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144

第144章 1山水画:寄情于山水之间

第十二章 国画:浓笔淡墨,深蕴生命绝奥妙

石涛在《画语录》说:“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他也。”作画者“通天地一气耳”,乃成就美妙绝伦的人间至景。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身心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其心欣欣然。

第十二章1山水画:寄情于山水之间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是与中国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论是北宗山水还是南宗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与功能无不如此,或是仙境一般的缥缈神奇,或是悠闲农夫渔樵的隐居之所。文人山水画多表现的是逸居山林的情趣,素朴自然的水墨风光;宫廷画家的界画多表现楼宇宫殿是人间的繁华,也是超脱于人间的世外桃源。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除李白寄情于山水间怡情寄情找寻一种人生的寄托外,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们同样在山水间寻找一种理想的人生寄托,他们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在寄情于山水间时,才能从疲惫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真切地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当中,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

融于山水间,寄情于山水间,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管是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总之我们生于天地间,山水总是时刻环绕着我们,躲不掉,也逃不掉。哪怕我们是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湮没在钢筋建筑堆里,我们心灵深处最渴望的还是那种回归自然的境地。

当我们真切地置身于山山水水中时,我们才会从繁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在那片刻的安静中,也许我们会思考生活、人生、生命、未知,也许我们会一时顿悟,也许我们会一时光明起来。因为这时我们的心灵融入最清明的世界中,是最宁静的时刻,心在自然中也就感觉到了伟大和力量。真正深受人文山水洗礼过的人,他的心灵一定是安然和谐的,甚至于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