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锅炉厂从北方贸易公司的钢材款中扣下了他们拖欠的锅炉款,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款返还给了北方贸易公司。
要回欠款后,有人建议将完成历史使命的通北贸易公司撤消,陈厂长却不同意,因为对一个工业企业来说,要欠款将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派上用场。
陈厂长按正常程序向北方贸易公司要欠款不成,于是注册了通北贸易公司这个假目标,把北方公司的“火力”吸引了过来,终于达到了目的。
从厚黑角度来讲,因时因地适当采用“以假目标吸引对方‘火力’”一计,是致胜之道。能否巧用、善用此计,就看我们的应变能力和智商了。
离间对手削弱其实力
看过《天下无贼》的朋友一定都记得这样一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其实何止二十一世纪,自古以来人才都是一个团体兴盛的最重要资本之一。如果没有人才或者人很少,一个团体很难发展壮大起来。本节所要讨论的潜智慧,就是离间对手,消耗其人才资源,以达到削弱其实力的目的。
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法制社会里,离间之计的使用很难拿捏好“度”,一不小心就会鸡飞蛋打。但是,作为一种智慧,历史上此计的一些成功运用,对不同读者可以产生不同的启发。下面举两个例子。
1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曾拿出4万黄金给部将陈平,用来离间项羽君臣,具体如何施行听任他处置。
于是,陈平向楚军派遣大量间谍,用黄金收买楚军中的将士,使他们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身为楚军大将,功劳卓著,然而却不能割地封王,因此想同汉军结成联盟,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
项羽本来生性多疑,听到这种议论后,就派使者到汉军探听虚实。陈平让侍者准备最高规格的菜肴,叫人端去,但一见楚使,故弄玄虚作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吩咐把佳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食物。楚使见此情景,极为生气,回去后一一告诉了项王。项王于是怀疑起范增来,当时范增建议项羽迅速攻下荥阳城,但项羽就是不采纳,气得范增发怒说:“天下大事大体上已成定局了,大王自己干吧!请求赐还我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不料项羽准其所请。范增在回家途中,气急攻心,因背上毒疮发作,猝然而死。陈平略施小计,竟使项羽失去第一谋士,楚汉成败,由此可知。以后,大将周殷在英布引诱下叛楚,钟离昧也因遭猜忌而得不到重用。陈平的离间奇计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可见谋略的力量之大。
2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离间明朝君臣,除了袁崇焕后,失去一个强大对手。从此后金越来越强大,十几年后就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中离间计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重要人才,从而使实力遭到削弱。此计我们并不提倡使用,但必须防备自身中计。虽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因为任何团体都不可能达到“无缝”的程度。所以绝不可不做警惕。
不存“妇人之仁”
小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在一个离家较远的公司上班。每天清晨7时,公司的专车会准时等候在一个地方接送小李和她的同事们。
一个骤然寒冷的清晨,小李关闭了闹钟尖锐的铃声后,又留恋了一会儿暖被窝——像在学校的时候一样。她尽可能拖延一些时间,用来怀念以往不必为生活奔波的寒假日子。那一个清晨,她比平时迟了5分钟起床。可是就是这区区5分钟让她付出了代价。
那天,当小李匆忙中奔到专车等候的地点时,时间已是7点05分,班车开走了。站在空荡荡的马路边,她茫然若失,一种无助和受挫的感觉第一次向她袭来。
就在她感到沮丧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公司的那辆蓝色轿车停在不远处的一幢大楼前。她想起了曾有同事指给她看过那是经理的车,她想: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小李向那车跑去,在稍稍犹豫一下后,她打开车门,悄悄地坐了进去,并为自己的幸运而得意。
为经理开车的是一位温和的老司机。他从反光镜里看了她一会儿。然后,转过头来对她说:“小姐,你不应该坐这车。”
“可是,我今天的运气好。”她如释重负地说。
这时,经理拿着公文包飞快地走来。他在前面习惯的位置上坐定,才发现车里多了一个人,显然感到意外。
她赶忙解释说:“班车开走了,我想搭您的车子。”她以为这一切合情合理,因此说话时显得轻松随意。
经理愣了一下,但很快明白了,他坚决地说:“不行,你没有资格坐这车。”然后用无可辩驳的语气命令道:“请你下去。”
小李一下子愣住了——这不仅是因为从小到大还没有谁对她这样严厉过,还因为在这之前,她没有想过坐这车是需要一定身份的。以她平素的个性,她应该是重重地关上车门以显示她对小车的不屑一顾,而后拂袖而去的。可是那一刻,她想起了迟到在公司的制度里将对她意味着什么,而且她那时非常看中这份工作。于是,一向聪明伶俐但缺乏生活经验的她变得异常无助。她用近乎乞求的语气对经理说:“我可能迟到,所以需要您的帮助。”
“迟到是你自己的事。”经理冷淡的语气表明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
她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司机,可是老司机看着前方一言不发。委屈的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在绝望之余,她为他们的不近人情而固执地陷入了沉默的对抗。
他们在车上僵持了一会儿。最后,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经理打开车门走了出去。
坐在车后座的她,目瞪口呆地看着经理拿着公文包向前走去。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拦下了一辆出租车,飞驰而去。泪水终于顺着她的脸流下来。
如果单纯从人性角度讲,经理的行为简直就是残酷。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经理就真有那么绝情?恐怕不至于。他之所以表现出绝情的样子,主要是为了维护作为上司的特权,告诉下属:你权限内的事情你可以作主,权限外的事情不能掺和。用“残忍”来培训下属的这种“轨道”意识,使企业严格按制度运作,经理可谓深得其道。这样,我们就可以揭开表面现象的盖子,认识到经理的潜智慧是不存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典出西楚霸王项羽,说他平时待人仁慈和善,见不得别人有病生灾,常常哭泣着把吃喝与他们分享。然而,当部将立功理应封爵论赏时,他却像猴子攥枣那样,死抠门儿。妇人之仁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当然,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颗仁心。但这里所谓仁,是指君子之仁,而不是妇人之仁。妇人之仁的人,注定了要最终失败。项羽就是这么一个人。宋襄公则是另一个典型。
春秋时,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接替齐桓公当霸主。但是,遭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对。宋襄公发现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做盟主,便想找机会征伐郑国。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亲自带兵去征伐郑国。
楚成王发兵去救郑国。但他不直接去救郑国,却率领大队人马直奔宋国。宋襄公慌了手脚,只得带领宋军连夜往回赶。等宋军在涨水扎好了营盘,楚国兵马也开到了对岸。公孙固劝宋襄公说:“楚兵到这里来,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咱们从郑国撤回了军队,楚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咱们力量小,不如和楚国讲和算了。”
宋襄公说:“楚国虽说兵强马壮,可是他们缺乏仁义;咱们虽说兵力不足,可是举的是仁义大旗。他们的不义之兵,怎么打得过咱们这仁义之师呢?”宋襄公还下令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仁义”二字,要用“仁义”去打败楚国的刀枪。天亮以后,整车开始过河了。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国人白天渡河,这明明是瞧不起咱们。咱们乘他们渡到一半,迎头打过去.一定会胜利。”宋襄公还没等公孙固说完,便指着头上飘扬的大旗说:“你难道没见到旗上的‘仁义’二字吗?人家过河还没过完,咱们就打人家,这还算什么‘仁义’之师呢?”
楚兵全部渡了河,在岸上布起阵来。公孙固见楚兵乱哄哄地还没整好队伍,赶忙又对宋襄公说:“楚军还没布好阵势,咱们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发起冲锋,还可以取胜。”宋襄公瞪着眼睛大骂道:“你这个家伙,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攻打,这算仁义吗?”
正说着,楚军已经排好队伍,洪水般地冲了过来。宋国的士兵吓破了胆,一个个扭头就跑。宋襄公手提长矛,催着战车,想要攻打过去。可还没来得及往前冲,就被楚兵团团围住,大腿上早中了一箭,身上还受了好几处伤。多亏了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把他救出来。等他逃出战场,兵车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兵器、粮草也全部丢光,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再看那面“仁义”大旗,早已无影无踪。老百姓见此惨状,对着宋襄公骂不停口。可宋襄公还觉得他的“仁义”取胜了。公孙固搀扶着他,他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得以德服人。人家受伤了,就不能再去伤害他;头发花白的老兵,就不能去抓他。我以仁义打仗,怎么能乘人危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呢?”那些跟着逃跑的将士,听了宋襄公的话,都哭笑不得。
人们说一支军队是“仁义之师”,是说这支军队为大义而战,不祸害人民,绝不是重小义而失大利。同战争一样,只有牢牢把握住“大义”这一原则,而不太计较小义,事业才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