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沉思录·青少版
5440100000014

第14章 卷六 灵魂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1)

只做好手头的事,不要考虑条件或回报

如果你在履行你的职责,那么不管你是冻馁还是饱暖、嗜睡还是振作,被人指责还是被人赞扬,垂死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让它们对你都毫无差别。因为这是生活中的活动之一,我们赴死要经过这一活动,那么在这一活动中做好我们手头要做的事就足够了。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不是他得到了多少,而是他付出了多少。一个人最大的人生意义是按照宇宙赐予的本性完成手头要做的事情。这是一条非常美妙的原则。

对于一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来说,无论是冻馁还是饱暖、嗜睡还是振作,被人指责还是被人赞扬,垂死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都毫无差别。在他们眼里,这些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必定要经历的活动。

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管别人怎么样,不考虑付出与回报的正负比,我们只要做好手头的事情就够了。

如果在做事之前,就先想要得到,这是斤斤计较的做法,是一种贪婪、自私的哲学,只会对参与者产生伤害。

成长故事苑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圣经》。

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篮子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哲理背囊

做好手头的事,就不能不提到责任二字,亚伯拉罕·林肯说:“逃避卸责,难辞其咎。”真正的做法应该是:你为了做好手头的事,一而再、再而三的付出,付出的时候不考虑回报。如果有回报,那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当回报来临时,你就可以坦然接受它。

难于完成的≠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有一件事是你难于完成的,不要认为它对于人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什么事对于人是可能的,是合乎他的本性的,那么想来这也是你能达到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拿破仑·波拿巴说:“只有在愚蠢人的字典里才有‘不可能’这个词。”

很多人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内心真正认识自己,没有看到自己身上所蕴涵的力量。

你不相信自己身上有这种力量吗?

实际上,一件事只要有人能够做到,就说明它是合乎人的本性的,既然合乎本性,那么你也一定能够做得到。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那只是你缺乏自信而已。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

胡适先生在《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这篇文章中,写到一味名叫“自信汤”的药。原文是这样的:“第三味药,我叫它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成长故事苑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流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废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样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哲理背囊

卓别林说过,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最困难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被克服的困难就是希望的契机,本来无望的事,只要大胆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人都被“不可能”这三个字困禁着,不敢正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导致自身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面对问题,我们不妨试着把自己的“我不能”埋进坟墓,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这样很多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欲望让心灵处在烦恼不安的状态

想要这样一些东西的人必定会完全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此外,他一定会常常抱怨神灵。

《沉思录》中的沉思

我们生活在世上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口头上的称赞吗?当然不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尊重的事情并不是那种无价值的所谓名声,而是根据自己自身恰当的结构推动自己,即,使自己不屈服于身体的引诱,不被感官压倒,与社会和谐,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追求其他多余的东西,即不产生任何欲望。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很快我们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在生活中被我们高度重视的东西也就是空洞的、易朽的和琐屑的,至于那在可怜的肉体和呼吸之外的一切事物,要记住它们既不是属于你的也不是你力所能及的。

有人问智者:“白云自在时如何?”智者答:“争似春风处处闲!”

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当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时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

保持自己的理性,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否则我们只能使自己的心灵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之中。就好像种植葡萄的人目的在种而不在收,如果还要希望自己的葡萄比别人大、比别人多,那他产生的这种欲望将会使自己失去心灵上的自由。因为他会变得不知足,会变得妒嫉、吝啬、猜疑,会变得反对那些比他拥有更多葡萄的人。

成长故事苑

县城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时代不同了,如今已经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所以,现在他的铺子改卖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收音机,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当然,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那位华侨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5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很干脆地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