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佛陀一起修行去
佛生在尘世、长在尘世,成佛也在尘世,佛就在我们周围,在百草头,在万事万物,在任何时空。佛本从尘世中来,正如佛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故此,只要人们抛却“我执”,修得一颗清净空明之心,明心见性,便能超然于俗世之外,修得佛缘。
第四章1静坐菩提,一悟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初的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借吟菩提,告诉世人世上万物一切皆空,何不让心也空明起来,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也就沾惹不上俗世的尘埃,也就远离了尘世的烦恼。
“菩提”一词,是由梵文Bodhi音译而来,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在佛教中,菩提树因成就了佛祖释迦牟尼的顿悟出世,创立了佛教,而被誉为佛教的圣树。
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原来一切众生,都有纯洁光明如同明星的本性,也就是如来智慧,只不过被欲望的浮云所遮掩。只要拨去浮云,显出本性,就是大彻大悟之人了啊!顿悟之后的释迦牟尼开创了佛教,拯救众生脱离疾苦。而菩提树也被誉为佛教的圣树,受教众万千敬仰。
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凭借在菩提树下静坐成佛,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更多的是因为他天资禀赋,能在短短7天后参透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颖悟到人生的至高哲理,从而开创了浩瀚博大的佛学理论,拯救人们的心灵脱离纷扰人世,重返清明澄净,悟得人生的意义。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所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表述了一个西方人对禅意的理解。花中有空,方能容下一世界,树亦有空,方可为禅意无穷之菩提;人心亦有空,所以志存高远,所以面对惊涛骇浪亦可镇静自若,身受伤害嘲讽也能坦然面对。
佛法不仅要教人拯救自身,更要拯救己身之外的众生,这不仅需要将心放空,还需要为已注入一颗“菩提心”,即一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由此得知,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本,有菩提心,才能成就佛缘,颖悟佛法的奥妙,拯救芸芸众生。
心有菩提,无须静坐菩提树下,也能颖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