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6孙思邈:智欲圆而行欲方
“药王”孙思邈曾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势;“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也间接点出了一个世人为人的原则。
孙思邈自小聪慧过人,7岁时开始读书,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已经精通道家学说,对佛家的经典著作也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开始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由于孙思邈具有“胆欲大而心欲小”的精神,才为中国医学创造了可贵的财富。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孙思邈看见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一位老婆婆跟在后面恸哭。他停步仔细观察,发现棺材的缝隙有鲜血渗出,忙上前问是得什么病死的。老婆婆哭着说:“这是我的独生女,因为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小孩没生下就死了。”孙思邈从地下蘸起一点血,看了看说:“看这血不像是真死,把棺材放下,让我看看。”
大家赶忙把棺材放下。孙思邈上前一瞧,那妇人脸色惨白,没有一点血色,仔细摸了摸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孙思邈忙选定穴位,给病人扎针,还用了特殊的手法捻针。不一会儿,产妇苏醒过来,接着,婴儿的“哇哇”哭声引得众人破涕为笑。产妇救活了,婴儿得救了,老婆婆激动得给孙思邈磕了几个头。
正是孙思邈的“胆欲大而心欲小”,胆大心细,才有了“一针救两命,起死回生”的佳话。面对生活的烦恼,胆大心细者方能化解烦恼,而一味退缩者也好,有勇无谋者也罢,却只能继续深陷痛苦的囹圄。
孙思邈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不仅因为他“胆欲大而心欲小”,更源于他“智欲圆”的治病救人观念。
有一次,卢照邻拜访孙思邈,问他:“一般医生不能治疗疑难杂症,而名医却能,这是怎么回事?”
孙思邈回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定能够管理好国家,对人体疾病也是这样,要想把人的疾病了解透彻,就必须对天道了如指掌,因为人的疾病其根源在于自然的变化。天气有四季,有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自有它的变化规律,比如天道和为雨,愤为风,凝为霜,散为虹,这就是天道的规律。人也一样,人有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自然中的精气,吐陈纳新,阴阳之道,天人相应,懂得了天与人,就能很好地给人看病了。”
孙思邈认为,治病救人必须要顺应天道变化,弄懂了灵活多变的天道,天人相应,也就能面对纷纷扰扰的疾病对症施辨,断其病原,治其病根。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能达到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形的境界,面对尘世的种种纷扰,自是处变不惊,满心悠然。
“行欲方”,面对世人的争名夺利,热衷仕途,孙思邈一心淡然。隋文帝封他做国子监,他告病拒绝。唐太宗多次想授予他官位,都被他拒绝了。唐高宗继位后,又想让他做谏议大夫,也被他拒辞了。正是由于他守得内心一片清净,不为世俗名利所扰,才能修得一身仙风道骨,连唐太宗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们去尊敬,想不到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竟然世上也有,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成就了一个行医救世的“药王”孙思邈,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名著《千金方》,也能成就千千万万个快乐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