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和员工不是对立,而是合作
老板和员工是互惠共生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员工和老板天生是一对冤家。人们最常听到的是老板和员工相互间的抱怨,即使偶尔彼此关心一下,也让人觉得有点假惺惺的。
实际上,老板和员工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自然界中有许多互惠共生的现象,比如说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它本身具有固氮的功能,为豆科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它又可以借助豆科植物获得生存的空间;再比如非洲热带雨林中的大象、犀牛等,它们身体表面往往会有一些寄生虫,一些鸟类等小动物也栖息在它们身上,以这些小寄生虫为食,同时,大象、犀牛也避免了寄生虫对它们的侵害,可谓互惠互利。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不胜枚举,在生物学中统称为共生现象。
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老板和员工是互惠共生的关系,没有老板,员工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就业机会;而没有了员工,老板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服从;对于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互惠共生的角度来看,两者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一个有着卓越企业文化和完善激励机制的企业中,员工在享受着老板提供的优厚待遇的同时,也会为老板着想,积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谋献策。即使企业一时遇到困难,员工也会与老板同舟共济、渡过难关。每个人都知道,只有上下齐心协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老板赚取利润的同时,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持久的保障。
因此,助人就是助己,多做一点对你并没有害处,也许这会花掉你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可以使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你的老板、上司和顾客会关注你、信赖你、需要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今天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老板和员工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无论是当老板还是当员工,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开公司、办企业究竟为了什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是这么认为的:企业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由此我们得到了开公司、办企业的合适原因,那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对个人和社会作出某方面的贡献。
由此引申,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员工和当老板实际上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其主要工作就是为顾客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当员工把自己作为一家公司来经营和发展时,就必须考虑自己工作的意义。正如公司必须解决好“是追求利润,还是追求奉献社会,然后由此获得社会回报”一样,我们必须问自己:“到一家公司去工作,是为了薪水而被动地为老板工作,还是主动地提高为老板服务的价值,然后从中获得除金钱以外的更大回报?”
其实,当员工和当老板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当老板的开公司、办企业,如果他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生产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获得顾客的认可,这样老板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当老板通过自己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为顾客为社会贡献了价值后,社会和顾客自然就会认可其价值并给予相应的回报。
员工在公司里工作其实也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当你为老板和公司创造了价值,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老板和公司的信赖和认可,老板和公司自然也会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当你贡献出你的价值使社会和集体获利后,你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任何一家公司和企业都必须追求利润以维持和发展自我,任何一位员工都必须通过领取薪水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这和人必须要喝水、吃饭、呼吸是一样的道理。但我们每一家公司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人不是因为喝水、吃饭、呼吸而存在的,人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实现自我价值。
当员工把自己作为公司来经营和发展时,也应该把追求为顾客、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想、使命和追求金钱的关系处理好,使自己能赚钱,但也有着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
那些发展顺利的企业往往奉行“利润之上的追求”,即要求公司员工将目标放在为顾客创造价值上,放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这不仅没有妨碍他们获取利润,反而赚取到了比那些一心只想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多的利润。自我经营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就顾客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无论是当老板还是当员工,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工作。如果你想让自己成为一名事业上的成功者,就应当抱有此种理念,和老板一起为公司的发展尽心竭力,而不是怀着对立的眼光来看老板。
你不是被老板“压迫”的对象
有些企业员工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仔,总是把自己归类为“被压迫者”,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认为自己是为老板打工的,是为老板出卖劳动力的,是为老板做嫁衣的,是被老板“剥削压榨的”,而从不认为自己是为自己而工作,是为自己创造和提升价值,是为自己积累资历和财富的,在这种消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人得过且过,对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不愿意多付出一点,老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吃亏的是自己,总有一种受害感。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好的,最终会耽误自己的发展和美好的前程,到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一名打工者,情况没有一丝改变。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一条真理。有些人在工作上成绩突出,得到领导的器重,事业道路越走越顺;而有些人却始终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在资质差不多的情况下,心态在其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把自己看做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来看看今天处在老板、总裁位置上的人,如刘永好、唐骏,张瑞敏等,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普通打工者做起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普通打工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地位。
唐骏刚进入微软时,做的是最基层的程序员,只是微软这个大蜂巢里千千万万的工蜂之一。
微软当时正在开发Windows,先做英文版,然后由一个300多人的大团队开发成其他语言版本。以中文版为例,并不只是翻译菜单那么简单,许多源代码都得重新改写。比如,Word里打完一行字自动换行,英文是单字节的,中文却是双字节,如果照英文版来,一个“好”字,可能“女”在上一行末尾,“子”就到了下一行开头。为此,300多人经过不懈努力,修改了大半年,才改出称心的中文版。所以Windows英文版上市后,中文版过了9个月才上市;到了Windows31,上市时间更是滞后了一年多。
埋头开发了10个月后,唐骏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常年雇那么多人做新版本,成本太高;全球各语言版本推迟那么久上市,实在是贻误良机。
能不能改进一下?下了班,唐骏开始动脑筋,琢磨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半年后,他写出几万行代码,反复运行,证明他的程序经得起检验,才找老板面谈。公司又花3个月认证,于是,原先的300人团队一下缩到了50人。凭借这个业绩和表现出来的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唐骏得到了提升,在微软一直做到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也得到了微软很少颁发的“比尔·盖茨终身成就奖”。
唐骏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成为年薪上亿的成功者,是因为他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老板薪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不断进步,即使今天机会不成熟,自己还当不了老板,但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或者老板的,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而认定自己是被老板压迫的人,这样的员工看问题会越来越悲观,自己会越来越自卑,从而扼杀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成本概念,也没有长远的规划,打工的时间越长,情况就越糟糕。
有人曾经问过李嘉诚这样一个问题:“你跟街头的乞丐有什么不同?”李嘉诚回答:“街头的乞丐只想着他的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我想的是我这一生的最后一顿饭在哪里。”可见,成功者的眼光有多么的长远。所以,与其絮絮叨叨地抱怨老板、抱怨公司,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行动起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双赢做法。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家小公司招聘业务人员,在前来求职的人中有一位资历十分显赫,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有点“小庙容不了大和尚”的状况,因此公司老总与他面谈时,很诚实地跟他说:“依据公司规定,目前给不出太高的薪水。”老总的意思是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没想到,他竟然接受了公司给出的条件,其实这个公司给的工资只有他原来薪水的三分之一,这让公司感到很奇怪。
上班之后,他从来都是准时上班,勤跑客户。不久之后,他的“功力”便显现出来,业绩远远超出老总原本的预期,为公司创造了很多利润。
于是,老总对他破格晋升,而且大幅度地加薪。在庆功宴上,他道出了原委:
原来,之前他在原单位已做到主管,工作很顺手,薪水也很丰厚,可是没想到公司的一次海外投资失败,老板远逃国外,让他连带受累,另投门路。
找工作期间,他碰了好几次壁,也曾经因为薪水无法与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痛苦,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老板不识货。突然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句话:“价格是别人给的,随时可以拿走;价值却是自己创造的,任谁也无法带走。”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选择重新出发。
故事的主人公原本是抱着消极的心态找工作,而且将寻找工作的重点放在薪水的高低上,最后,他想明白了,只要自己把能力提升上去,把业绩创造出来,就不愁没有机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拘泥于一个局部或者当前的现实,自我能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如果在一家公司工作,并且想改变自己打工的状态,那么你最好珍惜今天的工作,认真对待老板给你的每个任务,只要你努力了,你早晚会成功。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