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47

第47章 机会面前的智慧博弈(1)

第十八章 机会面前的智慧博弈 (1)

弱者等待时机,愚者错过时机

智者创造时机,强者抓住时机,弱者等待时机,愚者错过时机。没有一位伟人曾抱怨说,没有机会。

成功人士常说:“我总有机会!”失败者却说:“我没有机会!”失败者认为,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机会,是因为没有上天的垂青。

可是有意志的人决不会找这样的借口,他们不等待机会,也不向亲友们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亚历山大在某一次战斗胜利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大发雷霆:“机会?机会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会,便是亚历山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因此,唯有去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丰功伟业。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要等待机会,那是极危险的。一切努力和期望,都可能因等待机会而付诸东流,而那机会最终也不可得。

有人认为,机会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旦有了机会博弈,便能稳操胜券,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就是有了机会,也需要不懈努力,这样才有博弈成功的希望。

如果你看了林肯的传记,了解了他幼年时代的境遇和他后来的成就,你会深有感触。他住在一所极其简陋的茅舍里,既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离学校非常遥远,既没有报纸、书籍可以阅读,更缺乏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里路,到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去上课;为了自己的进修,要奔跑很远的路,去借几册书籍,而晚上又靠着燃烧木柴发出的微弱火光阅读。林肯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但他努力奋斗,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模范人物。

杰出的业绩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博弈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们。

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我没有机会”,这只是失败者的诿过之词。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期盼别人用银盘子双手把机会送到他面前,那他只有失望的份。聪明的人是不会坐等机会到来的,他们会自己创造机会,从机会中赢得成功。

轻易放弃一分希望,得到的将是失败

绝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终归有收获;轻易放弃一分希望,得到的将是失败。

这是一个崇尚开拓创新的时代,人人都渴望能实现自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勇敢地去博弈。失败并不可怕,由于恐惧失败而畏缩不前才是最可怕的。

要战胜失败,就不要放弃尝试各种可能。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放弃尝试种种可能,终会享受到博弈的成果。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

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

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不断地要求自己永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呢?!

一位电台主持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辞退,她的主持风格被人贬得一文不值。

最早的时候,她想到美国大陆无线电台工作。但是,电台负责人认为她是一个女性,不能吸引听众,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

她来到了波多黎各,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但是她不懂西班牙语,为了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她花了三年的时间。但是,在波多黎各的日子里,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访,只是有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国去采访暴乱,连差旅费也需要自己支付。

在以后的几年里,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被人辞退,有些电台指责她根本不懂什么叫主持。

1981年,她来到了纽约的一家电台,但是很快被告知:她跟不上这个时代。为此,她失业了一年多。

有一次,她向一位国家广播公司的职员推销她的访谈节目策划,得到那人的肯定。但是,那个人后来离开了广播公司。她只好再向另外一位职员推销她的策划,而这位职员对此不感兴趣。

她找到这位职员,请求他雇用她。此人虽然同意了,但不赞同她主持访谈节目,而是让她主持一个政治节目。

她对政治一窍不通,但又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于是,她开始“恶补”政治知识……

1982年的夏天,她的以政治为内容的节目开播了。其最大特色就是,节目期间听众可以打进电话来讨论国家的政治活动,包括总统大选。这在美国的电台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再加上她娴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风格,几乎让她在一夜之间成名,她的节目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

她叫莎莉·拉斐尔。现在的身份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全美主持人大奖。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她主持的节目。

在美国的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电台,都会为他们带来巨额的回报。

莎莉·拉斐尔说:“我平均每一年半就被人辞退一次,有些时候,我认为这辈子完了。但我相信,上帝只掌握了我的一半,我越努力,越坚持,我手中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有一天,我终于赢了上帝。”

“我赢了上帝”,这句话曾经作为标题出现在美国的许多媒体上,包括国家电台对她的一个访谈录。

绝不放弃万分之一的可能,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李嘉诚善于抓住每一个小机会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朴素的格言,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有时候,面对同一个机会,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溜走。这是因为抓住机会只是一瞬,但是准备的时间却十分长久,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李嘉诚的经历能给我们很多教益。

李嘉诚14岁时,父亲去世,他被迫辍学,并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先在亲戚开的钟表公司当小学徒,每天泡茶扫地。所做的事情虽小,但他却从不厌烦,反而把这当做学习的机会,从中学到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功夫。不仅如此,在端茶倒水期间,李嘉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钟表的安装、修理,熟悉了各款钟表的使用性能和特点,这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他被升为店员。

李嘉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内心深处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求学愿望。由于非常想读书,于是白天工作回来以后,他都要买一些旧书回来用功自学。因生活所迫,学完的旧书还要拿到旧书店去卖,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教科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许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