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利益的权衡之道 (2)
沉没成本对决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很多英明的决策者都无法自拔。很多时候,他们开始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并不值得,或者会付出比预想多得多的代价,或者有更好的选择。但此时付出的成本已经很大,思前想后,只能将错就错地做下去。但实际上,做下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沉没成本的羁绊呢?一是在进行一项事业之前的决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对可能的收益与损失进行全面的评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没成本,就必须要承认现实,认赔服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周折,由于客观原因最终无法吃到那串葡萄。这时,即使坐在葡萄架下哭上一天,暴跳如雷也无济于事,反而不如用一句“这串葡萄一定是酸的,让馋嘴的麻雀去吃吧”来安慰自己,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调整期望的落差,转而接受柠檬虽酸却也别有滋味的事实,虽然有点据于儒、依于道而逃于禅的味道,但不至于伤害自尊与自信。
因此可以说,酸葡萄心理不失为一种让我们摆脱沉没成本的困扰、接受现实的好方法,而且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因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而造成的更大的损失和浪费。
苹果先从好的吃起,降低选择的“机会成本”
陈蕃,字仲举,东汉人士,少年时期曾经在外地求学,独居一室,整天读书交友而顾不上收拾屋子,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薛勤前来看望他,问他:“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呢?”陈蕃笑了笑说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听了很生气地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般人讲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了,教育人做大事要从做小事做起,把陈蕃当做了反面的典型。
然而事实上呢?据《世说新语》记载:“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头,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蕃后来官至太傅,为人耿直,为官敢于坚持原则,并广为搜罗人才,士人有才德者皆大胆起用,一时间政事为之一新。陈蕃确实将天下扫得不错。那位因批评陈蕃而留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古名言的薛勤,我们却不知道他后来干成了什么事业。
为什么陈蕃不扫一屋却扫了天下呢?就在于他懂得考虑博弈时候的机会成本:做小事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完成大事,而做大事的机会成本是每件小事都做得完美。
记得小时候,同学之间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两箱苹果,一箱是又大又鲜的,另一箱由于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经变质了,问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还是坏的?
最典型的吃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从烂的吃起,把烂的部分削掉。这种吃法的结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的烂苹果,因为等你把面前的烂苹果吃完的时候,原本好端端的苹果又放烂了。第二种是先从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这种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苹果都吃掉,因为吃到最后的,烂苹果实在是烂得没法吃了,就都给扔了,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但好处是毕竟吃到了好苹果,享受到了好苹果的好滋味。
两种吃法各有各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究竟先吃哪个苹果,对个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先吃哪个苹果的选择问题,就如陈蕃是先扫小屋还是先扫天下一样,蕴涵着深刻的博弈论思想。
博弈论认为,人的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选择都要“耗费”若干其他事物——其他必须被放弃的替代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对被放弃的机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这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判断(主观的机会成本)。具体到先吃哪个苹果的问题上,两种吃法,代表的实际上是两种观念,两种对机会成本的主观判断。第一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浪费的机会成本大于好苹果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第二种吃法的主观判断是味道变差的机会成本大于浪费的机会成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面对“先吃哪个苹果”的问题。我们每天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机会成本进行比较。
在未来没有到来之前,人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也不是“先吃哪个苹果”这样简单,关键在于你自己想要哪个答案。自己适不适合这条路可能你比其他人更清楚,因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主观机会,别人却缺少充分的信息。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摆脱“面子”困扰, 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曾经以“疯狂英语”而闻名的李阳,少年时代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已经十几岁了,亲戚朋友还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个孩子。只要一听到电话响,他就会躲起来;他看电影之后,父亲总是要他复述电影的内容,为了不干这种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宁愿多年不看自己喜欢的电影。
有一次,李阳患了鼻炎,父母送他到医院去治疗,在进行电疗的时候,医生不小心烧伤了他的脸,由于害羞,他忍住痛苦,一直没有告诉别人,至今脸上还有一块小伤疤。
李阳虽然害羞,但学习一直比较刻苦。后来,他考上了兰州大学力学系,但是即便上了大学,李阳依然那么害羞,甚至一度怕见人而旷课。按照学校规定,旷课70节就要被勒令退学,可是他很快就超过了100节,他因此差点被兰州大学“请”出校门。
当时李阳的英语成绩很差,常常都要补考才能过关。
到了大学二年级,他为了拿到学位证必须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这次李阳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打起精神,每天早上都去学习英语。为了集中精力,他干脆跑到兰州大学校园里最偏僻的角落大声背诵起英语来。这一声大喊不要紧,喊出了李阳的灵感——这样思想不仅不容易开小差,效果还不错!
他就这样“吼”了几个星期,居然还“吼”出了信心。
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李阳就像疯子那样在兰大烈士亭等地方大喊大叫。有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胆量,他居然穿着46号的特大美国劳工鞋、肥大的裤子,戴着耳环,在校园里声嘶力竭地喊叫。
后来,为了突破自我,李阳把自己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四十多页演讲稿,准备拿到演讲场里去,面对全校的人演讲。他请同学帮自己把海报贴出去,说是有一个叫李阳的人要搞一个英语讲座……
那天晚上,李阳紧张得不得了,可是他还是上台了。虽然气喘吁吁的,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演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李阳就这样讲出去了,一讲就是几十场,他因此成了校园名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就是我行我素。他就这样复述了10本左右英文原著,在四级考试中得了个第二。最令他恐惧的英语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他的“疯狂英语”就这样走出兰州大学,走向了全国。
李阳有句“格言”: “I enjoy losing face!” (我喜欢丢脸!)这也是他成功的真实写照。
关于面子(face)和机会(chance)孰轻孰重的问题,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为我们给出了答案,这个模型就是斗鸡博弈。
话说某一天,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战的公鸡发生了遭遇战。这时,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
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则两败俱伤。
在这场面子和生存机会的选择战中,明智的公鸡都会放弃“face”而选择“chance”。
人都说中国人爱面子,在面子和机会的角逐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后者。其实,所谓的“面子”只不过是指一种表面上的虚荣,一种自以为是的尊严,并不是骨子里的自尊和自信。爱面子的主要表现就是怕在人前露怯丢丑,宁肯错过这机会,也不肯轻易一试。“这种事我从来没干过,万一失败了,多没面子啊!”“这首歌我没在众人面前唱过……”“这种文件我没写过……”“这种动作姿势我没练过……”“这种技术我没学过……”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观察人摔倒后的反应,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摔了跤后,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看哪儿摔着了,而是首先看有没有人看到自己摔跤的狼狈样子。如果没有人看到,那么心里会轻松很多,如果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又有很多熟人,那就很郁闷。
一生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的第一次,如果没有尝试,你永远不会在人前丢丑,可你也就尝不到成功的滋味。而且,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对勇于尝试、探索、进取的人是持欣赏和鼓励态度的。因为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面子”顾虑,当有人勇于站出来尝试学习一种新鲜事物时,大家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敬佩,即使你失败了,样子很狼狈,姿势很难看等,大家多半也只是宽容善意地一笑,没有人会很认真地把它记在心里。相反,如果一个人推三阻四,不敢一试,大家反会觉着你没意思。更重要的是,没有尝试,你就永远不可能掌握新的本领与知识,只能在你原有的圈子里打转转。
只有放下面子,放弃自以为是的尊严,才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面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抛开“face”,抓住“chance”,这是一种选择的策略,更是一种斗鸡博弈的智慧。
丢卒保车,以小损失救“局”
在茫茫的草原上,为了争夺被狮子吃剩的一头野牛的残骸,一群狼和一群鬣狗发生了冲突。尽管鬣狗死伤惨重,但由于数量比狼多得多,也咬死了很多狼。最后,只剩下一只狼王与5只鬣狗对峙。显然,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何况狼王还在混战中被咬伤了一条后腿。那条拖拉在地上的后腿成为狼王无法摆脱的负担。
鬣狗还在一步一步靠近,突然,狼王回头一口咬断了自己的伤腿,然后向离自己最近的那只鬣狗猛扑过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断了它的喉咙。其他4只鬣狗被狼王的举动吓呆了,都站在原地不敢向前。终于,4只鬣狗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摇地离开了怒目而视的狼王。
面对危险境地,狼王懂得牺牲一条腿来保全生命,这是一个十分无奈但是也十分聪明的选择。可是比狼高更级的人,却往往因为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而陷入“鳄鱼法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