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道家统治中国
5057600000028

第28章 找寻最佳的处理角度:汉匈关系的议与和(4)

周亚夫太张扬了,刘恒大肆表彰周亚夫,这难道不是在伤害徐厉、刘礼的脸面吗?政治漩涡中的人本身就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在政局之中。阴暗与龌龊是政治的本质,凡是违背这种本质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而且周亚夫给人一种“愣头青”的感觉,做事太过僵硬太过死板,若是依着旁人,刘恒进门后就不会再强调什么穿铠甲不下拜了。周亚夫确实是傲骨铮铮,但正因为此,他的性格就有着“直”的特点,这种人断然不适合身处官场,不适合侍奉专制统治者。可周亚夫恰恰是如此,这种性格缺陷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另外,如果再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周亚夫之所以无理,那是因为他太重视自己的任务,太忠于国家和政府,却不单纯地忠于个人,他不明白在专制时代政府和统治者、国家和皇帝那就是合二为一的。这种对专制政府的愚忠迟早有一天会害了他,特别是当他遇到一个心胸狭隘的君主时,周亚夫只能活受气,他不可能变节叛国,更不可能放弃操守去迎合这位政府的最高领导。

这种人注定要演绎悲剧。

其实早在两年前,也就是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周亚夫的人生就已经被预言了,这位预言家就是当年预言刘恒会当皇帝的许负。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位老人家依旧生龙活虎,从事着算命的行当,在那个人均寿命很短的年代确实是很不容易了。

那时候周亚夫还没有被封为条侯,仅仅只是河内郡的太守,许负为他相面,告诉他说:“你会在三年之后被封为列侯,封侯八年之后将要做丞相,掌管国家大事,身份贵重,位极人臣,但再过九年你会被饿死。”

周亚夫一听就乐了,对许负说:“你净瞎扯,我大哥早接替了我父亲的侯爵了,以后就是他死了,爵位也是由他儿子继承,我怎么会封侯呢?再说了,我要是真能位极人臣,又怎么会被饿死呢?有本事你指着我的面相来印证你的说法。”

于是许负就指着周亚夫的嘴巴说:“你看看,你的嘴角上面有一条竖的纹理进入口中,这明明是饿死的面相。”

过了三年,也就是文帝后元二年,周勃的长子周胜之早就因为和自己的公主老婆关系不和并且还杀了人而被除爵一年了。刘恒在众人的举荐之下立周亚夫为周勃之后,封他为条侯。

而日后周亚夫真的是被饿死的,许负的预言分毫不差。

这便是一代将星周亚夫在文帝朝的生平了,此时还不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日后他将频繁地活跃于景帝朝的舞台上。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是因为他算得上是汉匈战争中武官的典型,打仗很厉害,治军也严明。

那文臣呢?在文景两朝解决汉匈问题上,我们除了看见过宦官中行说,剩下的都是武将啊,难道这里面没有文臣掺和吗?

非也。

文人善于使用软刀子,正如中行说当年给老上单于剖析的那样,汉朝对匈奴的进攻是一种文化进攻。这种战略方式的策划者有两位,一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贾谊,而另一位,则是太子刘启的师傅,未来将要在景帝朝吴楚七国之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晁错。

贾谊与晁错:手握柔软的刀锋

面对匈奴民族对汉朝的威胁,朝廷里的文臣们也各个绞尽脑汁,思索对策。贾谊认为应该想办法给匈奴人洗脑,树立他们对刘恒的个人崇拜;而晁错则认为应该“以夷制夷”,派义渠人去打匈奴。可惜这些招数多是中看不中用,文人的特点就是常常有热情,但少见识。

文人杀人,从来不会硬碰硬。他们常常手握柔软的刀锋,避开敌人的身体,刺向敌人的内心、思想、文明。

汉朝对匈奴的进攻就是这样的。这种不光明的损招,策划者乃是两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人——贾谊和晁错。

贾谊看到汉匈关系这么紧张,于是就给刘恒上书进策,他的策略叫“三表”和“五饵”。贾谊说:“陛下啊,您不知道,我这个‘三表’‘五饵’乃是少见的妙计,只要您按我这招和匈奴单于抢他下辖的老百姓,我保证,咱们到时候再收拾匈奴肯定跟摧枯拉朽一样。那帮人不讲道理,那么野蛮,怎么可能长久地蹦跶下去呢?陛下如果肯听我的计策,我将依据匈奴那边的实际情况给匈奴人洗脑,让他们全都接受您的想法,让您的话可以在匈奴那边得到广泛传播,让他们感受到您的真诚,使他们相信您。好让他们明白,他们答应您的事情就不该改变,同时传播陛下您守信用的名声,树立您的‘伟光正’形象。让他们觉得您的决策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啊,您将要成为他们心中的红太阳啊!”

“这样一来,即使他们日后听到您的话后不太理解,心中也会对您的观点坚信不疑;即使您是他们单于的敌人,他们也不敢怠慢您、憎恶您,依然会相信您、景仰您。这样的话,您的信用在匈奴百姓那里就十分清楚了,您想在他们那边做的事情就不会有做不到的。这是第一种表策。”

“我对匈奴人洗脑的第二个方面是让他们知道您的仁爱,让他们知道他们这些外族在您这里都会得到母亲般的宠爱与庇护。这是第二种表策。”

“我还要很清楚地告诉匈奴人皇帝您高雅的爱好、有品位的情操,好让他们明白,只要在某种技艺上有所擅长,就能够讨得您的开心,可以在您的庇护下生存。这是第三种表策。”

贾谊的“三表”,就是通过给匈奴人进行思想洗脑,让匈奴人的脑子里树立起刘恒守信、睿智的先知形象,让匈奴人认为刘恒是博爱仁慈的,同时好告诉匈奴人刘恒好哪一口。一来表现领导人情趣高,二来是要告诉匈奴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被重用,三来就是在点拨如何讨好领导。

贾谊嫌汉族人腐败得不够,还要教坏匈奴弟兄。他要把匈奴人都培养成足够世故、足够愚昧、足够忠君、足够厚黑的“汉朝人”——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汉化”本质上差不多都是这样。很少有少数民族汉化后能集体提高思想意识水平,学到的不过都是腐败、内斗、党争……这种选择性的学习有时候就是汉人的诡计。

贾谊有把握教坏匈奴人,因为匈奴人相对比较单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的人就是成天抡胳膊抡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儿。

想要别人乖乖接受洗脑,单单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诱惑的事物来让匈奴人上钩。贾谊列了五条,不过最终这五条到底对匈奴人有没有足够诱惑力,就不好说了。毕竟纵览整本《新书》,贾谊不切实际、全凭空想的观点实在太多,许多分析需存疑。

贾谊进言说道:“只要是国家颁的奖,获奖的人都不能太多。要是太多的话,一来花钱太多,二来那奖就不值钱了,物以稀为贵嘛!皇帝啊,人家有饥饿营销,我们就要搞饥饿奖赏,会玩手段吊人胃口的人总是懂得对人时扬时抑。赏赐有多有少,这样才能让人们都专注于奖赏,培养人的竞争心理。唯有让他们成天惦记着赏赐,他们才会一直忠诚于您。”

“陛下您听我的策略,咱们一定要把咱们多余的财物保存好,只要有匈奴那边的人投降过来,家主以上的您得给人家送些好的丝制衣服,家中老小也得享受锦衣玉食,豪车还得给人家配备几辆吧,保镖也得给人家安排几个吧。咱把这些给投降过来的人配备齐了,匈奴那边的人听到后肯定都乐疯了,毕竟这是他们匈奴单于都享受不到的待遇,他们肯定都会争着来汉朝,肯定都会傻兮兮地以为人人来了都能有这么好的待遇。拿这物质条件诱惑他们的视觉,这是第一饵。”

“匈奴来的使者,您得请人家吃上几次国宴吧,摆宴席的场地一定要大一些,这样可以把外族人都吸引来观看。匈奴使者肯定没吃过大鱼大肉,只要他吃得起劲,那就是给咱们汉朝这边的亲和政策打了品牌了。诱惑他们的味觉,这是第二饵。”

“还有,只要匈奴那边有人投诚过来,皇上您都要亲自接待,咱这是形象工程,不能阻止别的外族人来参观,另外再给匈奴佬们配备些绝色美女好好伺候着,小曲唱着,胡舞跳着,把他们侍弄舒服了,这些人回头才说咱们的好话。引诱他们的听觉,这是第三饵。”

“只要是来投降的匈奴人,房子、厨房、仓库、良马、好车、奴婢、儿童用品、牲畜活动场地您都给人家准备好,一定要让他们在这边享受到比匈奴那儿还高的待遇,特别是要给他们吃好喝好,引诱他们的食欲,这是第四饵。”

“凡是投诚过来的匈奴人一定要多加安抚。那些匈奴成人可能好面子,不好意思跑来跟皇帝您接触,所以您就多接近他们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长得气质好的,把他们召到宫中来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住豪宅,平常没事哄一哄、抱一抱人家小孩,让匈奴人都羡慕这种待遇。在思想上引诱他们,这是第五饵。”

贾谊说话真的是特别喜感,除了每一个“诱饵”前基本都是车轱辘话以外,我还想他怎么就知道人家匈奴人过日子就没有大鱼大肉吃、没有狐皮貂裘穿、没有别墅豪宅住?少数民族没肉吃,这笑话太冷了。

贾谊书生气浓重,这些东西大约是他这样的小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吧。他把少数民族想得太落后了,不对,其实应该是他把汉民族想得太尊贵了。酸腐的读书人,也就他会想着那些大鱼大肉、美女丝绸。贾谊太自以为是,所以他的意见都属于中看不中用的类型。

另外,不论是否为了国家利益,他在政治需求的驱使下玷污孩童的纯洁心灵,鼓动刘恒虚情假意待人,实在不可取。贾谊的策略就像是开赌场的人谋划出来的,对匈奴人中的小部分施以小恩小惠,最终引来大量的匈奴人跑来下注,让他们上钩,最后赔死他们。我猜贾谊如果活到现在,开个非法赌场肯定能骗不少人,他很不道德,伪君子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于贾谊的阴招,大臣晁错的建议相对还比较正面、比较靠谱。

他认为,匈奴人在军事技能上的长处远没有汉朝军队多,匈奴人善骑射,他们的马很矫健,他们的战士意志顽强。

但是,汉朝士兵只要在平原和匈奴兵作战,敌人的战阵是很容易被冲乱的;弩箭和长戟也不是匈奴人能抵挡的;汉朝士兵披坚执锐,匈奴人也防守不住;骑射手一块儿瞄准一个匈奴兵,他们身上的皮革根本阻挡不了利箭。下马搏斗,剑戟相交,士兵脚下步伐变换,这方面匈奴兵也比不上汉兵。汉兵擅长的技能有五项,而匈奴兵只有三项,因而他认为,只要汉朝发兵十万攻打匈奴,并在战争中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就一定能得到以一击十的效果。

同时他认为,之所以如今汉朝打不过匈奴,就是因为刘恒对匈奴长期骚扰边境的行为不采取回击,因而导致边境的汉朝百姓心中缺少希望,看不到刘恒这颗太阳洒下的光辉,于是就有了投降匈奴的心思。

但同时,由于匈奴单兵的机动性和攻击能力都特别强,所以汉朝派兵少了打不过,派兵多了匈奴人又跑了,这之中无谓的消耗太大,从而导致中原百姓不得安宁。

晁错认为,要对付匈奴,最好的办法是“以夷制夷”,让降汉的义渠民族跟匈奴人打去。这两拨人打仗用的是一种法子,打起来才算实力对等,汉朝人隔山观火便是。另外,晁错极力推崇屯边,刘恒本身特别赞赏晁错奖励屯边的措施,只是很可惜,这并没能很好实施。最后,晁错不得不重复秦朝当年徙民实边的旧招数,虽然这样强迫百姓迁徙的做法会引发百姓极大的反抗情绪,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晁错和贾谊是汉帝国在解决汉匈问题上最活跃的文臣,尽管他们书斋气浓重,没有后世王阳明那样到边境考察过的经历,说话都属于张嘴瞎扯,没啥根据,但他们很热心,政治热情饱满,这成为西汉文人热衷政治和从戎的侧影。

李广:飞将军的侧面

飞将军李广固然是武艺超群,然而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英雄主义作风泛滥的人罢了。司马迁有意伪装了他,试图借此抨击汉武帝在用人上的失察。历史的真相是,李广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爱出风头的莽夫,他治军无方,败绩累累。

唐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讲的就是汉朝名将李广的故事。

话说在武帝朝时,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威震匈奴,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有一次李广晚上外出射猎,看见草丛里有块石头,误以为是一只老虎,便射出一箭,箭镞恰入石头之中。等到第二天早晨李广去找那支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射中的居然是一块石头,后来开弓再射却怎么都射不进去了。

这些故事姑妄听之,因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认为,由于在此之前楚人养由基、熊渠子都有过射石头的故事,所以李广射石头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虚构的,应该是民间为了表现李广的英勇而编造出来的。

但李广有爱射老虎的怪癖却是真的,不论他在哪个郡当太守,只要听见有老虎,他就急忙跑过去。有一次在右北平郡射老虎的时候还被老虎咬伤,好在最后李广还是射死了那只老虎。

李广确实是位名将,不过这位名将其实是一位英雄主义泛滥、武艺高强但没有军事才能的人,这种人也就是吓唬吓唬匈奴人,匈奴人对箭术高超的人都是很敬佩的。

这里插嘴谈一下李广的英雄主义作风。司马光说:“(李广)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资治通鉴》卷十七)这句话往明白了说,就是司马光认为李广治军不严明,手底下士兵随随便便的,都目无法纪,光是觉得自己会打仗就行。李广能混出名声,只不过因为他胆子大罢了,这种作风并不值得后人模仿。司马光这是在间接批判李广英雄主义的作风,除司马光外,历来批判李广这点的史家也不在少数。

李广的主要事迹都发生在武帝朝,他一共参与了汉朝四次大规模的对匈作战:

第一次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在关市之战中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单身逃回;

第二次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等六位将军跟着卫青出征,六将要么失败,要么无功,只有霍去病获得功勋;

第三次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出征无赏;

第四次出征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因为没有向导而迷路,最终因为失期而自杀。

总的来看,李广并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只是他自己武功很好罢了。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为后人塑造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形象,这其实是史迁在有意借此与受武帝宠幸的卫青、霍去病之建功立业作对比,从而抨击武帝任人唯亲以至于埋没人才。所以民间所了解到的李广形象是经过司马迁美化、掩饰出来的。

李广是陇西郡(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人,祖籍槐里县(今陕西兴平东南),后来迁居到了成纪县(在今甘肃秦安北),其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按照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说法,李信当年在秦灭燕国后活捉了太子丹,这应该是史迁的笔误。公元前226年王翦、李信率军征讨燕国,李信追杀太子丹,太子丹躲到了衍水(今辽宁鞍山西),后来燕王听信了代王赵嘉的意见,将太子丹斩首献给了秦国,太子丹并未被李信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