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报社的热线值班室,来了七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想请记者帮帮忙,给出个主意。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说了半天,值班记者总算听明白了:老师布置了一堂课外作业,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个同学在这一天,都必须做一件好事,并拍下照片,上交给老师。
一组同学去了敬老院,另一组同学去了福利院。他们是第三组,商量来商量去,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好事可做。于是,他们找到了报社,想请记者帮他们找几件好事,让他们做做。
记者想了想,问他们,你们平常都做过哪些好事呢?
“到敬老院为老人扫地、捶背。”
“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
“搀扶老人和盲人过马路。”
“捡到钱,交给老师。”
“将路上的垃圾拣起来,扔到垃圾筒里。”
记者笑笑,你们做的很好,这些都是好事。可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提做好事,我们就只会想到去敬老院孤儿院?只会想到扶别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除此之外,再想想,我们还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孩子们抓耳挠腮,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好事可做。
记者启发他们,那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事,才算是好事?
“老师说了,做好事就是让别人感到快乐。”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回答。
记者点点头,对,说得好,做好事就是让别人感到快乐。不过,做好事不一定去找陌生人,你们身边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都可以为他们做一点让他们快乐的事情啊。而且,做好事也不应该刻意去寻找,随时随地,都可以力所能及地为身边的人做的。
记者并没有为孩子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意见,他也无法为孩子们找几件好事,去让他们做。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离开了报社,他们要急着去完成作业。
我在本地一家晚报上,读到了这则消息。这算不得一条好新闻,却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不仅是学校里的孩子,每年,各个单位也都会组织一些送温暖之类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却永远如出一辙:走访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为困难户送米送油送衣送被,有的单位,还会组织一些年轻人走上街头,为路人理发,修理电器,测量血压,清扫大街什么的。这些,都是做好事的老套路了,成人们似乎并不比孩子更富有想象力。像季风一样,春风行动定时地吹一遍。风过之后,马上又恢复了平静,大街上,经常看到的,还是冰冷的麻木的面孔。
找好事做,那一定是因为你还不明白,什么是好事。当好事成为一种程式化行为的时候,好事必然演化为走过场,成了一堂作业,一次作秀,一次心灵的自我安慰。
其实,常怀仁爱之心,给需要帮助的人一点点帮助,这就是善良,就是慈善,就是好事。如果你什么也不能给予别人,那么,对陌生人报以友善的微笑,这也算得上一件好事,而这样的好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