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4忧国忘家,不畏强权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然而,面对尘世中的种种牵绊,强权重压之下,许多人心存胆怯,不敢直言道出世间的真理,违背了善的本意,造成了恶的后果。
孔子十九代孙孔僖,在汉章帝时期,与涿郡人崔哲同在太学研习《春秋》。当读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时,孔僖叹道:“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崔哲说:“孝武皇帝刘彻开始做天子的时候,尊崇信仰圣人的治道,五六年间,声誉超过了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来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优点。”
这些话被隔壁一个叫梁郁的学生听到并上书皇上,说孔僖和崔哲诽谤先皇。汉章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查这件事。崔哲去见官接受审问,孔僖则上书皇帝为自己辩护。书中写道:“当皇帝的,做好事做坏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假使我们批评的是实际情况,那么您本就应该改正。倘若我们说的不妥当,您也应该宽容,又有什么罪呢?陛下您不推寻根本大计,自己做个深远的打算,竟纵容个人憎恶来大快自己的心意。我们被杀,死就死吧,不足为惜,可是天下的人一定会转移视线,改变想法,从我们这件事中,窥测到陛下您的心思,从今以后,假如见到什么不对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敢去说了。”
章帝看了孔僖的奏折后,立刻明白了,下令不许再追究这件事,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
孔僖上书自讼之所以为人称道,首先是因为他不畏强权。其次,他敢于直陈历史,直接面对现实。这两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需要胆量去挑战强权,另一方面需要用智慧去拆解其中的僵局。
自古,直言上书者甚众,却不一定都受到赏识,忠言逆耳的结局往往是可悲的。伴君如伴虎,在什么情势下,以何种方式劝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都是需要十分谨慎的。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固然值得嘉奖,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劝谏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凭借上书陈事的能力和技巧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邹忌通过自己的例子来劝谏威王要从善如流。他从谈论自己的美貌一事入手,丝毫不损威王的尊严,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我们当然敬佩视死如归的大臣,于谦两袖清风,被奸臣所害,死后帝命抄家;比干忠臣直谏,被商纣王剖心而亡。能够忧国忘家,固然是品格崇高,但同时,如果能够达到胸有惊涛而面如平湖,保全自己又起到督政的作用,也是值得钦佩的。
当然,讲究迂回婉转地进谏,并不是让人学会曲意逢迎、奴颜媚骨,果真如此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气节了。但侠肝义胆、折戟沉沙,都不是逞一时之勇就可以精忠报国的。只有胸藏日月、袖纳乾坤的人,才能吟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
历代忠肝义胆的臣相、匹马戎装的将军,都不外乎用自己的血肉和智慧来为国为民请命,有的甚至屡遭贬斥,可依然不忘江山社稷之重任。虽然有人被讥笑为“愚忠”,但正是这样的勇气撑起了民族的希望。而这令人血脉贲张的情怀也随着民族的历史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