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是梭伦的后代,他是第一个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黑格尔评价他:哲学发展为科学,从苏格拉底的观点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里完成。因此,他们被称为人类精神的导师。柏拉图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一生景仰他的老师的思想和人格。他早年的抱负是做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计划却屡遭挫败。有人说上帝是公平的,在柏拉图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政治理想的破灭却成就了他哲学家显赫的名声。公元前387年从西西里返回雅典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成为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也就是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前身。
在伦理学说中,柏拉图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学说提出了某些修正和补充,和他的老师一样,他非常重视在伦理学当中的理性因素,他强调,有理性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有理性就是有最高的在,没有理性谈不上在。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灵魂除了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部分,人的非理性的部分同样与道德有关,但是他指出,非理性的部分尽管与道德有关,但是必须要恰当地实行。人的非理性东西是什么呢?除了理性之外还有意志、情感,这样理性、意志、情感就共同构成了人性的三个部分,那么怎样恰当地表达使他们符合道德、符合德性呢?他认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必须符合三个原则。第一,人的理性必须符合智慧的原则,这叫理性的道德性;第二,意志必须符合勇敢的原则,在勇敢的基础上,意志的实行才算恰当,否则就不恰当;第三,情感必须符合节制的原则,情感也叫欲望,情感的原则叫节制。符合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理性、意志和情感,这就是恰当的知识,就构成了人的道德。他认为,在这三者之上,还有一个东西叫正义。何为正义呢?所谓正义就是理性、意志和情感遵循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个原则,能够恰当地实行的话,或者说能各司其职的话,就实现了正义。理性原则的智慧,理性是什么呢?理性不是一种技巧,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理性无限地滥用不好,理性要符合智慧的原则,理性的目的是智慧。苏格拉底说,理性地目的是善,理性离开了善离开了智慧,那不行,那就不是道德。意识,人是有意识的,但意识不能滥用,意识要符合勇敢的原则。情感、欲望人都有,这也是正常的,但是,要符合节制的原则,你不能滥用情感,不能放纵欲望。只有当你符合这些原则,你的理性、意志、情感用得恰如其分,你就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有节制的人,这就实现了正义,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他说,道德是一个灵魂的和谐,这就是柏拉图的伦理学说。
柏拉图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哲学思考的核心在于治国理政,建立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柏拉图写过一本书《理想国》,在《理想国》中,他运用他的伦理学说,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当中,正像一个有道德的人一样,他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的。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国家同人一样,也就是说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因此,国家也由三个层次的人所组成,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他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靠智慧统治国家,武士靠激情保卫国家,而生产者则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生产劳动。如果他们都能各司其职,恪尽职守,那么这个国家就建立了一个合乎理性的正常秩序,就符合和谐的原则,就达到了社会的正义,这样就建立起来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社会等级论,如何保持社会等级呢?制造差异就可以了。他反对这三个等级彼此干预,互相代替,如果相互干涉,这样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柏拉图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和祸患的根源。因此,他的政治主张是建立绝对平等的共产主义国家。并且他极端地认为,只有富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当国王,也只有哲学王才能治理好国家。此所谓哲学王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人生阅历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晚年的他把治国安邦的理想由寄托于人转向寄托于法。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是他思想的成就和丰富,这也是西方法治的源头。反映了柏拉图对人性弱点的让步。
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如何能保持智慧的美德呢?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国家当中,对统治阶级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进行教育呢?他认为要实行共产制度。这个阶级的任何人都不允许有私人财产,无论男女,他们都要住公共的房子,吃公共饮食,并且为了保证种族优良,国家规定婚配,取消家庭生活,子女一旦生出后,就属于国家,离开父母,由国家来抚养,在公共场所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规定体育诗歌音乐文学数学,教育之后进行选拔,再进行哲学教育,受过哲学教育的人能担任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王。哲学王,一个理想的国家要哲学家来当王,哲学代表最高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最初对共产主义的表达就是从柏拉图这里开始的。后来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新的论述。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核心体现在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做理念。理念在希腊文中是“显相”的意思,引申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他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事物总是变动不居的,变化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幻影世界)。真正实在的东西是不变的概念。概念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它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它还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这种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概念,柏拉图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理念,所有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的含义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他认为所有存在的客观理念,构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和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相对的。这样,他就告诉我们有两个世界,一个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把握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这就“如同我们看电影,电影屏幕所显示的图像——就是柏拉图所认为的虚幻世界,而这些图像是由“胶片”投影上去的,这些“胶片”——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通过我们的理智、理性、思维所把握的。这两个世界各自的性质是,现实的世界由于它是变动的、变化的,所以它是虚假的,而理念世界是不变的,是由理念组成的,所以它是真实的,可靠的,它是真理,能够被我们的思想所把握,所以我们的认识就是要认识真理,即认识理念世界。
那么,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呢?第一,摹仿。就是现实世界是摹仿了理念世界而建立的。理念即原型,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摹写。正因为摹仿,所以它既有理念世界的某些特征,也正因为摹仿,它就不是完全符合理念世界。第二,分有。就是指现实世界是分有了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既然是分有,它就和理念世界有相似之处。但正因为是分有,它就不是完全地符合理念世界,它跟理念世界相比是不完满的,是有缺陷的。于是他就用“摹仿说”和“分有说”来解释事物的理念与事物本身的关系。如:美的理念,是具体事物分有摹仿了美的理念,所以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因为它是摹仿分有了美的理念,所以现实的美总是有缺陷的。他用这个观点去揭示事物与事物本质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的理念,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理念,诸多理念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理念世界。现实事物都可以在理念世界找到它的根据。柏拉图还把理念世界分成了四个等级,最高等级就是善。
柏拉图的知识论(认识论)是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他是系统阐述认识论的第一人。认识论的思想从来都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认识论和本体论其实是不可分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们看他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什么是知识?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的,是真实的。两个原则:一个是确实可靠,一个是真实。所谓确实可靠,就是永恒不变、不容许有矛盾,必须能够明确表达。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没有确定性,不明确,这就不是知识。明天下雨,这就是知识,即使它是错误的,也是知识。所谓真实就是永恒不变的。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根据这两点,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不可能来源于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可感知的世界,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可感世界是变化的,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确实可靠的,所以,知识的来源不可能是它。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是以理念世界为对象的。那么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怎么才能达到呢?柏拉图认为,不能通过感觉,只能通过思维,所以知识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理性我们才能达到对理念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柏拉图将认识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
人是怎样来实现对理念的认识的呢?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柏拉图对此有一个独特的提法,他把认识的过程叫回忆,这就是他的回忆学说。认识就是回忆。这里,柏拉图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用以说明灵魂回忆说的根据:“宙斯率众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一些顽劣的马拉着,驭马者也缺乏高超的技艺,在经过陡峭天路时失去对马车的控制,被顽劣的马摇曳在地上,灵魂被折断了翅膀,不能上升到天上的理念世界,只得附着于肉体作为暂居之所。这个神话以隐喻的方式暗示,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包含着向往肉体的成分,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虽然是一种堕落,但却符合灵魂状况的堕落。因此,具有必然性。”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先于肉体存在的,存在于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它就认识了诸多理念,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之后,灵魂附着于肉体之上,沉溺于现实的世俗的世界之后(堕落),它就把在理念世界所见过的这些理念给忘记了。过去在理念世界它认识这些理念,当他降生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受到身体的污染和干扰,就把理念世界的记忆给忘记了,怎么办呢?要学习,只有经过训练,才能使他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认识的过程就是启发人回想起理念世界当中的一些东西,而理念的东西,不就是关于事物真正的知识吗!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把忘掉的理念的东西回忆起来,这就是理念说。这个理论奠定了天才论的基础。
哲学上绝对没有错误的理念,这个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知道西方的教育有一个传统,叫启发式教育,它的起源很早,中世纪就已经有了。教育不是灌输,教育就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心智。这个教育比灌输式教育要好得多。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哪儿?就是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说了,学习就是回忆,你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知识在他的灵魂中已经有了,你只不过是启发诱导,让他回忆起他忘掉的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式教育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启发式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其实质是对曾经拥有的知识的再认识。正是在此意义上,柏拉图又提出了回忆是“死亡练习”的说法。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降落在肉体之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观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其实分析这段话,我突然想到了中国佛教中的参禅悟道。所谓修炼即在于此。打坐参禅的过程,就是排除灵魂干扰的过程,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净化肉体污染的过程。只有祛除蒙蔽,才能达到自明。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就是排除意识层面的东西,才能达到潜意识的显现。此所谓佛家的“顿悟”“觉悟”是然,最后达到“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柏拉图论灵魂的不朽与轮回,同样与佛家的生死轮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略加注意,即对科学和对艺术这两个知识类别的区分。科学是对正确知识的回忆,对正确知识的回忆是清晰的,毫不含糊的。但关于艺术的知识却有独特性。艺术的知识是美,但美的理念没有回忆的过程,所以,我们对科学的理念与对艺术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对美的回忆是在迷狂状态当中对美的理念的回忆。我们说这个事物是什么,这是科学。我们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是艺术。这两个过程是不一样的,前面是逻辑推理,后面是非理性的,发现美的过程是一种非理性过程,这个过程,人的意识确实处于一种迷狂状态,即非理性状态,迷狂这个词是不是能准确表达这个意思,不好说,但它确实是不一样的,对美的认识与对科学的认识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它揭示了我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认同这样一个过程。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一是由他创办的哲学学园成为世界大学的典范,具有开创性意义;二是他创立的哲学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己开辟了无限的思维空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年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黑格尔的话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