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心理学与服饰文化学中的其他部类学科一起,共同构成整个服饰文化学网络,服饰社会学的关照、服饰生理学的自然、服饰民俗学的约定、服饰艺术学的形象以及服饰史的脉络,都互相联系又互为制约、互相渗透又互相补充地使服饰文化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并形成整体性,充满生命力。服饰心理学则是服饰文化学的内在支撑点,这是因为一切服饰活动必以服饰心理为动源。服饰心理深藏于全人类心灵中。
研究服饰心理学,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又不能仅仅从表面上看到它似乎与人们的着装实践行为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没有服饰心理活动,便没有人类源远流长、万紫千红、花开花落的诸般事象。
研究服饰心理学主要有三个具体的意义,那就是探寻服饰动向的内因,调节着装者群的心理态势和纠正服饰的偏斜倾向。
一、探寻服饰动向的内因
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但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大大超过动物的心理活动,是低级动物根本无法比拟的。当人类的心理与服饰发生关系时,不管是因果关系,还是互动关系,甚至是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事实都表明服饰的生成与演化须臾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受到社会文化大背景影响而不能不在服饰上有所支配,有所反映。
人们通常认为,服饰品受到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约束,是社会文化的必然产物,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服饰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可以通过折射而显示来自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光点,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物质。服饰品必须穿在人的身上,需要与人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服饰的价值,这在本书“着装过程中多重心理活动的因素”一节中已经详细论述。据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服饰心理是服饰文化的核心,服饰文化在服饰品上的体现,必须经由服饰心理这一条通道。因而,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服饰动向,其外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混融控制力,其内在依据就是人在设计、穿着、评判服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服饰心理,以区别于其中某一单独的心理反应。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心理是脑的机能。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密切相关的,因而脑是心理的器官。由于人在生活实践中,有无数来自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和教育影响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发生的综合反应,已经是外部因素在人内心的体验结果了。这种基于生理却又作用于心理的活动过程无形中支配了服饰活动及其构成的服饰文化的动向。可以设想,当最初的服饰品被穿戴在人身体上时,当服饰品愈益精美而富有寓意时,当服饰品随着年月的流逝而遗留下斑斑印痕时,当服饰意欲冲出区域局限而迈向世界大同时,哪一个细微之处不留下服饰心理内驱力的运动轨迹呢?因为服饰品出自人手,而服饰与人体结合后才有可能以着装形象呈现在文化圈层上,所以人的心理在此过程中成为一个主轴,在相当程度上把握着服饰发展的动向。一个着装者能够左右自己的服饰,而一个个着装者群即可汇合成滚滚洪流,形成服饰发展的总的动向。当总的动向形成以后,任何个人都难以扼制。即使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当权者发布命令,也很难一下子扭转形势,只有在命令和安抚并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整个服饰动向与趋向才有可能拐弯或掉头。
服饰心理学的研究宗旨,意在探寻服饰动向内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服饰生成与发展的主脉络,从而人为地顺应这种趋势,并尽力创造出更美好的服饰文化前景。这当然是研究服饰心理学的意义之一。
二、调节着装者群的心理态势
以“着装者群”的专用词取代“人们”,是服饰文化所呈现的特定的客观状况。按定义去深究的话,其实裸体民族一般也佩戴饰件,所以着装者群和人的概念,并无多大区别。可是在本书中所谈到的人的意识和人与服饰整体性时,却不能以着装者群去代替人。这里所选用的“着装者群”一词,主要是论述服饰起因与发送、传导规律及主观心态的动势,无疑这里用“着装者群”,应该说比用“人们”更恰当、更贴切。
着装者群,意即所有穿衣服戴佩饰的人。其中既包括设计、制作服饰的人,又包括互为的评判者。这些人对于服饰的心理态势,根据所处的大环境不同和小环境的差异产生出必然的不同,而随着年龄、地位的变化,又会自然产生变化,因而所谓心理态势的说法,基本上包括了这一横一纵、一面一线、一静一动的全部内容。
研究服饰心理学,通过对服饰与人的特殊关系的认真观察,会发现其间时而活跃时而低沉;时而扩张时而收缩;时而亢奋不已,时而欲行又止。而且有人爱褒衣博带,有人爱窄衣小袖;有人爱铁马秋风雄关,有人爱小桥流水人家。对各种各样心理状态与趋向的分析,等于为人们展开一幅清晰的图表,上面标明着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反常的,哪些是基于现实的,哪些是超现实的等等,从而为着装者群内部的心理态势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减去不科学的成分,而将其提高到理论高度上去认识并由此进行自我调适,这是现代着装者群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特别提到着装者群的问题,就因为着装心理和设计心理不同。就普遍性来讲,着装心理几乎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无数次的体验,而设计心理有很大一部分人却从未体验过。再一点,着装者因为从本人的形象构成上考虑得多,不像设计者有时是出于不情愿的应付,因此也就较设计者负有更重的责任感,况且这种责任感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很自愿的,而且积极思考、反复试验、主动探索,以求着装效果的成功。在这一点上,所有着装者可以说无一例外。只是由于着装心理的生成源不同,经过实践后得出的经验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甚至莫名其妙的着装心理。有些是被认为很自然的,很容易为大家所理解;有些却不免成为畸形,不仅难以被人理解,甚至遭到指责和讽刺,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事实。它曾经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并将维持、延续好长一段时间,然后随着新形势的出现,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着装心理。只要正视现实,就能够从学术的角度,对所有的着装心理予以理解,再加以总结分析,因为这些不仅是服饰心理学中的重点,而且还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部分。
评判心理其实也很普通,也应该说每一个人(即使是裸体生活部落的人,因为他们大多有“饰”),都有所体验。只是由于评判心理是着装形象受众对着装形象的评价,换句话说是对别人评价,因而不像是着装者对自己那样重视,那样随时随地注意,那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也就表现得较着装心理要弱一些。着装形象受众面对着装形象,可以抱有很大兴趣去评判,也可以毫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视而不见,因此,相对着装心理而言,评判心理的产生和表现带有一定的缓滞性。但是,对于评判者数量来说,几乎是与着装者一致的,因为这两种身份是互为的,两种心理也可以说同时出现在着装者群中。
三、纠正服饰的偏斜倾向
上面所讲到的是着装者的内心活动态势。可是众所周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但作用体现在哪呢?当然是外部的、肉眼能见到、心灵也能感受到的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的服饰发展倾向有时出现偏斜,它不可能总是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前进,其间必然会有人为的歧路。服饰心理学的研究,就在解释服饰事象、剖析深层服饰心理上用功夫,以力求把握住服饰文化的健康发展。
研究服饰心理学,是为了洞悉人类服饰活动中的心灵奥秘,探索服饰文化的轨迹,然后为人类提供一面硕大无垠、“具有X光性能”的大镜子,让着装者群在此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并且发展自我。
以服饰心理学对各个不同民族进行深入研究,还可发现各民族服饰心理的同一与差异。就服饰的实用功能讲,其心理需求是同一的,就形象(表象)追求讲,其心理需求也是同一的,因为各民族的人都喜爱美。但这种同一的心理需求,一旦实现并跃起,在发展中就表现出了差异。因为最基本的同一性,一旦发展,就与本民族的大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诸如政治、历史、社会需求、美学观念、伦理思想等等)必然结合,构成独特的服饰心理,即表现出差异性,在具象上就出现了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
研究服饰心理学,应该关照到人类服饰文化中的这种同一性与差异性——这些,还有待于从服饰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比较中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