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是当务之急
西南民族地区横跨五省,包括我国广阔的领域,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是我国畜牧业、林业的基地。这个地区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开发这个地区,促使它的经济更快地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七五”期间整个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集中力量,认真研究和探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一件十分迫切、必要和意义重大的事。我不赞成那种单纯重“外”轻“内”的观点,只重视引进外资开发沿海地区,而不认真研究和有效地支援内地经济的开发和发展的观点,这里所讲的内地,也包括民族地区。
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巨大潜力,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快这一领域的经济的发展步伐,乃是当务之急。
“七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采取稳健方针,保持适当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7.5%),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应争取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资金。“七五”时期国家投资重点是沿海地区,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西南几省均属于西部地区,不可能有大量国家投资。但是,我认为国家着重发展东部的同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强西部的发展,要大力发展西南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例如用于开发四川二滩的水力发电的投资,将会取得绝不逊色于沿海地区的持续、长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前我们应该研究和选择、规划西南民族地区的重点开发项目,争取把国家、省、市的力量合在一起,并积极引进外资,搞一批较大的项目,使这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角落,有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作为今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骨干和物质基础。
二、西南民族经济发展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经济的发展应该立足于自力更生,搞好现有的农业、工业、商业并使之发展,特别是要着眼于调动广大农牧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乃是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关键。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鲜明特点是自给自足。如果说多年来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主要是保存着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格局,那么,交通闭塞和与世隔绝的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更是这样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落后,一些地区的农业、牧业经济,实行的是原始的落后的耕作方式,如放火烧山、刀耕火种、原始放牧、逐水草而居等。生产方式的原始决定了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剩余产品微薄,能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多,再加上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平调,农牧民的剩余产品就所剩无几。这种生产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为自身的消费,人们习惯于分光吃光,不重视积累。因而,它是一种简单再生产型的经济,甚至往往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土地从来不施肥,使用几年后肥力减退便烧山毁林,以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而不能保持,反过来又加速了土地肥力的减退,这些地区的生产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进行的。对这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本来应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社会主义联合化,但是多年来在所有制问题上,却是追求“一大二公”,不断升级,热衷于穷过渡。1958年搞人民公社化,实行土地公有,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搞产品社会主义,“大跃进”,提倡“两步当作一步走”,甚至要尽早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些“左”的做法禁堵了农牧民的自主经营和商品交换,他们不能从事商业贩运,集市贸易又遭取缔,这样就更加强化了农村的自给自足的秩序。这种不顾生产力的现有水平,在奴隶制和原始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高速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过头的人民公社化+平均主义的分配+上级的一平二调,这样就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这种在生产关系上搞“革命飞跃”,“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再一次发生,它使群众一再受到折腾,这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人们曾经提出如下的观点:少数民族私有观点薄弱,因而可能超越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形态,直接进入产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实践证明,由原始公社的或奴隶制、农奴制的自然经济,直接跳入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是行不通的,是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原始的、奴隶制的、农奴制的自然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品经济,逐步转化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三、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商品经济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即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一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开拓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条件,发展商品经济,而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来发展商品经济,乃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如上所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再搞过去那种由自给自足经济跳跃到产品分配和产品调拨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能由自给自足经济过渡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再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再进入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应该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样所有制并存的商品经济,这种商品经济是以千百万农牧民所从事的家庭经营为基础。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一部分专业户、重点户,开始被推进市场,他们的命运与商品生产、商品经营连在一起。他们适应市场状况而搞种植和养殖业,或搞其他副业和工业。他们的收入逐年增多,开始富裕起来。但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和交通闭塞的地区,农民只是种几亩地,养十来只鸡、一两头猪,经营门路少,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他们经济收入不多,仍然不能免于贫穷。至于少数民族地区,商品性家庭经营的农牧民稀少,大多数农牧民仍然停留在千百年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之中。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有生产关系的原因,也是外部的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等因素所造成的。
为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自力更生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逐步提高,首先必须把农牧民的自给自足的经营转入商品经营的轨道,由此实现经济的商品化。为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农村自给自足经济稳固性难以打破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要把大力推进经济的商品化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如果不解决这一任务,民族地区经济就活不起来,农民也富不起来,这个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就无法起步。
四、从市场建设着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由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必须从商品交换、从市场着手。因为,首先要有市场的发展,才能把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其他工业生产单位,吸引到商品交换中来,使它们逐步地缩小自给自足性的生产和相应地扩大商品性生产,最终转化为完全的商品生产单位。外部的市场越是发展,越能加强市场对自给自足单位的渗透和分解,就越能加速它们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我们看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先有商品资本的发展,然后才有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最后才有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要以市场、商业的发展为先导。商业先行,这可以说是一个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生产的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市场,以致从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不能满足新的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于是工场手工业代替了陈旧的经营方式。但是,市场还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最后连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于是产生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最终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是如此。我国沿海地区之所以较内陆地区商品经济更发达,也是在于那里交通方便,有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也看到发挥市场先行,市场带动生产带来的显著成效。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在发展个体经济(一定程度上是私人经济)和家庭工业的基础上,依靠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的个体商业的作用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温州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多,市场专业化的程度高,市场上的产品种类齐全,市场建立快,市场接纳的顾客来源广。温州地区共有各种交易市场418个,平均150万人就有一个市场;它有120个专业市场,其中闻名全国的有10个专业市场,如纽扣市场就有1300个品种,它接纳的顾客遍及全国,它有10万采购人员满天飞。温州地区依靠市场带动了几十万农村家庭工业,使一个经济落后的丘陵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它的家庭工业产值达到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的提高,目前这个地区一些村镇农民的富裕程度已经超过宁波和无锡。正是由于温州模式的启示,我对于四川经济的振兴,提出了用流通促生产的想法。对于民族经济地区,基于它的更为严重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我认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商业,发展商品流通,疏通市场,用它来对自然经济进行渗透、分化,促使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和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因此,当前我们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时候,应该把发展商品流通和搞活资金流通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流通促生产的反作用,以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在发展商业中要搞多渠道和多种形式,要国营、集体、个体经营多种形式一齐上,不能搞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由于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发展商业应以大力发展供销合作社商业为主,并鼓励个人经商贩运。为此要大力进行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要增加商业网点,发展乡镇集市贸易。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使商品交换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当前,民族地区商品交换的最大障碍是交通不便,农牧民即使手中有土特产,但由于运输不便,销售困难,只得自己消费,或者任其自生自灭,不去采集和挖掘,如树上的水果无人采摘、漆树无人割、药材无人挖掘,等等。一方面是国营、合作社商业收购不到所需的土特产,以供应工业和广大居民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却是天然的财宝不能转化为商品和货币,以增加这些地区的农牧民的收入。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
五、大力培育商品经济意识,是民族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精神条件
由于经济自给自足,少数民族严重缺乏商品观念、价值观念、市场观念。迄今许多农牧民以讲价还钱为羞耻,仍然崇奉“粮满仓”“肉满缸”,不懂得和不善于商品经营。自然经济的观念,已经成为人们革新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商品经济的绊脚石。因此,采取多种措施,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在干部与群众中进行普及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的学习与宣传,使人们思想意识上来一个大变革,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