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饰色彩与情绪
情绪虽说可以包含在情感里面,但情绪相对来说不太稳定,会受情境的影响(图91)。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表象的东西。普通心理学中将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活动。
在服饰心理学中,由于研究的相关性和相通性,完全可以将服饰色彩与情绪的内容划分在服饰色彩的情感一节中来阐述。因为服饰色彩对情绪反应的影响非常直接,而且由于服饰色彩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而它所激起的着装者的情绪共鸣,构成了着装者在服饰色彩上的情感活动的全部。服饰色彩引起人情绪的变化,或是人根据当时的情绪去选择服饰色彩,这是服饰色彩与着装者情绪关联的两个刺激点和相互制动。例如病房的护士选择趋于淡雅、干净的服饰色彩,以使它影响患者的情绪,不致因红色而引起亢奋和激动。游艺场所的工作人员穿红、橙、黄、绿等饱和度强而鲜亮色彩的服饰,以引起游客浓厚的游兴。执法人员选择的服饰色彩一般是深重或严肃的灰、黑、暗绿或深蓝,以此来给违法人以情绪上的威慑,以使违法人在这种色彩刺激下产生内心的恐惧(图92)。假设执法人员穿着大花格子的衣服,即使手里拿着手铐和电棍,也会使违法者产生怀疑,因此不会在短时间内从情绪上接受这个事实。
此外,有时人们早晨醒来,心情格外地好,站在衣柜前,选了一件黄、红相间的衣服,搭在肩上站在镜前试一试,“果然漂亮”。有时人们会莫名其妙地烦躁,手里拿着一件橙红色的衣服,就是不想往身上穿。刺眼的橙红色越发引起她的烦恼,一时间似乎血液涌动,恨不得一下子撕烂这色彩耀眼的衣服,打击一下它骄傲的样子。这时候,如果她拿一件绿色的衣服,或许会使她的情绪趋于平静。
服饰色彩单向引起人情绪变化的情况也时时在身边发生,如在社会场合中,某着装者面对如云的宾客,不免有些局促,尤其是面对年龄、地位与自己相仿的交往者,甚至有些感到自惭形秽。恰恰在这时,发现远处有一面镜子,镜子中映现出自己着紫色连衣裙的身影,虽然仅仅看到一个轮廓,那高贵的紫色并不醒目,却分明典雅,一下子就会使刚才沮丧的情绪顿时消失,而重新以一个自信的形象走进社交圈子。反之,在自认为得意时,被旁人说一句:“这件衣服的颜色可不怎么样”,虽然不致就此和别人发生争执,但整个一个交往过程,都会因这一句话而使自己情绪低沉。尽管仍相信自己的设计意图无误,可是失落的情绪却很难在一个瞬间转过来。除非当面对镜审视,认为自己选择的服饰色彩再合适不过了,别人只是一家之言时,才会又重新抖擞精神,出现情绪上的沸点。
(三)服饰色彩与偏执
上一小节末尾举的例子是很普遍的。为什么会对同一服饰色彩有截然不同的情感表现呢?这就要归结为个人对服饰色彩心理上的偏执。这里谈到的所谓偏执,实际上就是在服饰色彩选择上的个人情感倾向。
个人在选择服饰色彩上的主观情感倾向不同,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甲偏爱红衣裙,乙偏爱蓝衬衫,丙最喜欢白色,不仅夏季连衣裙,连冬日的防寒服也买一件白色面料的。这里有什么规律呢?虽然不能硬性将其划分成几大块,但还是有一些共性可作为划分的依据或参考的。
据抽样调查,就国家而言,中国人偏爱红、黄、蓝、紫色,法国人却偏爱白、灰、红色,美国人偏爱奶油色、明灰色,印度人却偏爱朱红、绿、黄和金色,比利时人特别喜爱黑和焦茶色,非洲大多数国家最喜欢的服饰颜色是白色……与偏爱性质相同却呈反倾向的是反感与成见。就以黄色来讲,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认为黄色至高无上,情感活动中不无崇仰之意。但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黄色常使人悲痛万分,所以黄色衣服一般在吊唁时穿,否则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穿上,空添烦恼。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心情沉重,还会影响到整个环境的气氛。因此,如果穿黄色衣服去访友,会被认定是“丧门星”,到头来自讨没趣。欧美许多国家的众多耶稣教信徒,特别讨厌黄色,因为传说叛徒犹大就是个爱穿黄色衣服的人,由人及物,黄色也遭人厌恶。另外,奥地利人认为穿绿色衣服或在衣服上镶绿边,是最高贵的,而法国人对墨绿色极为反感。红色也因人的国籍不同而对之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此种例子,举不胜举。除了各国人对服饰色彩的情感反应不同以外,各时代、各民族、各阶层、各年龄、各性格的人都对服饰色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偏执性,即同一颜色,有人喜欢,有人反感。新加坡的美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曾合作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女人的性格与其对服装颜色的偏爱息息相关。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后宣布的新发现是:偏爱黑色服装的妇女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异常强烈的独立性,富主见,善克制,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表情往往较冷峻,内心深处往往潜伏着很强的孤独感。喜欢白色服装的妇女往往对各种缤纷色彩已感厌倦,正处在新的自我寻觅或正在适应新环境的阶段,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是她们性格上最明显的特点。喜穿红色服装的妇女大多有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处世哲学,个性外向活泼、坦率真诚。女性喜好黄色服装则是“人缘好”的代名词,这类女性喜结交朋友,善于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身着蓝装的妇女往往是“才女”的象征,她们的头脑充满智慧,拥有决策能力,擅长逻辑推理,责任心又强,但有时却因自我意识太强而使旁人敬而远之。这类人尽管聪明,但朋友远比爱着黄衣的女性少。爱穿粉红色服装的女性处世周到,富同情心,关心他人无微不至,性格温柔,但易偏听偏信。钟情紫色服装的女性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很严,她们的直觉敏锐、准确,也颇富组织才能。女性偏好灰色服装意味着她们的生活态度往往十分被动,有意识地培养开朗性格是克服此“性格弱点”的良方。对棕色服装有偏爱的女人最讨厌华而不实,她们观念保守,也不愿向别人显示自己的真实感受。喜欢绿装的女人也许是最快乐的女人,她们往往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朋友很多,也能愉快地面对挫折和困境。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科学中任何定义都有不甚全面的弱点,所以有关性格与对服饰色彩的偏执情感肯定还有很多复杂的构成和交错,这里引来只作参考。
每个人对服饰的偏爱与反感,有时也说不上个中缘由。中国明代古典小说《金瓶梅词话》中讲到西门庆对服饰色彩的认定,偏好于红配蓝。如第二十二回中西门庆让玉萧拿了一匹翠蓝四季团花缎子去送给惠莲,就因为上次见到惠莲穿着红绸对襟袄、紫绢裙子,认为怪模怪样。当他看到何千户娘子蓝氏上门赴宴,“身穿大红通袖五彩妆花四兽麒麟袍儿”,“下衬着花锦蓝裙”时,情感活动异常亢奋。而宴罢更衣,蓝氏“穿着大红遍地金貂鼠皮袄,翠蓝遍地金裙”,又把西门庆看得神魂颠倒。直到西门庆死后,有关女性还以红衣配蓝裳,这恐怕就是西门庆对服饰色彩偏爱造成的结果了。
三、对服饰色彩的社会制约
上述服饰色彩的情感,虽然从字面上看属于主观意志,但是各种情感倾向的生成,又离不开社会对个性的制约。因而任何情感倾向都会不同地受社会意识所影响,其中一部分还是根源于社会中某些带有强制性规范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义在社会统治思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于是蓝色象征神圣;紫色象征高贵和威严;红色象征圣爱;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和平、安宁和青春;黄色象征财富,有时也被认为象征不洁、淫秽;金色象征永恒不变、坚定和真诚等等。这些色彩开始给人们带来的联想也许并不是这样的,就因为宗教统治力量的强大,久而久之地影响了人们在服饰色彩选择上的定向性。
黑色服饰在中国,就有一段升沉隐显的演变史。《诗经·郑风·缁衣》毛传中即有“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的记载,说明周代时黑曾被作为官僚士子的服色。秦代时认为“秦得水德”(根据中国传统五行说),因而高级官员尚黑衣。西汉初年承秦制,卿大夫服饰仍重黑。后来黄、紫、朱色相继升位,黑色的地位越来越低,成为衙门小吏的服饰颜色,一句“皂(黑)隶”,使黑色身份陡降。
这种种由宗教集团和国家政府部门规定的服饰色彩显示的贵贱、高低、吉凶,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服饰色彩的情感活动取向。
大千世界万紫千红,色彩纷呈。色彩基于光,产生了色彩分类、特征和混合等光学本质的问题;色彩通过视觉器官——眼睛的接受过程,产生了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等不同研究范畴;色彩因感知个体不同,又引发出色感、对色彩的好恶、色彩意义和色彩联觉等;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感知者的感受和情感诸关系,成为各个部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其中自然尤以服饰心理学与色彩的关系最为密切。
也许有人认为色彩与绘画的关系更直接,其实不然。因为就需要与关注的程度来比较,好像画家直接运用色彩因而显得更密切,但是就人数和涵盖面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来讲,绘画根本无法和服饰相比。艺术毕竟是艺术,而生活才是人的活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