公周围的一伙亲信人等拉拢了过来。她先“与施私通,情好甚密”,这已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心腹了。正是通过这个优施,串通权臣,成为骊姬在朝内的传话筒;还是这个优施,说得太子少傅里克,在诛杀太子的紧要关头不敢出面,做了“缩头乌龟”,由此,可以看出骊姬选人准确,会用“人才”。
三是离间亲情,层层推进。骊姬通过献公宠臣梁五、东关五在朝堂提议,把申生、重耳、夷吾分别调到远离都城的地方,一来疏远了献公与三个公子之间的感情,二来也限制了三个公子之间的思想沟通,三来又分散了拥立奚齐做太子的反对派的力量,四来献公身边只留下奚齐和卓子,使他们父子之间更加亲密。自此,亲者愈亲,疏者愈疏。
既然是无中生有,挑拨离间,就必须要让受迷惑的人相信是确有此事,才能奏效。而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的题材要能打动人心,说到点子上去。而在这一方面,骊姬确实下了功夫。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献公由不信到生疑,由生疑到相信,由听说到派人暗地寻察太子的罪证,直至迫使其自缢而亡。
作为国君,首要的是保住权位,骊姬就从这里进谗,在夜半而泣时,陈述了申生散布骊姬惑君是冲着王位来的,不由不使献公“竟悚然,遂披衣而起”,问骊姬怎么办。骊姬再激怒献公:那就把王位让给申生吧。迫得献公忙说不可,“人能制我,虽生才不如死。尔勿忧,吾将图之。”
骊姬深知,仅仅道听途说,猜测推断,恐怕是不能使献公下决心除掉申生的。“尔勿忧,吾将图之”,充其量也仅仅是安慰的话语而已。于是,骊姬就亲自出马,上演了申生调戏献公爱妻的一场假戏。于是献公“心中大怒,即欲执申生行诛”。
按说献公就要执申生行诛了,而丽姬为什么又加阻拦呢?这里又体现了她施用计谋的缜密之处。按当时的习俗,父王是可以把自己的妾赐予儿子的,父王死后,也可把父王的妾据为己有,或者立为夫人,献公就是这样的,但是否罪不可赦,就不一定了,献公在火气攻心的时候要杀申生,倘若有大臣谏阻,或者冷静下来之后细一考虑,说不定还有转缓的机会,只有真正危害到他自身性命的时候,才能使申生身首异处,而无赦免的可能。骊姬最后实施的投毒谋杀,嫁祸申生之计,正是具有了这样的针对性。由于前面已经做好了层层铺垫,高潮一到,自然水到渠成,气急败坏的献公,此时已经不辨真伪了。正如杜原款最后代太子申诉的那样:“”如果是太子下的毒,难道还有下毒六天之后,肉还不变颜色的吗?但此时的朝臣,早已不想再为死已定局的太子,冒死说话了,申生之自缢,实在是骊姬设计严谨,行计巧妙的必然。
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晋献公尸骨未寒,那个在献公与太子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大将军里克,在丧事期间大发义愤,诛杀骊姬之子奚齐,摔死少姬之子卓子,走投无路的骊姬,只好投水而死。
齐桓公亲近小人
齐桓公依靠管仲的辅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了天下诸侯的霸主。做霸主的时间一长,齐桓公就有些忘乎所以了,开始亲近小人,贪图享乐。
管仲由于过度操劳,终于病人膏肓了。齐桓公心中十分悲痛,亲自赶到管仲家里探望。
齐桓公一见管仲那奄奄一息的样子,眼泪便掉下来了,他十分悲切地说:“仲父您的病已经很重了,您还有什么话要教诲我吗?”
管仲无力地摆了摆手说:“齐国的老百姓有一句老话说:‘住家的人不用准备外出车上用的东西,而在外奔波的人也用不着家里的埋藏之物。’我是行将就木的人了,哪里还能讲以后的事情呢?”
齐桓公紧紧地握住了管仲的手,再三恳求道:“为了齐国的百姓,仲父您一定要教我!”
管仲看着齐桓公那么恳切的样子,问:“我的话您还肯听吗?”
“我一定会按照仲父的话去做!”齐桓公十分坚决地发誓。
管仲强打起精神,慢慢地说:“国家大计,以用人为先。我死了以后,请您务必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四人,他们对您不利,于国有害!”
齐桓公吃惊地问道:“易牙不惜煮了自己的儿子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可以怀疑吗?”
管仲说:“人爱自己的骨肉乃是人之天性,他为了取宠于您,连自己的儿子都狠心地煮死了,那么对您又怎么会热爱呢?”
“那竖刁为了侍奉我,不惜把自己给阉割了,这样的人难道不能亲近吗?”
“人的身体受之于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人的本性,他连自己都狠心阉割,您想他还会去真心地爱别人吗?”
“常之巫能够明察生死,驱魔治病,这种人留在身边总没有什么事吧!”
管仲又摇头说:“死生有命,所谓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常而引起的。他会让您不听天命,不重人事。而且他会借此无所不为,这种人更危险啊!”
“那……卫公子启方侍奉我都十五年了,他怕别人照顾不周,连他父亲死了以后,他都不肯回去奔丧。这样的人会有害吗?”齐桓公为这四个人作最后的辩护了。
管仲叹息道:“哎,一个连生身父亲都不爱的人,还能指望去爱谁吗?凡是不惜一切手段博得您欢心的人大都是最危险的人。为了齐国的大业,请国君还是听我一句话吧,把他们赶出宫去。”
“那好吧,我一定按仲父的话去做!”齐桓公无可奈何地答应。
管仲死后,齐桓公痛下决心,将易牙等四人驱逐出宫。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总觉得不太舒服,经常茶饭不思。
终于有一天齐桓公说:“仲父也太过分了一点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得要听呢?”于是在事隔三年后,易牙等四人又重新回到了齐桓公身边。
易牙、竖刁等人重回齐桓公身边后,更加受到宠爱,加上朝中又没有管仲这样的人约束桓公,四人更加胡作非为,不久就把齐国弄得乌烟瘴气,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第二年,齐桓公得了重病,他的五个儿子勾心斗角,都想乘机夺位。易牙等四人支持公子无诡。常之巫从宫中传出消息说:“国君将在某日去世。”他们又堵塞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别人进去。其他的公子自然不服,各自带兵进宫。一时间,宫中战斗不断,一片大乱。
可怜齐桓公奄奄一息却没人照料。有一天,一个宫女翻墙进了他住的寿宫。
齐桓公说:“我要喝水,我想吃饭!”
宫女回答说:“我找不到水和饭了!”
“怎么可能呢?”桓公不相信。
宫女说:“常之巫已经从宫中传出话说:‘国君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和常之巫一起作乱,要支持公子无诡夺位。他们已经堵塞了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别人进来。所以宫中现在找不到粮食和水了。”
“那卫公子启方呢?他在哪里?”
“他带了四十社的土地和人口归降了卫国。”
“啊?”齐桓公十分痛心,流着泪说:“唉!我真后悔没听仲父的话啊!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他用衣袖蒙住脸,死在了寿宫。
宫中大乱一直持续了六十七天,五个公子又各借外国军队打来打去。从此以后,齐国衰落下去了。
齐桓公之祸是由于他不能始终听从管仲的忠告。他并不是轻视灾难和厌恶管仲,而是智力不及,缺乏远见,无法知道管仲的话是正确的,从而招致身死国破的祸患。因此,对于智力不及而缺乏远见的人来说,劝说的人即使是再善辩,也无法让他明白相信。有一个戎人看到别人晒布,但他从来没见过织布,就问:“用什么东西织得这么长这么大呢?”晒布的人就指着一堆麻给戎人看。戎人却生气地说:“这样乱糟糟的东西怎能织得出这么长大的东西呢?”齐桓公和那个戎人差不多,自己没有见识,却又自以为聪明,结果重则身死国破,轻则闹个大笑话。
赵简子论臣
赵简子手下有两位大臣,一个叫赵厥,一个叫尹铎,两个人都喜欢劝谏赵简子。但两个人劝谏的方式不同,赵厥只是在私下里对赵简子说,而尹铎则喜欢当着别人的面给他提意见,经常让赵简子下不了台。不少人觉得尹铎有时候做得太过分了,赵简子对尹铎的这种做法也有些不满,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
有一天,赵简子与尹铎一起饮酒。酒过三巡之后,赵简子带着醉意说:“在我的大臣里面赵厥是最热爱我的,而尹铎先生您最不热爱我啊!”
.尹铎一听此话,觉得很奇怪,便问:“君主您此话怎讲?”
赵简子说:“赵厥劝谏我,一定是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而先生您劝谏我的时候,却总喜欢当着别人的面纠正我,一定要让我出丑。您说,这不正说明您不热爱我吗?”
尹铎笑了,说:“确实如此!赵厥顾惜您的出丑,却不顾惜您的过错;而我顾惜您的过错,却不顾惜您的出丑。但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并不是因为我不热爱您!”
“那您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曾经在老师那里听到过如何观察人的面相,面相敦厚而且是黄色的人能够承受住出丑,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才这样做。况且如果我不在别人面前纠正您,恐怕您就不会记在心上,也就不会改正错误了。”
赵简子听了尹铎的解释后,笑着道歉说:“实在对不起,我刚才只是说了句玩笑话,请不要放在心上!我知道先生您是很热爱我的。”
这正是赵简子的贤明之处。如果领导者贤明,那么下属的进谏也就深刻。如果赵简子不贤明的话,那么尹铎最终连在赵国存身都不可能,更何况是呆在赵简子身边呢!所以说,英明的领导者都能善于接受哪怕是最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