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024

第24章 9怀赤子心,悲天悯人

第二章9怀赤子心,悲天悯人

中国古代故事里那个杞人忧天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嘲笑。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恰恰体现出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对苍生的悲悯心态,对潜在危险的一种担忧。

与杞人忧天者的备受嘲笑不同,悲天悯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是一种高尚的情操,那种对人类的无等差的关怀令人动容。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就是凭借他的悲天悯人成就了经典的《离骚》,他的人生故事也得以千古流传。

幼年时期,屈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年少时的屈原,在大人眼里也许还是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比同龄人要早熟。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年少的屈原看见这一切,不禁伤心落泪。他发誓要为这些人做点什么,来缓解他们的痛苦。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便留意观察,看是否是有人偷米。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石缝里。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夸赞屈原。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国家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父亲的话激励了屈原,自此他勤奋治学,长大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让他管理国家大事。屈原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的境界。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爱国,则因爱人而由小变大,精神得到了升华,这是令后人敬仰的大爱。

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而仁爱是首先要培养出来的性情。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你。

悲天悯人,是要将福祉惠泽天下的芸芸众生,人只是这个世界微小的一部分,花草鸟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也应受到福祉的惠泽。孔子曾说“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意思是说孔子钓鱼,但不用绳网捕鱼;孔子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在孔子的眼里,一草一木皆生命,岂有不爱惜的道理。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在藤椅子里,他没有立即就座,而是先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开始时丰子恺心中好奇,却不敢多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忍不住问了一次。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即使只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也是造物主的恩赐,它的生命与我们人类的生命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也应该享有生命的尊严。对生命的关怀并非人性的道德完善,也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对生命的平等的尊重和深切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在关怀其他生命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关怀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