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49626700000007

第7章 电影常识(2)

三是中国电影的攀登期,时间大约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电影工作者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多出精品,促进繁荣,再上新台阶,迎接新世纪”努力,艺术上认真实施“九五五〇工程”,向“精品”高峰攀登。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逐步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并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艺术家们以精品意识创作出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孔繁森》、《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鸦片战争》、《大西南》、《安居》、《非常爱情》、《花季雨季》等。三个时期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创作思想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电影艺术的创新与成就,表现在电影多样化方面非常明显。在题材种类上、风格样式上,中国电影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景象。题材上的多样化随着生活的多样化而不断丰盈;风格样式上更是呈现出了多样化创作格局,相继出现了武打片、惊险片、风光片,还有一些非常有艺术个性的像《城南旧事》、《人·鬼·情》、《黑炮事件》、《三毛从军记》、《夫唱妻和》、《爱情麻辣烫》等风格迥异的影片。从1997年开始还出现了贺岁片,像《甲方乙方》等。

此外,在历史巨片的拍摄,对文学、戏剧名著的改编,在少数民族题材、残疾人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以及纪录片创作等方面也都有上乘之作出现。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电影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大批人才,中国电影创造了20年的辉煌。从事各门类、各专业的几十万电影大军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借鉴世界电影产业大国的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电影改革从1993年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的发行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市场调节,还各制片单位以自主发行权与竞争主动权。在引进境外新片时,对分账制、院线制的发行方式和经营机制都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一举措对于制片业直面市场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影视合流,优势互补,统一管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是影视发展的趋势。在中央的领导、支持下,广电部门从政策到实践上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各地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国电影制片厂成建制划属广电部门管理,其中,山东成立了影视创作中心,安徽厂划属安徽电视台等,平均一年从全国电视广告费中拿出以资助电影的资金就达一个多亿。长期以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严重脱节,分散经营,企业结构不合理,效益形不成规模,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深化电影国企改革的试点中,比较成功的探索主要是组建集团与实行股份制改造,这包括制片企业、发行企业和放映企业。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影改革及国有企业集团化试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国务院批准了广电总局直属七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中国电影集团”,提前完成了器材、发行、洗印三项重组任务。集团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影视录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的模式,调整产品结构,转换内部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规模效益,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多出好作品,多出好人才。为了进一步推进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打破行政计划模式以及臃肿、垄断的发行体制,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95年率先组建了东方院线,对国产影片的发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川、广西又先后以电影制片厂牵头组建了第二发行放映院线,中影公司的进口片按比例供片,支持各地的公平竞争。

进入2000年,中国电影面临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电视业蓬勃崛起、新兴文化媒体增多、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市场竞争中的种种新的挑战,可以说目前的中国电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美国电影

如果以爱迪生1896年4月23日在纽约比亚尔杂耍剧场向公众第一次放映投射到银幕上去的电影为标志,那么美国电影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美国电影主要是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是西方电影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的通称,是指通过商业渠道发行的、在一般电影院上映的、观众花钱买票就可以看到的故事片。美国商业电影是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国先锋派电影(或称实验电影、地下电影)相对而言的,它作为美国电影主流类型,主要是指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好莱坞商品化类型电影鼎盛时期创作的故事片的总称。它以追求缺乏内容深度的娱乐性为目的,思想内容上多数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表现形式上一般具有情节较为紧张、曲折和巧妙的特点。

美国早期最有影响的导演是格里菲斯,他于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年拍摄的《党同伐异》标志着电影从一种科技发明上升为一种艺术。

20世纪20年代,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美国电影生产的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形成,对60年代之前的美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好莱坞商业电影是指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类型影片,其他国家的商业电影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也始终是根据类型观念来进行创作的。美国传统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要类型有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和幻想片等。

20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电影的鼎盛时期,有派拉蒙、华纳、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等八大制片公司雄踞好莱坞。在制片人统治下,各个制片厂像工厂流水线一样高速运转,源源不断地成批生产出适合各种观众口味的类型影片。由于好莱坞制片人的独断专行,其商业价值观念使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自主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拍摄的大多数影片总与其他卖座影片相似,很少有构思独特和体现个人艺术风格的艺术影片。当然,也有极少数的电影艺术家(如卓别林和奥森·威尔斯),因他们突出的才华和卓越的作品而能够独立于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主潮之外。卓别林自己组建公司并亲自担任制片人,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喜剧片。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他创作的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约有80余部。20世纪30年代之后他主要拍摄了《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一个国王在纽约》(1957年)等。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的喜剧创作成就。奥森·威尔斯拍摄的首部影片是《公民凯恩》(1942年),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现代电影里程碑”的美誉。

美国电影类型片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的直接产物,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产生了类型影片中的许多经典之作。主要有:

1.喜剧片。如《一夜风流》(1934年)、《风流寡妇》(1934年)、《第兹先生进城》(1936年)、《斯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年)等。

2.恐怖片。如《吸血鬼》(1931年)、《弗兰肯斯坦》(1931年)和《蝴蝶梦》(1940年)等。

3.盗匪片。如《小恺撒》(1931年)、《国民公敌》(1931年)、《疤面人》(1932年)等。

4.歌舞片。如《四十二街》(1933年)、《掘金女郎》(1933年)、《大礼帽》(1935年)、《风月无边》(1936年)、《齐格飞大歌舞》(1936年)等。

5.西部片。如《关山飞渡》(1939年)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电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其中,代表作有西部片《黄牛惨案》(1943年)、爱情片《魂断蓝桥》(1940年)、惊悚片《破坏者》(1942年)和《疑云》(1943年)、侦探片《马耳他之鹰》(1941年)等。从战后至50年代初期,是传统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类型片有:喜剧片《凡尔杜先生》(1947年)、《彗星美人》(1950年)、《舞台生涯》(1952年)、《雨中曲》(1952年)、《罗马假日》(1953年),西部片《红河》(1948年)、《正午》(1952年)、《原野奇侠》(1953年)、《搜索者》(1956年)等。这些题材较为严肃深刻的西部片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代表作。著名的西部片导演和演员有: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达斯汀·霍夫曼、约翰·韦恩、贾利·古柏、阿兰·莱德等。

美国传统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的20世纪60~70年代,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传统西部片中的单枪匹马的主人公逐渐演变成群体的主人公,出现了如《虎豹小霸王》(1969年)、《野性的一群》(1969年)等一批优秀的影片。优秀歌舞片有:《西区故事》(1961年)、《窈窕淑女》(1964年)、《音乐之声》(1965年)、《滑稽女郎》(1968年)等。“反英雄”片有:《毕业生》(1967年)、《邦尼与克莱德》(1967年)、《午夜牛郎》(1969年)、《荒原》(1973年)等。希区柯克的惊悚片有:《精神病患者》(1960年)、《群鸟》(1963年)和《玛尔尼》(1964年)等。社会问题片有:《不合时宜的人》(1961年)、《发条橙》(1971年)、《飞越疯人院》(1975年)、《出租汽车司机》(1976年)等。这一时期的主要导演有:马丁·斯科西斯、弗朗西斯·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布里恩·德帕玛、约翰·米利乌斯、乔治·卢卡斯、保罗·斯库拉德,等等。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年)、《第三类接触》(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年)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成绩,并由此使科幻片发展成为集灾难片、冒险片特点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种类型的影片还有《金刚》(1976年)、《异物》(1979年)、《超人》(1979年)、《失去方向的入侵者》(1981年)、《外星人》(1982年),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

马丁·斯科西斯以其对传统类型电影的了解和学院教育的背景,以及对欧洲电影手法的吸收借鉴,在形式上解构并翻新了好莱坞传统电影类型,又在内容上揭露了美国文化上的种种问题。他的主要作品有:《出租汽车司机》(1976年)、《愤怒的公牛》(1980年)、《金钱本色》(1986年)、《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年)等。

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在美国70年代以来的电影中,最为突出的类型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影片是注重宣扬美国精神的,如《洛奇》(1976年)、《阿甘正传》(1994年)等都是通过讲述小人物经过自我努力和不懈奋斗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传奇性故事,赞美了美利坚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度,反映了美国人的强烈愿望,成为美国当代文化的象征。

第二类影片是以《星球大战》(1977年)、《外星人》(1982年)、《真实的谎言》(1994年)、《泰坦尼克号》(1997年)、《空军一号》(1997年)等为标志的超级豪华型娱乐片。这类影片不仅以资金上的高投入、技术上的高科技等作为手段,达到商业上的高票房的目的,而且以“惩恶扬善”的现代神话故事极力宣扬了美国文化精神。

第三类影片是70年代末期在美国影坛出现的具有写实主义倾向的、反映各类社会问题的“问题片”。一是以越战为题材的“越战片”,从1979年以来先后有《归来》(1979年)、《猎鹿人》(1979年)、《现代启示录》(1979年)、《野战排》(1986年)、《生逢7月4日》(1989年)等,这些影片把美国人对越战的反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涉及家庭伦理、两性关系、婚姻问题、婚外情等家庭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领域的影片。如《克雷默夫妇》(1979年)、《普通人》(1980年)、《金色池塘》(1981年)、《母女情深》(1983年)、《汉娜姐妹》(1986年)、《致命的诱惑》(1987年)、《性、谎言和录像带》(1989年)、《美国美人》(1999年)等。有的体现了家庭亲情的温馨,有的反映了对两性问题的困惑,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现代人的两难生存处境,在道德价值观念上既有现代角度的探索也有回归传统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