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孝宣治世
52714800000026

第26章 最终章——麒麟阁上书功名

甘露三年,刘询的嫡长孙出生于长安甲馆画堂,也就是未来的汉成帝(没错,赵飞燕她老公)。年近不惑,迎来了自己第一个皇孙,刘询自然喜爱非常,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他为这个孩子取名刘骜,字太孙。骜者,骏马也;他希望自己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成为大汉王朝的千里马(很明显是马失前蹄了)。

看着孙儿可爱的笑脸,陛下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了。他收了心,想要过几年含饴弄孙的日子,也开始为以后做打算。人老病之后,就会越来越念旧,他开始迫切的想要做些什么,为自己、为朋友、为后世、为天下人做一点什么。他建立了万世敬仰的功业,希望能和故去的朋友们分享。

“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资治通鉴·【汉纪十九】·中宗孝宣皇帝下·甘露三年》

甘露三年,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史称“麒麟阁十一功臣”(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

与画像一同供奉在麒麟阁的,还有西域都护府监察西域三十六国的地图和呼韩邪单于称臣的降书拜表。

明君贤臣,千古标配,连刘秀和李世民也都羡慕不已、争相模仿:后世往往将麒麟阁十一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这十一个人都是谁呢?咳咳,头衔长度比拼大赛,现在开始啦!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

霍光,字子孟。他是这十一个大臣里面唯一不写名字,以示尊敬避讳的人。霍光这辈子太值了,活着的时候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死后居然还要皇帝亲避名讳!臣子做到这个份上,比他哥霍去病都牛。

霍光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汗马功勋,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他辅幼帝,废昏君,立明主,兢兢业业为大汉当了二十年的家,是真的非常了不起。虽然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过分爱惜羽毛,包庇妻子,无法约束家人,杀了不少无辜等等。但他毕竟从来没有忘记过孝武皇帝和哥哥的恩德,权臣不篡位,难得难得。

刘询对霍光的态度非常复杂:一方面,他肯定霍光的扶持之功和个人成就,给了他两汉无人出其右的生前身后名;另一方面,他忘不了许平君的死,痛恨霍家的骄奢恣睢,无法原谅除霍光外霍家的任何一个人。

所以纠结的宣帝给霍光一个同样拧巴的结局:他让霍家绝了后,却没有断霍光本人的香火。他让霍光配享祠庙、万世供奉、青史传名,却也将他所有的亲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也许,“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是宣帝对他最大的让步:我可以对你像尊重父亲一样的去避讳,却无法放过任何一个害死平君、谋反作乱的霍家人。

第二名: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富平侯张安世。(emmmm,这个排名一点也不公平,看出身的。论实力,孝宣朝没有一个文臣能比得过天才级别的魏相)

张安世,字子儒。他的性格有点像薛宝钗:处事圆滑,谨慎小心,品行很好,却有点小自私。他对别人好到没话说,却带着一定的疏离感,甚至并不介意别人感受到这种疏离。

他和霍光是好朋友,但是在霍家覆灭的时候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我们不能责怪他,因为他的本质是一个政客,没有落井下石都算人品爆棚了。不信,你看那个对霍光曾经的提拔感恩戴德的杜延年,不照样因为不愿跟霍家划清界限,被贬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凉快去了吗?要不是邴吉大好人拼命上书替他求情,这辈子的仕途就彻底毁了。张安世不过是比起爱惜羽毛的霍光,更加惜命一些,为人谨慎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张安世的政绩不算出彩,但可以算一个有才华的良臣,德行非常好的君子:

张安世年轻时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例行假日都没有外出过。

汉武帝巡视河东时,曾经丢失了三箱书。张安世竟然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跟张安世记忆的版本校对,也没有什么遗漏的。(就这记忆力,身为医学生的我哭鸟T﹏T)

他还很廉洁奉公:张安世曾经举荐一人为官,后来那个人来向他道谢,张安世说:举贤达能是公事,怎么能私下酬谢!于是与他彻底绝交(这货人品真挺不错的)。

至于早年拒绝皇曾孙娶张家女儿,没有为霍家求情,屡次要求降级外调和减少家族食邑等等,都只是张安世谨小慎微,深谙为官做人之道的体现。

第三名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龙頟侯韩增。(原谅我尽己所能找了好久,木有找到他的字)

他的发家史很神奇,就好像拿了个开挂副本,连老天爷都帮他:父亲和叔叔是武帝基友,大哥因为巫蛊之祸扑街,身为嫡次子的他却意外袭爵。七世王侯,位高权重。

少为郎官,历诸曹、侍中、光禄大夫,昭帝时官至前将军,因拥立之功而益封千户。灭霍有功又累迁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出身贵族,幼为忠臣,历事三主,为人宽和自守。就这份出身和履历已经不是高富帅可以概括的了,应该是高高富帅~(加个门第高)

汉书无传,但他偏偏蹦哒了几下,还都是情商很高的表现。要没有他陪着老将军打匈奴避祸,就赵充国那个得罪人的臭脾气,早就死了八百回了!可惜灭霍之后,刘询乾纲独断,收了他这个大贵族的兵权,导致扫西羌的时候也没跟着去,赵充国晚年丧子乞骸骨的悲剧真是够扎心的。

保护前辈的同时又提拔后辈。“将军为国举才,适逢其人。”将冯奉世正式拉到了历史舞台,比起其他默默无闻,只有个家谱中的名字传世的,韩增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一生顺遂,青史留名,连夏侯胜和黄霸都没挤进去的麒麟阁功臣榜他排前三,还有击匈奴,率领三万骑出云中,斩首百余级,至期而还的功绩可以躺一辈子。(让我穿越回宣帝朝,最想做的人肯定是韩增。不需要太高的功绩,只要押对宝就能舒舒服服过一辈子。)

第四名是后将军、少府、营平侯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一个军人中的战神,忠臣中的勇士。能力强、情商低,可爱善良,热血冲动。

赵充国的履历同样很帅,年轻时做兵王,老了做将领。打仗没输过,吵架没赢过[允悲](当然,皇帝站在他这边的时候,还是吵赢了的[doge])

他是我最最最喜欢的老将军,可惜宣帝好心办坏事(详情我不说了,元帝朝的故事,大家去百度一下敬武公主,就知道宣帝一家无意之间把赵家坑成啥样了[允悲])。

第五名是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高平侯魏相。

魏相,字弱翁。论西汉文臣,只有萧何能比他强那么一丢丢(毕竟人家老萧有开国之功),剩下的都不够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魏相通晓《易经》,有正宗的师法,喜欢观看汉朝旧事和大臣对答机宜的奏章,认为现在与过去制度不同,现在只是要奉行过去的方法制度罢了。因此他多次条陈汉朝建国以来处理事情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人的言论,奏请汉宣帝予以施行。正是因为这样,后来才有了“奉行故事”的成语。

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在任相期间,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可以说,这是治国安邦的王佐之才,魏相刘询他们,是古今君臣知遇的楷模。

不过魏相跟宣帝太像了,连缺点都像:后勤治国天下无双,军事能力却欠缺那么一点点,导致扫西羌的时候麻烦了[允悲]

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比起陛下来还是不错的,比如劝导陛下不要出兵车师等。

宣帝不会打仗,所以战争问题很容易被臣子左右,这边一个建议那边一个建议,他听起来觉得都有道理,就用哪个都无所谓了[允悲]

在车师问题上,刘询一开始听赵充国的话想要打匈奴,后来又听了魏相的建议选择与民休养生息;在西羌问题上,他一开始全心信任赵充国,后来却因为老将军坚守不出而求战心切、连连催促。再后来,他听从魏相邴吉的劝告,让赵充国“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却又因为朱邑的过世和老将军的毒舌而派空降兵去战场......(男神,你消停点吧。术业有专攻,你不会打仗,让将军们自己折腾吧[允悲])

幸亏后来宣帝看明白了,魏相又给了他面子和台阶下,这才不再插手战争事宜。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宣帝的军事能力没有他曾祖父强,但是孝宣朝的对外战争没输过(强)!

第六名是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博阳侯邴吉。

邴吉,字少卿。刘病已的恩人、师长、贤臣、亲朋......我以前在贴吧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每读到宣帝的童年,总是感叹:这世上少一些江充、苏文,多几个张贺、邴吉该多好啊~

邴公,简直是天使啊!

邴吉对宣帝的好,前文已经记叙的很完备了,我这里就只讲几个成语小故事,谈谈老天使的人品和政绩:

第一个,“驭吏吐茵”:

邴吉的驭吏(驾车人,即司机)喜欢喝酒,经常无节制地纵饮。有一次这个司机曾随邴吉外出,醉后呕吐在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对此很生气,要将那人赶走。邴吉却说:“你现在赶走了他,他以后就没有容身之处了。醉酒呕吐不过是把车垫子弄脏了而已,西曹忍耐些吧。”于是,驾车人并没有因为醉酒的过失被赶走。

这个司机是边郡人,熟悉边塞。

有一次他外出,看见驿骑拿着赤白口袋,是边郡发奔命书的快马到了。因为感念邴吉的恩德,于是赶紧回府报告,说是有外敌入侵。

邴吉担心边郡年长的官吏会经不起匈奴扰边的折腾,便召东曹去察看,记下这些人。

还没察看完,刘询就下诏召见丞相、御史。陛下问他们敌人侵入,边郡长吏的情况,邴吉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却因为事出仓促,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受到了责备。

事后邴吉感叹说:“假如我不先听到司机的话,怎么有可能被奖励呢?”

此事虽小,却是真正的好人有好报。

第二个,“邴吉问牛”:

邴吉有一次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但邴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他手下的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邴吉径直往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跑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热得直往外吐舌头。邴吉见此情景,特地停车,派骑吏问赶牛人说:“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更加不解。

于是便传出口舌,指责邴吉处事不分轻重。邴吉却说:“打架死人这样的小事,有长安令和京兆尹管。我身为丞相只负责考察官员的政绩,上报陛下,论功行赏或按罪处罚。

但现在只是春天,牛却热得气喘吁吁,舌头都伸出来了,显然是受了湿热。牛生病就会影响农业,庄稼歉收,老百姓就会饿肚子。农业为天下根本,农事受影响会危害国家百姓。这样的大事,我身为三公之一,自然要忧国忧民,停下过问。”

这故事熟不熟悉,像不像周总理关心盐价?从古到今,好丞相、好总理都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爱民心。

第七名是太仆、右曹、给事中、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

杜延年,字幼公。他是一个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典型人物,更像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杜延年没有麒麟阁其他人那么逆天的才华、人品或者清识,他最大的优点是勤奋努力。

杜延年出身不错,他的父亲杜周,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杜延年的两个哥哥一为河内郡守,一为河南郡守,家财累计上亿。不过有趣的是,杜延年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很有名的酷吏,只有他是个宽厚的好好先生。

杜延年不够聪明:田延年犯案的时候田广明阴了他,说什么春秋时以功覆过的大义,这货就傻呵呵的跑去求情,得罪了满朝文武;霍家覆灭的时候,他感念霍光曾经提拔他封侯的恩情,不肯跟霍家人彻底绝交,还跟陛下求情想留霍光一条香火,结果却彻底惹恼了杀红眼的刘询,一再贬官,全靠邴吉求情才再次复用。

杜延年工作努力:他从小就精通法律,办案严谨,还劝霍光召开盐铁会议,还利于民。(其实是个挺善良的愣头青)

杜延年人品不错:霍光因为上官桀的案子牵涉了丞相田千秋的女婿而大动肝火,想开杀戒。杜延年却心疼丞相,冒着生命危险上书求情,最后霍光醒悟过来,给了田千秋一个安稳的晚年;杜延年从地方调回长安之后,住在原父亲的官府中,他不敢使用父亲坐过的席位,坐卧都另换地方。(在西汉,孝道是举孝廉的途径,但是为官之后还能避讳到这种地步的真不多。毕竟目的达到就可以了,谁会做政治秀做一辈子。)

一个工作认真,心地善良又不够精明的打工仔,恰恰是我们生活中的自己。大多数人都很难成为杰出的精英人物,但是刘询用杜延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使你没有魏相的才华,邴吉的人品,韩增的运气,却可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同样会被领导赏识,名垂青史。

第八个是阳城侯刘德。

刘德,字路叔,宗正刘辟强的儿子,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他是宗正的代表,他是刘询心里期望的亲戚样子。

西汉老刘家封王之后,宗室造反就没停过。大到七国之乱小到刘旦诅咒,这帮熊亲戚从来没给皇帝省过心。

再看刘德,他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汉武帝称他为“千里驹”。喜欢修习黄老之术,有谋略,天天抱着《老子》想知足常乐。霍光想把女儿嫁给他,他害怕齐大非偶,拒婚了。

这样一个从小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根本就没心情去造反搞事情的亲戚,才是刘询最想看到的安慰嘛!

如果是杜延年是普通官员里的典型,那么刘德就是宗室里的代表人物。他榜上有名除了治学出众,还有表率作用。

第九名是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梁丘贺。

梁丘贺,复姓梁丘,字长翁。经学家,博士,学究,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这串名头一出来咱就懂了,他代表了盛世文化的繁荣。

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可惜宣帝时五经博士的文章很多都失传了,后世无缘得见。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第十名,任谏大夫、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左冯翊、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关内侯萧望之。

萧望之,字长倩。论家世,论才华,论声望他都不该排名这么往后的,但是宣帝对他失望了。

萧望之很有文才,经学大家,博闻强记。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的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召集诸儒讲《五经》同异,并加评议这种活,可不是谁都能干的。

萧望之出身很高,中国人不知道麒麟阁的人很多,不知汉初三杰的又有几个?萧何的七世孙,兰陵萧氏的先祖,这是无上的荣耀。

萧望之很有才情,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

可惜,拥有这样一份近乎完美的履历的人,却毁在性格:他太过迂腐,太过桀骜,太过自命不凡。

他愤世嫉俗,所以得罪了霍光;他气量狭小,所以没有放过韩延寿;他性情迂腐,所以把太子教成了书呆子。他不懂从政,所以反对常平仓制度;他自命清高,所以被人诬陷后自杀。

他很可惜。

他是有才干的:反对封冯奉世为侯,建议和亲乌孙、善待归附的匈奴呼韩邪单于,这些政绩都不错。

他是有德行的:身为名儒,作风上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政治上高瞻远瞩,辅上治下,陪伴宣帝走过孝宣中兴。

正是因为这些,宣帝曾经考虑过让他做丞相。可惜,不善计谋,无力整治朝纲,一身傲气,孤介耿直的人注定做不了“肚里能撑船”的宰相。

宣帝对他很失望,我只惋惜。被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汉元帝刘奭)逼到自杀,他一定非常痛苦。明明应该去做专业的治经博士才对,何必卷入政治漩涡的中心呢~

第十一名,典属国、中郎将、关内侯苏武。

苏武,字子卿。他用今天的说法,算是出圈了吧,麒麟阁里面最有名的一位。中国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麒麟阁,却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知道苏武牧羊的典故(感谢高中语文课本)。

他的英雄事迹大多都在武、昭两朝,宣帝年的时候基本退休,颐养天年。有意思的是朝中大臣敬重他的节操,还劝刘询把苏武匈奴老婆生的儿子接回来,省的这可怜的老人绝了后。

苏武不是汉宣帝的功臣,但是刘询把他排进了功臣榜。因为他代表了两个字——忠诚!

这才是一个老板最看重的东西。不然你以为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温酒斩华雄是假的、只有败走麦城是真的的关二爷,是怎么被捧成神的?荣誉这种东西,都是看政治需要。

嗯,以上就是麒麟阁十一功臣的全部名单。呼声很高的夏侯胜和黄霸,惜败一名之差,没进去。还有我非常喜欢欣赏的常惠、郑吉和冯奉世等人也没挤进去。

这个排行榜说它不公平,也确实,最起码韩增和张安世虚高了。但不得不承认,这十一个人都很了不起。

做完这件事,陛下感到很宽慰。他的功绩可以告慰先祖和九泉之下的贤臣了。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看到单于跪倒在汉天子脚下的那一刻,但他们生前的努力换来了今天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很平常,陛下继续重视吏治,改善民生。太平盛世,百姓安乐,君臣和谐。可宣帝本人,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黄龙元年,冬。刘询病重!

陛下和武帝一样,为年轻的太子留下了顾命大臣: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元帝真的很渣,我永远无法原谅萧望之的死)。

十二月甲戌日,刘询崩于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古人喜欢算虚岁),谥号孝宣皇帝。

他很平静的死掉了,选择在一个寒风凛凛的冬日,去南园陪他最爱的平君。

他的人生很传奇:从落魄囚犯到一代明君;他的爱情很感人:从故剑情深到南园遗爱;他的政绩很出彩:从常平制度到西域都护。

一个幼年失双亲,青年丧妻子,中年失栋梁,晚年子不和的苦命人,却是一个不论文治、武功,甚至私德,都堪称完美的中兴之主。

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孝宣中兴!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