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博弈
5155000000050

第50章 博弈职场—赢在卓越的平台(2)

第十九章 博弈职场——赢在卓越的平台 (2)

他又开始应征当演员,又被拒绝了500次,加起来共1000次,他心里想的还是:坚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次……

他再次跑回去,向每一家电影公司介绍自己,结果还是被拒绝。在失败了1500次以后,他总结了自己失败的经验,改变了行动策略。

后来,他写了一个剧本,并拿着它到各电影公司推荐,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了。史泰龙并不灰心,他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一直到遭遇1855次拒绝时,史泰龙终于在自己编写的剧本《洛基》中担任主角。他凭着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一炮走红。

如果没有前面1854次被拒绝的折磨,也就不会有第1855次成功的史泰龙。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曾说:“从远处看,人生的不幸、折磨还很有诗意呢!一个人最怕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一个真正的博弈成功者,始终心存感激,因为他明白:感谢折磨自己的人,就是在感恩命运。

给自己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痛苦,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有两堵墙会出现在前方:一堵是外显的墙,那是关于整个外部大环境的围墙;另一堵是内隐的墙,这是我们心中自我设限的围墙。而决胜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是否能翻越心中的那一堵墙。

很多人花费许多力气去找寻“无法成功”的原因,其实他们不知道自我设限就是主因。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上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的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熄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要点亮心灯,天地就自然成了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开悟,后来成了一代宗师。

在面临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时,不妨将这些不如意当做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勇敢地跨过去。

1921年8月,一位39岁的美国人突然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僵直,肌肉萎缩,臀部以下全麻痹了。而这个沉重的打击发生在他作为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而败北以后,他的亲属、挚友都陷入极度失望之中,医生也预言他能保住性命就是万幸。但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意志使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男子汉”。

为了活动四肢,他经常练习爬行;为了激励意志,他把家里的人都叫来看他与刚学会走路的儿子进行比赛,一次次都爬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时谁也没想到:十余年以后,他竟奇迹般当选为美国第37届总统,坐着轮椅进入白宫。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

人生道路上,每一次辉煌的背后肯定都经历一次痛苦的重生,这正如凤凰涅槃,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梁启超说:“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如此人生,倘若不敢突破自我,最终徒留遗憾。”

一个人应该勇于突破自我。突破自我,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却是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却是最恐惧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却是总被拖拉的事情。

老板其实也在为我们工作

在一个企业中,老板也是员工,员工也是老板,老板和员工一样,都在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员工知道老板也在为自己工作,就应当拥有正确的心态,主动与老板站在同一立场上,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对老板多一分理解和支持。这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还是员工个人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老板和员工的共同努力。老板和员工之间应该是互相心存感激,互相感恩,因为双方是互为存在的前提。老板应该知道,自己的成就源于员工的努力,所以老板要为员工提供好的薪资福利、好的培训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员工就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员工应该知道,老板为自己提供了发挥才能和提升个人价值的空间和舞台,所以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如果当老板的能这样想,他的企业想不赚钱都难。

如果员工能这样想,他能没有好的发展吗?

但是,事实上能这样想的人并不多,为什么?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即这种互相感恩的关系没有先后顺序,没有任何条件。如果你说,我要先看看老板对我怎么样,我再决定自己出多大力,这样想的结果肯定不会太妙,许多企业管理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很多员工认为老板对于公司而言仅是一个投资者,是一个“最有权力的闲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多数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都有“净赚薪水”的心态,认为“你给多少钱,我就出几分力”是理所当然、各不拖欠,有的甚至对老板产生了敌对的情绪。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别看有些老板平日里若无其事,一副轻松潇洒的样子,其实他们大都承担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责任。创维集团的总裁黄宏生把苏格拉底的“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这句话大概也是不少老板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那么在工作中,老板主要承担了哪些痛苦和责任呢?

1.风险之痛

企业越大,其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就越大。经营企业是一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事情。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阻碍企业健康发展,这些都为老板管理和领导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2.抉择之痛

老板的角色就好像是一艘船的“船长”,时刻要考虑到企业之船的航向。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老板自然风光,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抉择,这种思考的痛苦是企业员工不能理解的。企业到底要不要发展壮大?如果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是自己来做还是请职业经理人?自己做,面临着精力和时间上的挑战,请职业经理人,又面临着处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间的种种矛盾。矛盾发生时,职业经理人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了,但是老板却还得拾起烂摊子。只要企业存在,企业抉择的问题就时刻萦绕在老板的心头。

3.责任之痛

老板是一个企业的领航者和组织者,他们要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各级人员的管理、财务控制等重大环节负责,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出现重大变故,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要重新选择岗位,甚至对整个产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老板身上肩负着企业的责任、员工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等多重责任,这种责任在为他们带来种种荣耀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4.身体之痛

很多老板都以牺牲身体健康的代价来换取事业上的成功。老板不仅工作要动脑,而且还要交际应酬,结果,胃喝坏了,头发掉没了,身体搞垮了。

5.感情之痛

处于领导的位置,老板付出的比一般人多很多。算算老板的工作时间:早上8点钟到办公室,中午开会或者陪人吃饭,下午接待各种各样的人,晚上还要应酬。等到回家的时候,家人也睡了,老板与家人之间基本上没有时间沟通。

冷落了家人不说,有的人在做了老板以后,由于利益的纷争,兄弟姐妹也反目成仇,老板成了孤家寡人。有的是几个好朋友一起做生意,开始很好,做到一定程度,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说我的钱赚够了,请退钱给我;有的说我还要继续发展,急需钱投资,不能退钱,矛盾的激化导致好朋友最终分道扬镳。

老板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责任,有人把他们称为企业的家长、教练、领导者,其实更多的,老板是员工事业上的伙伴,老板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也为员工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明白老板也在为我们工作。对于一名年纪轻轻、干劲十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

做老板是一件复杂而且辛苦的事情。做员工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给老板更多的体谅,未来才有可能自己做好老板。

顾客把你磨炼成上帝的“天使”

阿迪·达斯勒被公认为是现代体育工业的始祖,他凭着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一生致力于为运动员制造最好的产品,最终建立了与体育运动同步发展的庞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公司。

阿迪·达斯勒的父亲靠祖传的制鞋手艺来养活一家四口人,阿迪·达斯勒兄弟两个帮助父亲做一些零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店主将店房转让给了阿迪·达斯勒兄弟,并允许他们分期付款。

兄弟俩很高兴,但资金仍是个大问题。他们从父亲的作坊搬来几台旧机器,又买来了一些旧的必要工具。鲁道夫和阿迪正式挂出了“达斯勒制鞋厂”的牌子。

起初,他们以制作一些拖鞋为主,由于设备陈旧、规模太小,再加上兄弟俩刚刚开始从事制鞋行业,经验不足,款式上是模仿别人的老式样,总之,种种原因导致生产出来的鞋,销售状况并不好。

出师不利的困境没有让两个年轻人却步,他们想方设法找出矛盾的根源所在,努力走出失败的困境。

聪明的阿迪逐渐意识到:那些成功企业家的秘诀在于牢牢抓住市场,而他们生产的款式已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兄弟俩着手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经过市场调查,终于有了结果:他们应该立足于普通的消费者。因为普通大众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最需要的是既合脚又耐穿的鞋。再加上阿迪是一个体育运动迷,并且深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会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而锻炼身体就离不开运动鞋。

定位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设计生产的问题了。他们把自己的家也搬到了厂里,一个多月后,几种样式新颖、颜色独特的跑鞋面世了。

然而,新颖的跑鞋没有像兄弟俩想象的那样畅销。当阿迪兄弟俩带着新鞋上街推销时,人们首先对鞋的构造和样式大感新奇,争相一睹为快。

可看过之后,真正购买的人很少。人们看着两个小伙子年轻、陌生的脸孔,带着满脸的不信任离开了。

兄弟俩四处奔波,向人们推荐自己精心制作的新款鞋,一连许多天,都没有卖出一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