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485100000056

第56章 宋词篇(18)

词的下阙,写词人由寻觅到发现意中人的经过。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黄金缕……”是用头上的饰物代指人,姑娘们盛装打扮,欢声笑语,仪态大方,暗香飘忽。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惊喜之情,尽在言外。全词嘎然而止,有无限余情。但是她不在华灯之下,不在歌舞场中,却独自站在那远离喧嚣、铅华散尽的灯火阑珊的角落!“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词人苦苦寻觅的那人,她不随波逐流,不追慕荣华,却甘于寂寞,宁静致远,坚持操守。词人眼前虽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是他所要找寻的意中人。只对这个心地淡泊的姑娘情有独钟。正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的意思。

此词采用烘云托月之法,委婉含蓄,那灯火辉煌,歌舞不休的热闹场景。那些佩带香物、盛装丽服追求欢乐的姑娘,那灯光、月影、车马、人物……笔墨在此而意在彼,用意全在“那人”身上,这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处。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前面所渲染的场面和人物同灯火阑珊的冷清,同自甘寂寞、独立不移的“那人”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虽然词人并没直写“那人”的形象,但深得神韵,令人难忘。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二六》)。

词人也是以“那人”的品格自喻。辛弃疾力主抗战多次遭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仍然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词人正是通过歌颂这个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现自己的人格的,所以梁启超评其词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

清平乐

辛弃疾

村居

茅檐低小[1],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2],白发谁家翁媪[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4],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1]茅檐:茅草屋的屋檐。[2]吴音:江浙话。相媚好:互相取悦对方。[3]翁媪:年纪较老的夫妻。[4]无赖:即顽皮,在此无贬意。

【鉴赏】此篇是一首澹语清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某一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景。

上阕写环境和老夫妻的和睦。前两句写这户人家有一所低矮的小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平淡的两句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地点、状况,还勾画出了清晰秀丽的“村居”风景。后两句写一对白发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互相敬酒,一边悠闲地聊天,他们在醉酒后还用吴语互相取悦于对方。一种和谐、温馨、惬意的幸福生活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这对翁媪的生活代表了农村众多老年夫妻的生活乐趣。

下阕四句,写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纯用白话直陈其事。大儿子是主要劳力,正在溪流的东头为豆苗除草。二儿子年纪还小,所以在家做编织鸡笼的辅助劳动。三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但他躺卧在溪头剥下的莲蓬能做莲米羹,也不是一点没有意义。他那种横躺竖卧,哪种姿式够得上就用哪种姿式,以及边剥边吃的憨态,也可想而知。“卧”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来了。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用了三个“溪”字,紧紧围绕小溪展开人物活动,所以“溪”字起着活跃画面的关键作用。在艺术构思上显得清晰优美、朴实安逸,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农村生活景象。

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若不是大手笔是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清平乐

辛弃疾

独宿博山王氏庵[1]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2]。布被秋宵梦觉[3],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1]博山:又名通元峰,在今江西永丰县境内,由于山形像庐山的香炉峰,故又称为博山。庵:草屋。[2]华发苍颜:白了头发,老了容颜。[3]梦觉:梦回、梦醒。

【鉴赏】此篇是一首就眼前景象抒发胸臆的情景词。记叙作者游博山独自住在一所久无人居的王氏茅屋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词分两阕,仅八句话四十六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乡村风情画。

上阕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也飞到室内围灯翻腾。屋外风雨交加,屋顶松涛怒号,窗户上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因下阕点明了时间为“秋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屋内却无鼠耗之粮,老鼠被饿得绕床爬行,可以想见这座茅屋的主人王氏一家是因为贫穷而亡或贫穷而迁。“自语”二字,很自然而带着苦涩的风趣,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

下阕四句写秋宵梦回的作者所感。在这幅破败的画面上,作者出现了——一个生平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却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词人,在如此环境、如此心境下怎能安睡?他半夜从梦中醒来,感到布被微寒,想到祖国的万里江山还是一片破碎,北方敌占区的人民正在遭受苦难,怎能不令他感伤呢?

下阕四句把上阕四句所描述的破败景象推到背后作衬景,使全词的思想境界顿时提高。在这样的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归隐中仍然激烈跳动的赤诚之心,那颗凄楚中仍未减退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之心!

全词秾纤绵密,含蕴无穷,在闲淡细腻中透出磅礴大气,可以说是代表了辛词中另一种近似田园派的艺术风格。而这别具一格的词调同样给了读者以美好的艺术感受和深邃的词外之意。

贺新郎

辛弃疾

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1],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2]。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3]。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4],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5]。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6],想沉香亭北繁华歇[7]。弹到此,为呜咽。

【注释】[1]凤尾龙香拨:指琵琶。《明皇杂录》载,杨贵妃琵琶以龙香板为拨,以逻沙檀为槽,有金缕红纹,蹙成双风。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善为《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2]浔阳江头客:指白居易。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一日送客至浔阳江,闻舟中有人弹奏琵琶,有感而作《琵琶行》诗,诗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画舸:修饰精美的船。亭亭:船停江中不动的样子。[3]马上离愁三万里:指王昭君骑马出塞,路途特别的遥远。昭阳:昭阳宫,汉代京都长安未央宫中的殿名。弦解语:意谓琵琶弦最懂得昭君内心的苦痛。[4]辽阳:汉代郡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轻拢慢捻:弹琵琶的手法。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5]推手:弹奏琵琶。《释名》:“琵琶本于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向前称琵,却手向后日琶。”梁州:古琵琶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府贡进。哀彻:哀哀欲绝。[6]贺老:指唐代琵琶高手贺怀智。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定场:指技压全场。[7]沉香亭:唐长安兴庆宫内的亭榭名。相传唐明皇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赏芍药。李白《清平乐》词有“沉香亭北倚栏干”之句。

【鉴赏】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故。典故若用得太多,往往给人炫耀学识之嫌,或者晦涩难懂。但用典故如果恰到好处,不但不会削弱作品的艺术魅力,反而会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跌宕起伏,丰富多姿,耐人寻味。

词的上阕开篇即用杨贵妃《霓裳羽衣》的典故:这把杨贵妃弹过的琵琶,自从开元盛世《霓裳曲》罢,几经风雨。点明唐代的开元、天宝是盛唐气象,而大宋何曾没有过歌舞升平的辉煌呢?“几番风月”,不经意地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繁荣安定的大好河山,顷刻之间便成为征战沙场,致使生灵涂炭。这与靖康之难何其相似!接下来写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听到哀怨的琵琶声,竟忘了游船还在等他。遥想当年昭君出塞,漫天黄云,遍地白雪,这一去将远行三万里,只能在马上弹琵琶来寄托思乡之情。回头望汉家宫阙,只见孤雁出没;纵然琵琶能明白她的心思,然而此恨绵绵向谁说?词人借以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倾诉自己有家难归的哀愁,抒发自己忠心为国,却遭小人嫉妒而出走异乡的苦闷心情。

下阕继续用典。辽阳的使者音讯断绝,寒窗中的女子轻拢慢捻,泪盈眼眶,凄凄切切,她满腹情思地推手却手,一曲《梁州》弹得哀怨凄绝。这些往事早已如云飞烟灭,当年技压群雄的贺老现在已杳无音讯,沉香亭北的繁华也悄然沉寂。琵琶弹到这般地步,怎不叫人呜咽!这几句抒发了往事如烟、盛朝不再的哀愁。上述“千古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现在国破家亡的现实,难道不令人痛彻肺腑吗?写到这里,作者想必也已经泣不成声。“呜咽”二字表面看起来是在为古人感伤,实则恰恰是借古喻今,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岌岌可危的局面而痛心疾首。

这首词从头到尾用了一连串有关琵琶的典故,然而圆转流丽,不为事所囿,读起来毫无堆砌之感。加之这些典故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并且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感时恨别之事,这就更增加了词作的纵深感,仿佛词人的思想感情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汩汩涌出,丰腴而不累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心中有泪,故笔下无一字不呜咽。”

西江月

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1]

明月别枝惊鹊[2],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3],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余人。下有石缝流出的两泉,可灌田十余亩。岭上岭下不仅风景宜人,而且农田水利甚好。[2]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3]社林:社庙旁的树林。社庙是村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鉴赏】此篇是一首清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作者被奸佞中伤后罢官,开始在上饶家居,一住十五年。其间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岭上下的风物胜景,并写下数首与黄沙岭有关的词。这首词即现存的五首之一,可见其淡泊洒脱的一面。

上阕抒写黄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

前两句空间广大,从天空到岭上,将极平常的景物风、月、鹊、蝉巧妙地组合起来,并置于夏夜的背景之中,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鸦鹊惊飞不定,不是盘桓树枝的隐秘处,而是飞绕在斜横突兀的枝干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鸟被惊起,以为是天亮了;因为鹊鸟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与此同时,知了的鸣叫也有其时间规律,夜间的蝉鸣在习习凉风中更显得清幽和悦耳。总之,“惊鹊”和“鸣蝉”都是动中寓静。它们沐浴在“半夜明月”的清辉中,从而被月色的柔和和情趣所浸润。

后两句作者所摄取的空间角度由高到低,转向对田野的描绘。他从漫山遍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中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欢乐之情已喷薄而出,不可遏止。报说丰年的主体是那“一片蛙声”,构想奇妙至极。在作者的感受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里齐声喧嚷,争报丰年。先出“说”的内容于前,再补“声”的来源于后,显出重点在于“说丰年”。以蛙声说丰年,是辛词的一大创造。

下阕描摹黄沙道上风云变幻、林密路曲的美景。

下阕前两句视野仍然开阔,从“星天”到“雨山”,再树一座峭拔挺峻的天地。你看吧,漫天的白云里,闪耀七八颗灿烂的星星;起伏的群山前,漂洒讨三两点雨滴。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照应着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的乡土气息。“天外”与“山前”,都是遥远而开阔的。结尾两句笔锋一转,视野也缩小到山道上:山路一打折,走过一座小桥,乡村林边的社庙和茅草店就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这种远而忽近、隐而骤明的描摹,说明醉心于丰收在望之乐的作者早已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全词将一些看似平常的景物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以层次化安排,不加修饰、不用典故,显得朴实自然,悠然而起,悠然而住,平淡中显得淳厚却更见功力。

贺新郎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1]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2]。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3]。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4]。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5],故人长绝[6]。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7]。正壮士、悲歌未彻[8]。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9]。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1]茂嘉:辛茂嘉,辛弃疾的弟弟,此时因事贬于桂林。[2]鹈鴂(tíjúe):鸟名,又叫伯劳,一种与子规相似的鸟,常于春分鸣。声切:鸣声十分凄切。[3]芳菲都歇:鲜花都已凋谢了。[4]马上琵琶:石崇《王明君辞序》曰:“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此处借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表达思念之情。长门:汉武帝陈皇后被贬居长门宫。燕燕:《诗经·邶风·燕燕》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句。毛亨注说:春秋时,卫庄公的妻子庄姜无子,把庄公妾戴妫(guī)的儿子完养作自己的儿子。庄公死后,立完为君,不久被杀。其母戴妫回娘家,庄姜送她到郊外,并作《燕燕》诗赠之。[5]将军百战身名裂:汉武帝时将军李陵曾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但在出击匈奴的一次交战中,由于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投降了匈奴,落得身败名裂。河梁:指河上的桥。《文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6]故人长绝: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后来西汉与匈奴关系缓和,苏武被释放回汉朝。临行前与已在匈奴的李陵告别,李陵举酒道:“异域之人,壹别长绝。”[7]易水:荆轲自燕入秦,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行至易水,见《史记·刺客列传》。满座衣冠似雪:荆轲临行时,为他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表示对荆轲必死的哀悼。[8]未彻:指荆轲的歌声还没有停止。荆轲面对送别的人群,慷慨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9]啼血:相传蜀王杜宇死后化做杜鹃,啼叫时流下的血染红了杜鹃花。

【鉴赏】此篇是一首送别词。辛弃疾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张遭到当权者妒忌排斥,他长期被朝廷闲置于乡间,未能尽其才用,使他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惆怅;此时其弟茂嘉也因事贬赴桂林。在这种背景下兄弟分手,其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