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6静功:宁静中自由奔腾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增强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静功认为人体是一个自动平衡和稳定的系统,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入静,可以让人体自动进行平衡调整。在古代,静功不称为静功,在道家,一般把静功称为服气、炼丹、修道、养气、练气等,而在佛家,静功则一般叫坐禅。
通常情况下,练功者用各自的办法排除杂念,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一切的一切主要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安静,变得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然后一直变到忘我之境。静功可以让一个人的身体保持内外的平衡,也利于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一个人若能在嘈杂中感悟宁静,也就达到了人生快乐的极高境界。
一条铺满青苔的田间碎石路,蜿蜒着、蔓延着,通往一处恬静的住所。日薄西山,晚霞映照着金灿灿的稻穗,几支孤傲的野菊宁静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的隐居生活。然而,在这静谧的田园之间,陶渊明的心灵河流并未就此停滞,他仍苦苦探寻这人间真正的欢乐。故此,才遗留下那么多的传世佳作。
鲁迅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他纯净清空的心灵所决定的,也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他并非一个黑暗现实生活的逃兵。当他归隐田间,与农人一般在田间劳作,体悟到了农人生活的疾苦,他越发感受到统治阶层的黑暗虚伪,他便在诗中感叹:“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
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隐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身离俗世外,心系红尘中。这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陶渊明所选择的人生,并非完全的静谧,而是宁静中夹杂着奔腾,隐逸里孕育着真意。
到达心灵的宁静境界已属不易,还要在宁静的境界里感悟人生的奔腾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外物的嘈杂难敌内心的安宁,但是环境的安宁却不容易让人兴奋。当人们被静谧所吞没的时候,是兴奋不起来的,因此在宁静中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活力四射就显得更难得。人当心如止水,但是止水并不是死水,所谓静止只是相对的状态,人生往往是宁静里波涛汹涌,那些最平淡的事情里面往往酝酿着最为激烈的革命。一个人如能做到在宁静中感悟奔腾,已到达心灵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