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4987500000013

第13章 上卷 拙诚坚忍 (2)

意贵真,语贵妙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曾氏家书》

这封信中,曾国藩传授九弟曾国荃与人交往的艺术。曾国藩说,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不真心相待,那就不足以感动别人;但仅仅有诚意,而没有一种巧妙得体的表达方式去打动人,那么效果也势必大打折扣。《礼记》所说的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就不会流传开来,就是这个意思。我生平不太讲究用言辞装饰自己,到处行不通,近来才大大悔悟到以前的这个过失。弟弟在外办事,应该处处考虑这个方面啊。

这方面曾国藩确实是有感而发的,最初曾国藩就因一味耿直,惹得咸丰皇帝险些要将他治罪,满朝官员也视他为危险人物,担心因与他有所往来而获罪,都远远地躲着他。那段被人孤立的经历磨平了曾国藩身上的棱角,他开始尽量使自己的言行易于为别人所接受。著名的“屡败屡战”就是他所玩的一个高明的文字游戏。曾国藩最初在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次失败,但他又决定以实情上报朝廷,于是就把给朝廷的奏折中的“屡战屡败”四个字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境界迥然不同,原来的溃不成军变为愈挫愈勇,此举果然受到朝廷嘉奖。

由此看来,同样一件事情,说法不同,效果有时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历史上也有很多巧言劝谏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优旃是怎样巧谏秦王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想大规模地扩建皇家的苑囿,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县,在这大片土地上放养飞禽走兽。这么一来,不知要造成多少老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了。优旃决定找个机会劝劝秦王。这一天,朝中正在商议这件事,优旃一听,就对秦始皇说:“好哇!真是个好主意!大王还可以在里面多放养一些麋鹿,这样一则方便大王打猎;二则,若是有敌寇来侵犯,我们就可以让麋鹿用长角去抵他们,看他们怕不怕!”优旃一边说着,一边低头弯腰,两手做出长角的模样,模拟起麋鹿顶触的动作来。秦始皇看了,哈哈大笑起来,也明白了优旃的真实意思,不再提起扩建的事了。

优旃是一个忠心的臣子,但如果他直接告诉秦王不能扩建皇家的苑囿,势必触怒秦皇,搞不好还有杀身之祸,于是他便先假意顺着秦王的意思,然后用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将种种不利的因素巧妙地告知秦王,使其自动放弃这个计划。生活中也是这样,谁都不想做傻事,更不想被别人看做傻子。所以,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有时不妨来个缓兵之计,先假装赞同朋友,然后再一一道出危机,朋友自然会心领神会地接纳你的意见。

当然,生活中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意外,这时候也需要高超的应变能力,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就曾凭借高超的应变能力化解了一次危机。

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上场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这话一下子把哄笑中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这样,由于马季机智巧妙的圆场,演出才得以顺利进行。

青少年朋友们,与人交往要真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真心,但同时我们也得讲究高明的语言艺术,就像外面裹着糖衣的苦药九,先使人感到甘甜,容易一口吞下去,药物进入胃肠后,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箴言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况

2对一个心持反对意见者,讲话就有必要谦和而委婉;否则,正像把盐撒入伤口,会使他已有的成见更深。

——培根

3无论什么时候,没有必要就不要用话去刺别人,哪怕是很轻微的。

——尤?特里丰诺夫

磨炼“静”字功夫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曾氏家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已经34岁了,他感叹这个年纪是古人的“学成之年”,而自己却仍碌碌无为,因此立下“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五箴以自励,并以家信形式介绍给弟弟们。“箴”就是箴言,要求自己做到的一些原则,本节即节选自“主静箴”,其大意为:我吃斋寄宿在日观峰上,日观峰上的鸡鸣如传说中仙境的天鸡一般,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到钟声。即使身后有毒蛇,身前似有猛虎,如果我镇定自若,毫不畏惧,谁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哪里是为了逃避人世,我日对三军将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静心专一应对,那么纷纷扰扰的事物自然不再纷乱。

曾国藩在这里给弟弟们描写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虽然内容不多,却勾画出一幅宁静致远的图画。这就是他说到的“静”字功夫。为什么要讲求“静”呢?

曾国藩是一个效法古人的人,晋代隐士陶渊明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他是历代文人雅士追求静的境界的典范。心灵处于一个“清”、“静”、“寂”、“和”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身处何处,面对何事,都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静”字就贯穿了曾国藩人生修炼的整个历程,包括其后期的军事思想也是强调以静制动。据说在湘军攻打江宁最关键的时候,曾国藩就曾以“静坐”来安定自己的心绪。

同治三年五六月间,曾国荃率领吉字营5万人马,与太平军在江宁展开决战。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事已进入最后见分晓的时候,双方都豁出去了,战争打得十分惨烈,吉字营能否取胜,并无把握。当时各方对曾国荃指责甚多,有的还波及曾国藩本人。他既为九弟安危操心,又被周围的风言风语所困扰,终日烦躁不安,心绪不宁。这时他想起了早年的“静坐”功课,于是就在安庆江督衙门的三楼上,特辟一间静室。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静室里静坐一个小时:去除一切杂念,凝神枯坐。这招果然起作用:上楼时心乱如麻,下楼时心闲气定。就这样连续静坐一个多月,平静的心绪使曾国藩头脑冷静,决策得当,最后终于等到了曾国荃取胜的消息。

由此可见,“静”字里面确实包含了人生的大智慧,佛语有云:“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认为:“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传统文化中的三大主流传统文化关于“静”的阐述是一致的,都认为“静”是一切智慧的根源。

既然是大智慧,必然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在生活中做到“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开放的今天,到处是机会,到处是诱惑,“浮躁”已悄悄藏在了许多青少年心中,成为他们痛苦和失败的根源。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心灵故事,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房的桌上放着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花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的水,如果你厌恶地摇它,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禅师的话不仅让官员恍然大悟,找到了自己的烦恼,我们是否也应该看清自己的生活呢?常常感到事事不如意,有时候觉得为什么别人那么幸运、偏偏自己倒霉,这样的想法正是像在摇晃落了尘土的水瓶,让内心一片混浊啊。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必须静下心来。

要练就“静”字功夫,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哲理小故事,提高思想境界;也可以读一读伟人的传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经历的痛苦远比我们深刻,看到这些,我们也就可以释然,内心也就能归于平静了。

另外,学会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件雕塑作品,也能慢慢培养出静的习惯来。在生活中,我们尽量去用心体会每一篇文章,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停下来欣赏路边的一朵小花,也能渐渐磨炼自己,养成平心静气的习惯。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静”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箴言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

3水流最静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

——佚名

万事总有得失

磨炼求友用以匡正自己的不到,是大有益处的。标榜以盗虚名,是会受大损失的。天下有获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不可不加辨别。

——《曾国藩家书》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市场更加深入中国:一方面,我们可以和世界各地交换商品,生活也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品牌面临世界品牌的冲击,竞争会更加残酷和激烈。所以我们常听说:“WTO是一柄双刃剑。”“双刃剑”就是说事物有两面性,如果使用不慎,在伤到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曾国藩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他在给弟弟写信的时候说:“京城是名人荟萃之地,不去探求便没有朋友,越去探求朋友越多。近来听说了很多可以结交成为好朋友的人,我不想先去拜访别人,恐怕徒然标榜虚名。结交朋友用以匡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大有益处的。标榜好友以赢得虚名,就会受大损失。天下有获益的事,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不可不加辨别。”

的确,就算是交朋友,也有利与弊两个方面,如果朋友能够使自己改正缺点,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有时候,交友不成,反倒会把自己拖进是非之地。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南方除了楚国外,周边还有一些小的国家,如蔡、息等。楚国很想找机会消灭掉这两个国家,只是一直找不到借口。

蔡、息两国本来是亲戚,关系很好。但有一次,息侯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在招待息侯夫人的时候,很没礼貌。息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要求楚国帮自己攻打蔡国,以报复蔡侯。

楚王一听,当即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趁机把两个国家都消灭掉,就对息侯说:“好!以后我就是你的朋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息国以为自己交了一个很有实力的朋友,非常高兴。很快,楚国就派兵攻打蔡国。因为蔡国很小,不堪一击,楚国很轻松地就灭掉了蔡国。蔡国的国君当了俘虏。等楚国回兵的时候,息侯为了感谢楚王,感谢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就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楚王和他的士兵们。在宴会上,楚王看见息侯的夫人长得漂亮极了,心里更想把息国灭掉,把息侯的夫人也据为己有。

第二天,楚王安排好了刀斧手,然后派人请息侯赴宴。息侯觉得楚王真不愧是自己的好朋友,就高高兴兴地去了。正当他坐在宴席上大吃大喝的时候,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一拥而上,把息侯抓了起来。

强大的朋友可以帮你消灭对手,同样也可以消灭你;朋友可以给你带来荣誉,也可以给你带来耻辱。

北宋皇帝宋哲宗17岁的时候,他的祖母和母亲便为他挑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但是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有一次,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后来,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却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在诅咒皇宫。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在哲宗面前说“皇后装神弄鬼”,哲宗一听,就派人审查。经过严刑拷打和伪造供词,哲宗废了孟皇后,让她瑶华宫思过。

刘婕妤扳倒了孟皇后,不久便生了皇子,被立为皇后。但皇子和哲宗不久便先后死了。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孟氏回朝,但两年以后,孟皇后又因后宫的争斗重回瑶华宫,不幸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被称为“扫把星”的她只得离开皇宫,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和六宫妃嫔都被金兵掳走。孟皇后因住在民居,幸免于难。南宋高宗即位之后,孟氏成为北宋唯一一个正统的遗民,被尊为“隆祐太后”。

孟皇后就是典型的因祸得福的人。我们都知道,苦难可以教会人成长,就像贝多芬说的那样:“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箴言

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