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不染尘垢,出水莲花自清涟
在佛教中,莲花的形象比比皆是。在佛教寺庙中,到处都能发现莲花: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是高坐莲花台上。其余诸佛、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多与莲花相伴。寺庙的亭台楼榭之中也装饰着众多的莲花形象,处处昭示着佛陀对莲花的钟爱。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牟尼降生人间之时。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世上百花如云,佛陀为何单单选中莲花,成为佛法的象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道出的不仅是自己的爱莲心,更是道出了佛陀钟情莲花的情由。
人生于污浊的世界,正如莲生在污泥之中,必然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佛教称其为“魔”)的侵扰。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所追求的正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正如《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中所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也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源于污浊的尘世,却又不染半点尘埃的境界,就正是出世入佛之道。
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要“出淤泥而不染”,人们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追求超凡脱俗,到达清净无碍的智慧境界,即佛法中所谓的“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所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更盛赞莲花“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其实,莲花的“生命历程”,不正是昭示着一种理性、智慧吗?莲花从生长于污泥之中,到开出美丽花朵,经历了多少清水的洗涤,接受了多少日晒风吹雨淋的磨炼,才成就一身清涟。人要做到如出水莲花般的清涟,到达身处尘浊世间却不为污染的境界,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就需要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生成,自然凡事都看得开。当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如浮云远去,精神境界亦更上一层楼,又离俗世烦恼远了一步,离快乐幸福更近一步。
人活于世,修莲之心,养莲之性,便能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尘世,身处尘垢却不染半点,活出自我的清涟来,也就活出了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