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4987500000014

第14章 上卷 务实谦恭 (1)

人贵有真才实学

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曾氏家书》

曾国藩靠科举取得了功名,但他很清楚,八股文章和试帖诗只是求取功名的敲门砖,绝非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此中误人终身多矣!”在文章中耽误终身的人太多了!因此,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强调:不要盲目自陷于腐朽的科举取士制度,要趁大好青春多读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读书,求得经世致用的真学问。

人当以贡献社会为己任,读书就要读对社会有益处的书,若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计较于书本字句,那读书又有何用? 学什么东西都要能学以致用,死读书、读死书,最终是行不通的。如果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没有,将来肯定是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也必将被社会淘汰。

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社会对真才实学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从大家关注的就业形势来看,现在用人单位评判人才的标准不再盲目地局限于学历,而是更注重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才能。这也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更注重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就读于韩国中央大学的张小月,刚到韩国的时候,认为拿个学位证就足够了,在韩国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只学专业课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将来社会的需要,社会上‘海归变海待’的负面说法,不就是一部分人以为混个学位就能回国有个好工作而造成的吗?说到在中央大学的学习,张小月侃侃而谈:“这边的课程我觉得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例如上个学期我选了一门《商务交流》,很灵活,课堂上的东西都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就像在实习一样。”张小月的专业是英语文学,但她一直都坚持选修其他专业的课以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毕业并不等于学成,全部成绩及格就能毕业,只有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那才叫学成”。

小王的情形则和张小月大不相同。他是某著名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完几场人才交流会之后,他颇多无奈:“我投了近50份简历,还是找不到工作。很多公司一听是应届毕业生,就说招进去还要培训,浪费精力,干脆不理你了。”但是同样参加这个招聘会的应届中专毕业生小林,面对企业的招聘人员问的很多操作性很强的问题,对答如流,协议很快就签了。

同样是毕业生,但是不同的能力拉开了彼此的差距,像小林那样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更能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他们“用事实说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使自己成为时代需要的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呢?

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成功同心圆”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他看来,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成功同心圆”最里面的一环;其次,要有积极、同情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等人生态度作为第二环;最后,还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它们成了同心圆最外面的一环。

以同心圆的理论来培养自己,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只有一个内心成熟又拥有行动力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要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箴言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2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

3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虚心才能脚踏实地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

——《曾氏家书》

曾国藩四弟曾澄侯曾在老家“办贼事”,也就是类似维护乡里四邻的社会治安、打击抢劫偷盗之人的差事。既为差事,里面就有很多“机关”,处理不好一是得罪乡邻,二是影响家族的声誉。所以,曾国藩便把自己官场中的经验授予四弟,嘱咐他务必注意不可轻受人财物,不要失去信誉,不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其中最实在的,莫过于“不自是”这一点。

但凡拥有权位的人,最容易听到官场上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语,在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迷失自我。如果这个时候自以为是,不知道虚心求教,就很容易铸成大错。

赵奢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能文能武,被人称为“马服君”。儿子赵括受到父亲赵奢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在军事理论上更是很有才华。每次有客人谈论到用兵,赵括就会滔滔不绝,众人都说将来他一定可以继承父亲的将军之位,成为赵国的一员猛将。

然而父亲赵奢却不这样认为,他知道儿子只是读了几本兵书,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因此在临终的时候嘱咐赵括,千万不要轻易举兵,万一受命出征,一定要听从前辈的意见。

赵奢死后不久,秦国进攻楚国。当时的将军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实力不敌秦国,因此一直以守为攻,将秦军控制在边境。但是赵王不懂得廉颇的用意,认为这是在被动挨打,就换下廉颇,任命赵括为新任大将军。

赵括早就将父亲的遗言忘在脑后了,他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自信满满,完全不考虑赵国的情况,就与秦军正面硬拼。结果,赵军寡不敌众,赵括还在兵书中找计谋的时候,秦兵就已经打进他的营帐了。这也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

赵括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懂得虚心听取父亲的建议。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赵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危险位置还浑然不觉,因此一旦面对现实,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事脚踏实地,从不自以为是。

孔子学识渊博,可是仍非常虚心,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诚恳地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不是说孔子学问出众吗,怎么什么都不懂,进来就问东问西的,我看他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正是这样的精神,让孔子的学识日益渊博,终成儒家大师。

谦虚的人,做起事情来能够脚踏实地,也就能学到更多东西。可是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名誉和成绩,有的人拔尖逞能,有的人骄傲自满,有的人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这些都是曾国藩非常反对的“自是”的表现,最终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使他们失去朋友,脱离集体,成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我们怎样学习“不自是”的虚心精神呢?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另外,也要懂得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找出差距,向别人学习。

箴言

1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2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

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看尽名利的烟幕

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曾氏家书》

“你们只需要一心想着如何付出劳动、长期积累就够了,不要有成名的念头,享福的想法,更是不必想了。”曾国藩告诫兄弟要一心“积劳”,正是因为他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事业,因此也就要避免被名利的烟幕误导。功名利禄都是别人给予的,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孔子受到君王的礼遇,或者是受到农夫的嘲笑,都还是那个满腹经纶的孔子。因此对待名利,得之固然可喜,失之也不必伤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名利呢?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看到一头牛围着树转来转去,无法挣脱。正好他又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问道:“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会未卜先知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没想到你一下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年轻人大悟。

现实中,名利就像一条充满魔力的绳子,轻易就捆住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它的周围团团转,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其实,不为名利所困扰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做事上,曾国藩“只问积劳不问成名”的做法,确实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兄弟两人一时间名扬全球。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当然,对名利我们也不是一味排斥,淡泊名利并不意味着拒绝名利,北大教授王选看待名利的态度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