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097

第97章 22窑洞——安于困境,苦中作乐

第六章22窑洞——安于困境,苦中作乐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由于窑洞土壁深厚,保温性能很好,夏季晒不透,冬季冻不透,隔音效果也很好,少干扰。这些特性都适合了黄土地区缺少燃料资源的特点。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地板比地上建筑的地板能承受更大的荷载。但是由于黄土本身的特性,黄土窑内十分潮湿,采光不良,洞内通风差,对于那些住惯了高楼大厦的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可以说住窑洞的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他们也羡慕那些住着高楼大厦的人,但是他们依然安心,在这样的黄土地上,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黄土高原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窑洞,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意味着陕北的人们并没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苦中作乐的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中人们总会面临一些困难的处境,是在困境中暗自啜泣,哀怜命运如何不公,还是奋发起来,努力跨越这艰难?苏轼以自己的行为告诉了你答案。

苏轼尽管才学过人,却在仕途上十分坎坷。面对困境,苏轼并未消极生活,而是学会了苦中作乐,自己营造生活的欢乐。

《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古时大灶烧柴火)罨炳(掩埋、覆盖)焰不起(意思是控制火候不可过旺)。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人正是根据苏轼这篇笔调轻巧、短小优美、语言简练的散文,成就了名菜“东坡肉”。

《猪肉颂》是苏轼因得罪变法新党,贬谪黄州时所作。虽然处在那种境遇里,可他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地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在文中,他详细讲解煮猪肉的方法,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烹饪美食,享用美食的欢愉,早已将现实中惨淡的境遇忘得一干二净。他这种安贫乐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需要许多消极待世的人们学习。

生活本应是轻松的。然而,这点常常被奔波的人们忘记。人们之所以感到不快乐,觉得生活悲苦,只因为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担心太多、顾忌太多,或者是要求得太多,总看着别人的好,总看到自己所缺失的,而不去关注自己所拥有的,永远奔劳在追寻快乐的路途上,却不知道快乐其实一直与他相随。住在窑洞里面,生活虽然艰苦,只要心是快乐的,就可以让看似乏味的生活开出千般绚丽的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