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3沧浪亭——出世入世的平常心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年,著名诗人苏舜钦被贬,在吴中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说的是大丈夫治世报效国家,乱世则独善其身的处世道理。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沧浪亭”这样的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文人们退隐的小天地,借以慰藉受伤的心理,沧浪二字点明了这个园子的精神,又有一丝含蓄,文字本身也特别的美。如今沧浪亭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在欧阳修与苏舜钦诗中各取一句拼对而成的。
沧浪亭作为中国文化上一处园林,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写照。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常常的遭遇是,心怀一颗为国为民的热忱之心,但是往往却得不到重用,最后的结局大多是两种:一类人依然积极入世,但是命运却是悲惨,受到排挤、冷落,最终郁郁而终。另一类人在受到排挤之后,决定归隐山林,远离尘世。而这些文人志士大多却是“身归山林,心在朝野”。尽管他们的口中高呼着“沧浪浊兮可以濯吾足”,也开始潜心品读老庄哲学来,陶醉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园林中、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也能一扫长期的压抑,稍稍远离些伦理世俗的束缚,灵魂的深处却还是充斥着浓浓的哀愁、掩饰不住的郁郁不得志。这些人,小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园子的主人苏舜钦,大至到中国的文人们,他们始终心怀国家,始终是世俗的,即便不得志,也不愿意脱离社会,隐到深山老林里去。所以沧浪亭建在闹市,在闹中取静,这正是中国文人的姿态。
现代人更多的是积极入世,甚至在争名夺利,感到身心疲惫,想找个地方休息,归隐山林。但是往往不能成行,因为现实中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舍不得,也放不下。尽管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曾心灰意冷,也想着从此与尘世绝缘,但他们又忍受不了山林的寂寞,只得重返俗世的喧闹之中。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人们犹豫不决,苦恼也就自然滋生、蔓延开去。
其实,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是人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才能不为其所困,不为其所苦,才能让心灵归于平静,才能安然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