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集美
54614000000003

第3章 花开果熟 四季悦香

花满礼泉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细吟唐诗宋词,一句句道尽了中国人不同情境下的心情。“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冬去春来,自是桃杏最讨喜,最是花朵能怡情。

北方漫长的冬天刚过,街边的柳梢儿刚刚泛了绿,打了苞儿,一场春雨过后,故乡的花就醒了,追着太阳次第开放。不多日桃红杏白李花浓,从平原到山区,莽莽密密,热热闹闹挤上了枝头,开上了坡坡岗岗,俏遍了山山洼洼,让陈酿了一整个冬天的热情尽情绽放。这花海连到了天边,九萯山下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盛会。春天发来请帖,谁还能忍住被隔窗的朔风禁锢了一个冬天的脚步?出得门去,这沃野、山林、村乡已戴上了鲜花的冠冕,着了花的裙衫,这山山水水繁花似锦,游人如织。

桃花开时最是娇艳热烈,也最讨游人喜欢,昨天还是那么一枝两枝斜在路边桥头,隔夜之后再去看,乡村的公路旁已经开成一片了,那颜色也极为美艳,一片花瓣也会呈现出浓妆淡抹之姿,贴近花蕊的地方红得深一些,是浓郁的桃红色儿,越是到了花瓣的边缘越是施了香粉似的像极了姑娘的俏脸,粉嘟嘟的。花蕊却是红透了的,镶着金,裹着蜜,金是那花蕊别样的色彩,蜜是那花蕊引飞惹蝶嗡嗡嘤嘤、翩翩跹跹的自然甜香,这花丛里一时间热闹非凡。正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土地盛开了遍野的活力,自是有客远道而来。

史德镇有万亩御桃园,花开时节游人纷至沓来。吟诗、作画、摄影,才情不亚于那“桃花庵下桃花仙”;拍照、嫣笑、回眸,花影下“人面桃花相映红”;呼朋、唤友、畅行、结少年游,相逢为君饮,花下举觥筹。若逢“桃花节”更是名家云集,诗书画尽显桃花娇媚,歌舞曲皆赞春光正浓。农家把小吃摊摆在了村道边喜迎远客,把八仙桌搬进了桃花园盛宴宾朋,杀鸡烹羊,炊烟袅袅出,落英簌簌下。花影,人影,交影生辉;花香,酒香,越酿越香。

和桃花一起来赶趟儿的还有那粉的杏花,浓的李花,白的梨花。杏花粉成了一嘟嘟,梨花笑出了一树雪,李花朵儿偏小,却密密实实地挤成了一团浓情蜜意。村道旁,公路边,只要踏入这方热土,遍野的花就或连成一片,或错落变幻,像拉开的神奇的鲜花银幕呈现在你眼前。这边红得艳,那边白得绚,这一片李花藏在绿叶里,那一处杏花立在嫩枝头,阳坡上的苹果花已经绽开了几朵,山沟下面背阴处的杏花依然不肯退场。

看罢了史德的桃花,还有山底的杏花牵引着目光,等到这桃杏都将落红付了春泥,苹果花就开得正旺,礼泉的花季就更加壮阔,这时叶已绿,花正繁,花朵绿叶相互映衬,浓淡相宜。疏花的农人扬起一阵阵花雨,从花丛中的戏匣子里抛出一段秦腔,你若听见一定也会跟着哼几声,这花满之时亦是收获在望,怎能不欢欢喜喜?

冬天将酝酿了一季的热情绽放在这美丽的土地上,精心织了一袭花的衣裳,为你披上春光和风光,备好上等好酒,做好地道乡味,敞开家门迎春风,鼓乐吹笙宴宾朋。

春到礼泉,花满礼泉。

莫负东风万点红,走,咱打开家门迎春风,踏青、赏花去!

礼泉苹果

我小时候家乡种麦子,麦熟时节田野里一望无际麦浪翻金,大人小孩挥汗如雨地忙,收割、打场、晾晒每一个环节的诸多步骤,父辈们一丝不苟;掀车子、扎捆子、张口袋、拾麦穗,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晒得脸颊黑红跟着帮忙。家家户户都这样,祖祖辈辈都这样,谁也没去想这土地除了麦子、玉米或是套种点儿豆子之外还能种啥。

等我上了初中,三年中,走过的乡间小路两旁渐渐变了景致,开始是一行一行小树,树行间隙里还套种着麦子或玉米、黄豆,渐渐地可以看见稀稀疏疏的果树开花结果。

堆麦垛子的记忆恍惚还在昨天,一夜春风吹醒了大地,礼泉的平原山乡花开次第,果熟遍野,一望无际的果园连到了天边。1985年,礼泉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1995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2000年被国家列为“陕西苹果原产地保护区域”。2005年十万亩苹果绿色基地建设通过农业部绿色标志认证,被评为“陕西省果业强县”。

家乡礼泉成了有名的“苹果之乡”,这片在儿时的记忆里生长着望不到边麦子、玉米的土地竟是如此这般冷暖适中、四季降雨适中,得天独厚,物产丰饶。

秦冠、富士、短枝富士、花冠、嘎啦、美巴……像父老不断充裕的收入一样品种不断增多,品质不断改良。

“秦冠”苹果,色泽艳,脆甜,耐储存,老家的园子里曾有一大片;“富士”水分多,香味浓,结果子也多;“花冠”、“嘎啦”、“美巴”早熟可补市场空缺,春节前后苹果畅销,建果库以储之。这本“苹果经”我的父老乡亲念得恁熟。

记忆里,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收了麦子抢种秋粮,秋收之后趁着几场细雨到来前迅速撒种,一个漫长的冬天围着热炕头养好圈里的几头猪或牛,春天麦苗在田里拔节,牛羊在圈里成长,一切都在期盼中。一年两料收成,一家人的口粮,几头牛羊,换回媳妇女子的花衣裳。

如今果农们开着自家的农用车载了自家的果子进了县城的早市晚市,商洽、过称、算账颇显几分成熟商人风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少有三万多名果农除了经营自己的果园外,还当起了收购、外销的果商,礼泉的青年娃娃因卖苹果把上海都逛完了。走兰州,到西宁、银川,下广州,去昆明、武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成了历史,这块旱涝保收的沃土开发出了最大的价值,给予了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广阔的商机。

这变化仿佛一夜春雨万树花开。

传承了千年的耕作模式变了,春来疏花疏果,夏至锄草喷药,秋来收获硕果,冬至施肥修剪,一年四季耕耘着花与果,日子也弥漫着花香果香。待成熟的果子离了枝,进了果库或是运回了家,客商往来,果大果小,果面色泽,品种品质,论果估价这又是一本生意经。有做代办者,替客商订果、议价、包装、运输,一应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往来联络,合作共赢。

从平原到山区的景致变了。家家有果园,四季景长新,农家盖起了小楼,接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夜幕降临,村边广场上华灯映照,乐声四起,乡下的媳妇女子跳起了广场舞,沉浸在这乐声里美衣靓衫生动了起来,起舞唱歌人也活泛了起来。生活热闹起来,多彩起来:有好摄影者,农闲时节踏遍山水,拍摄美好,成为一时美谈;有好文字者,忙罢田里,挑灯夜读,撰文著书,又是一桩美事。

如今,礼泉苹果早已走出家门成为名传天下的佳果,果业发展带动一方经济,这寓意着平安吉祥的水果造福一方乡民,成为农家田里的聚宝盆。

又是金秋时节,礼泉的苹果在枝头笑红了脸,那爽脆甘甜的味道浸得秋风也香甜,那满树的鲜红晶亮映得摘果姑娘更鲜妍。

果农欣喜,作诗赞曰:

家有二亩田,

务成苹果园。

春来花堆锦,

秋到树摇钱。

史德御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自《诗经》起,中国文人便和桃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桃花可入诗,可入画,可入酒,可入心。有人说桃花艳俗,不敌牡丹富贵,不敌梅兰清雅,我却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中读到了她的深情,从“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等诸多句子中读到了她的平和亲民。

桃花笑迎东风是春天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史德镇有万亩桃园,桃花开时连成一片花海,染红了半边天;鲜桃熟时商贾云集,御桃远销各地,甜醉了大江南北。

三月、四月踏青赏花,沿312国道进礼泉县城,再从兴礼路踏花向南,沿途看尽桃李芬芳梨花俏,十公里左右即到史德镇,桥头西行,沿途其他花朵渐消,唯有桃花开得正浓、正艳、正旺,在此连成一片。桃花大道旁竖立了许多与桃花相关的木刻诗牌,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桃树相对矮小,即便是老树,也高不过人头尺许,为确保采光通风,修剪得枝条浓淡恰宜。穿行其间,回眸一笑,俏脸就在花枝中,衣衫就在花影中,暖风熏得游人醉,花色照得两颊绯。丽人如织,穿梭于流水潺潺的桃林田间,色彩斑斓,镶嵌成风景中的风景,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最是摄影好去处。

往年常见有女子着了古装,白的衣,红的、绿的裙,如瀑的长发,行走在花间,透过花枝看去,恍然若仙女下凡,一排单反“咔嚓”,美人成了画中的仙子,桃园成了仙境中的画卷。

又见骑行者穿过田间地垄,相跟着飞驰而去,深呼吸着桃园的芬芳,留下几声朗笑,惊得桃花直睁了俏眼,越发开得旺。

“桃林里笑脸美如画,桃林里小屋更温馨。”屋前有小桌小凳,村姑沏茶待客,是否惹了你误以为自己是借水的书生?沉浸在对诗、书、花的斟酌之中,转眼间花就谢了,果子就上了枝头。

各色品种的鲜桃从公历六月初上市,持续到九月底,这4个月,客商云集,车水马龙,优质鲜桃通过航空专线运往杭州、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传出“上午榆村摘桃,下午香港尝鲜”的佳话。

史德御桃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祸,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仓皇出逃,逃到底兆驿(今兴平店张镇)西边的榆村时,人困马乏,有村民献上新鲜蜜桃,玄宗吃后连连叫好,称“此乃天下极品,桃中之王”。安史之乱平息之后,每年榆村蜜桃成熟时,唐玄宗都命人采摘最好的桃子进献。从此以后,榆村蜜桃就成了“贡品”,“御桃”的身份也就由此确定下来。

2014年“御桃”从众多参选水果中脱颖而出,亮相中国首套水果邮票。国家邮政局特批《水果》邮票中的“桃”在礼泉首发,并将中国第一套水果邮票的首发地也确定在礼泉,有力地认证了礼泉着力打造“中国御桃之乡”这个品牌理念。

御桃之名,誉满天下!

鲜桃上市了,慕名的游客来到园里,八方的客商云集田间地头,摘一棵树顶上饱饮了阳光的熟透了的鲜红桃子,一口下肚,满嘴的汁水清凉甜蜜,带着太阳的香气滋润着喉咙和肚腹。

主人急问:“咋相?”

客直呼:“美得很!美得很!?咂咧[1]!”

山底御杏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礼泉也有一处杏花村,名曰“山底村”。几千年来,从九萯山的山沟里流淌出的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纯朴的乡民。一片清泉出云根,流出桃杏片片新。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九萯山下的这片福地千树万树杏花开,山水成趣花成海,一派自然丽景、田园风光。

山底村地理位置优越。九萯之阳,远山在望,风景优美;旅游路旁,道路畅通,往来方便。喝足了泉水,晒足了太阳的杏子口感独特,与众不同,山底人单看外形和色泽就能辨别出是不是本地的杏儿,吃惯了山底美杏的人也只需咬一口就能辨真伪,一是水分多,二是甜味浓,带着一种特殊的香气。

相传山底的杏是专门进贡给皇帝的御果,被称为“御杏”,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御杏,坊间流传着一个古老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九萯山陵区打猎,途经离陵山不远的山底村时,那满枝头金灿灿、水灵灵的大黄杏吸引了他,当地老百姓连忙摘下熟透了的梅杏给李世民品尝,他食后赞不绝口。当得知因为这儿有从陵山流出的泉水灌溉、滋润杏林,梅杏才独具美味时,李世民随即称赞:“四时陵园山自润,千果梅杏水长流。”从此,山底梅杏就成为御用的贡果,后来老百姓就将其称为“唐王御杏”。

杏子妖娆,花果皆可赏、可品、可入诗。春赏杏花夏摘杏,冬日踏雪再留影,若得好心情,这杏花源四季都是好风景。

四月份,出县城,十里春风,一路花海。山底村就在路边,木门柱,木回廊,卵石小路弯曲着向杏林深处而去,挤成堆的杏花铺展着向天边盛开,叶尚未绿花已抢了先在枝上荡着秋千,大地还未绿透就先粉透了、香透了,踏着第一缕东风而来的杏花,给被严冬压抑了许久的心灵带来释放的色彩和活力。

追逐花期而至的游人,停了车在路畔,一头扎进这杏林。泉水汩汩,缓缓而流,小桥款款,顺势而出,草亭翩翩立于花树之间,粉蝶欣欣舞于香风之中。流连于园中连椅之上,背靠着恋人拍照,沐浴着香风呼吸,蓦然不知今夕何夕,化了杏仙也在那枝头挤一挤,炫一炫,也做红杏,枝头闹春,不负这大好春光,美好年华。

若是时日不济,遇着落红满地,亦无需感叹春来无多日,沐浴着洋洋洒洒的杏花雨,诗意盎然尚在回味,不几日,杏园就把熟透的御杏捧上了枝头。

盛夏六月,叶碧似玉,杏黄赛金,果繁叶茂,笑响满枝,园中清凉,果香四溢,人在其中乘凉、摘杏,心旷神怡。

路边上停满了慕名而来的车辆,索一小篮,可自行采摘,欲挑色黄个儿大的,却见满枝的果子都是大个儿,鲜色儿。随手摘一个掰开,一汪水,甜似蜜,绵软美味,沁凉的汁水像加了泉水的蜜,令人叫绝。

饱尝御杏,饱览美景,出杏园,顺公路向北远眺,“帝乡三百里,杏在碧云间”,一路杏飘香,一路山风鲜,山上东坪村又是杏香园。

再向东南而去“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关中风情袁家村,又是一番好去处!

肖山石榴

顺着蜿蜒的山道,出礼泉县城一路向北,肖山村就在道旁,平处是人家的院落,院落外沟沟坎坎上漫山遍野都是石榴树。肖山石榴远近闻名,人称“御石榴”,据说当年曾是进贡给皇帝的圣果。

五月份随文友同去时石榴花开得正盛。远远就看到了绿叶丛中惊人的红,恰如东坡先生所言,“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浓绿万枝红一点”,刺激着你的视觉,不像街头的红叶李花或是时兴的樱花那么繁茂,一簇一簇开得那么热闹。她们一朵一朵,或是稳坐分枝处或是在枝梢荡着秋千,相互之间不会挤挤攘攘地抱成一团,即便是有耐不住寂寞的想找个伴儿,精细的山民也会掐去一朵,为的是花落之后结出一个长得更大个儿些的果子。叶子绿得起劲儿,密密实实地捧出一山浓绿,覆盖了这旱腰带地区苍劲的黄,这些被叶子簇拥着的花就得了这片绿的灵性,红与绿和谐相生,一朵朵火辣辣的,明媚鲜妍。

游人中有着了裙的女子,婀娜的身姿,飘逸的裙角,惹一阵快门飞闪。花在叶中,人在画中,叶绿似翠,花红赛火,景似画一般,人是画中仙。绿叶沙沙,红花摇曳,香风微拂,散落的人家鸡犬相闻,穿林的凉风清新可人,低了声儿,恍然若置身世外。

再去时正是十月深秋,山道两旁满目的绿与黄交织,常青的树木依然透着绿意,虽无“山山黄叶飞”的景致,秋的萧瑟却也入目入心。

土梁子上看到石榴红了,那熟透了的果子已咧了嘴,鼓着劲儿憋红了脸,也掩饰不住一肚子的喜庆。迫不及待地靠近,摘果,剥皮,那饱满润泽,如玉粒儿般透明的籽儿经了游人的手,进了焦渴的胃,唇齿至喉咙到肚腹便浸润着说不出是甜丝丝的酸还是酸溜溜的甜来,顺着你的味觉偏好让好酸的你在甜里觅一丝酸,或是好甜的你享受甜味儿的同时品出了一丝丝带酸的个性,五脏六腑瞬时妥妥帖帖地安逸起来。咂吧着,还是甜味盖过了酸,这甜不同于别的水果,甜得有个性,像着了妖冶裙的美女,入俗却不从众。

“若榴者,天下之奇树,五洲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华实并丽,此果不凡。

据传肖山石榴深得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喜爱,曾为宫廷御果,故又名“御石榴”。遥想当年,石榴熟了,宫人华衣丽衫,香车宝马迤逦而来,这里的沟沟岔岔又是怎样一番红裙飞舞、鼓乐喧天的大唐盛景啊!

深秋时节红也衰翠也减,大自然却在这里渲染出另一番热闹景象,沟沟畔畔石榴熟透,山山洼洼惹人眷恋。

摘罢石榴,上了沟,进了村,农家乐的招牌掩在绿树丛中,下一坡,现一场院,西面临沟,远山就在眼前,石榴园就在脚底,东面一溜儿窑洞,一字排开。进得里面,暖意拂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美曰“窑洞宾馆”。

这窑里冬暖夏凉,这农家热情好客,少顷,菜已上桌,酒已斟满。

崖上响起歌声:

对面面(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我那勾命的(那)二妹妹……

主家上菜,憨笑,直呼:“拙婆娘会跳舞了,没想到,没想到……”

透过树影再看时,外面的广场上已是红扇飘飘、舞姿翩翩了。

葡萄熟了

传说女娲造人时,怕人类寂寞,蘸黄泥甩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与人类为伴,从此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自然造物神奇,春夏交替,四季轮回,斗转星移,风物变换,各有各的风韵,各有各的美丽。若要那广袤的土地四季花常开、果常熟定是要知物候变化、生物属性,统筹规划、辛勤耕耘,费一番心思才好。

“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御果,花海礼泉”,“年年有亮点、季季有特点、月月有看点”,如此描述我的家乡礼泉,一点儿都不为过。从第一朵桃杏盛开到最后一朵榴花燃尽,时月都浸在花香里,从第一颗早熟的毛桃上市到最后一颗雪桃离枝,四季都醉在果香中。桃、杏、李子、梨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红火。

葡萄花不惊人,牵藤绕翠,套了严实的纸袋隔农药污染,覆了密密的网防飞鸟来啄,无声无息地酝酿着甜蜜,九月一到,一声不吭地、紫莹莹、亮晶晶地上了街边的水果店,让人惊喜,惹人垂涎。

昭陵、建陵两镇都有红提葡萄基地,就在旅游专线公路两侧,昔日皇陵今日景区,到了金秋时节就成了一个热情、丰硕的大果园。葡萄藤矮,叶子却浓,长得密实,那藏在浓叶之中的果实就像极了养在深闺里的名媛佳丽,一朝秋风起,叶子褪了抢眼的浓绿,隔了路就可见那果实在叶隙里回眸一笑百媚生,惹得游人不由停了脚步,循着果香而去。

公路边果园的主人撑起大伞,摆张小桌,堆几篮鲜果,竖一个招牌,写上“葡萄采摘园”。远到的客人瞅见这招牌,像受了热情的邀约似的,停车直奔田里去,弯下腰钻进田垄,这边一串沉甸甸的坠弯了藤,那边一串亮晶晶的探出了头,再看那一串,密匝匝的饱满籽粒在长可过尺的果梗上抢夺着地盘,已经挤得透不过气来了。连忙动手剪下,摘一颗送进嘴里,饱含着甘露似的鲜汁直甜到心里头去,那被挤扁了的旁边的一颗吐了口气,憋得紫透了的脸上洇着层淡淡的水雾,新鲜活泼。北部山区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近水佳果也先得了风水滋养,颗粒饱满,味道鲜甜。

果园千里一碧,一家挨着一家,一口气连到了高天之下。天尽头是山,静如水墨丹青,风过可闻,鸟过留音,远离了喧嚣,身与心都在这高天下、果园里、叶丛中安逸从容起来,沉声静气,絮絮谈,缓缓行,山野之美,采摘之趣,无扰之乐,一时间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出了果园,再往别处去,这季节,石榴、柿子、大枣还有闪亮登场的果乡主角——苹果早已拉开了几十万亩的华丽丽的丰硕画面。一村一品一特色,一山一水一风光,百果儿飘香,香透了云端,香透了山,香透了水,香透了太阳流着金,香透了秋风裹着蜜。

呼朋唤友,携妻带子,陪伴父母,乘金风欣欣而来,踏果香陶陶归去,马蹄皆醉!

柿子红了

柿子红了,叶子也就跟着变红了,很美的色彩,很甜的味道。我很少去尝,这个季节是家乡果熟之时,水果多了,柿子相比之下并不是心头之好。

在果乡,柿子也不会占据主要地位,连片的红苹果笑得酣,酥梨脆得甜,葡萄紫得闪,就连村边空园子里的枣林也一片片挂着鲜。柿子却多半在沟畔、崖边长成粗壮的几棵,粗糙着树皮,延伸着枝干,让人想起贾平凹先生的《古炉》里,爬上屋顶偷吃柿子的狗尿苔,旧时这柿子逢着饥荒能救命,现在它却成为点缀金秋的一道美丽风景。

礼相公路一路向上,地势渐高,时有土崖,那崖边坡上就一株株地矗立起苍劲的身影,说它们高大魁梧,似乎又并不确切,用我家乡的话来说,“敦实”仿佛更为恰当。扎根黄土,头顶蓝天,一树树红果子在蓝天的背景下越发明媚鲜妍,枝条弯曲像龙的爪,坚韧有力,沧桑中露出坚毅,冷峻中透着活力,在北边高天下的白马山上描绣红艳的色彩,在红瓦白墙的屋舍边朦胧出耐读的诗意,在飞快闪过的田畔子上站成一道冷峻独特的风景。

走近时,那色彩引发了强烈的视觉惊叹,枝干色浓近黑,叶片或绿得瓷实,或红得热烈,或黄得灿烂,一树之上色彩斑斓,不多时日,经了霜后,又染成一树火热的红,再过不多久,叶子落尽,若是柿子仍未采摘,枝干坚硬,柿子甜美,那树就把力与美、刚与柔诠释得淋漓尽致。

树身就峭在崖边,风风雨雨,干旱煎熬,到了它们这里平静得就像那枝头的果子,悠悠然地自个儿开了花,落了花,结了果,就连结多了果子也自个儿解决,不用疏花,不用疏果,自觉地掉落一地小柿子,告诉大地过多的热情都是浪费。

那从崖壁上伸出来的蟠曲的树根,结实坚韧得又打个弯再钻回土崖里去,锲而不舍地铆着劲儿扎进土层深处去,平静地站成蓝天下的一幅画,坚韧地站出了一树丰硕。

这植物竟然这样精通生存的法则。这哪里是树啊?这是土塬上的硬汉哪!

那枝头的柿子却是温软甜美异常,采下后放置十天半月,皮就变得薄如纸,果肉就汪成了一团蜜糖汁。甜美和柔软是坚韧不屈的产物,上善若水,至柔至刚,这柿子树何曾不是这样?

有村民摘了柿子摆在路边售卖,走上前去却发现这果子里也有一番学问:软硬两种,色浓偏红的软柿子称“水柿子”,个头大色偏黄一些的软柿子称“火柿子”。硬柿子也有不同种类,温水中浸泡去涩味的,摘下来直接就可以吃的,都是又脆又甜。

硬果削皮之后晾晒,制成柿子饼,饼霜如雪,软绵可口,别有风味,又是一款畅销特产。

依托北部“旱腰带”地区杂果自然优势资源,“调优、调杂、调精品”,果业大县礼泉,相继建起了御石榴、御杏、柿子、核桃、李子、冬杏、花椒等七个万亩杂果经济林,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好处,从调整优化果业结构、发展杂果上尝到了持续增收的甜头,带给这片土地四季常新的景致和蓬勃的生命力。

返回时经烟昭路,一路惠风和畅,苹果遍野,石榴成林,过几处村庄时又见到一树树柿子红红火火地满了枝头,掩映着人家的红墙蓝瓦。这树长得壮,这果飘着香,抓一把风,也是香的,张开双手,晒在太阳下的也是温暖幸福。

乡民沉醉,游人沉醉,山水沉醉,大地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