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在他的学术著作《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对于这个比喻,在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在这样一个比喻中,柏拉图给人们给出了两个极端的场景:黑暗与光明。相应地对照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即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如何理解他这样一个隐喻深厚的比喻故事呢?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比喻究竟说了一个什么命题。
他说,在不知名的地方有一个洞穴,里面居住着一群人,这个洞穴很长,洞口有微弱的阳光照进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如囚徒一样,从出生那天起头颈和腿脚都被绳索捆绑起来。不能回头,不能环顾,只能目视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焰,在火焰与被捆绑的囚徒之间,有一道矮墙,在这堵矮墙的后面,有一些人在举着各种各样的假面具,做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动作。这样,这些囚徒每天看到的是投射在他们面前洞壁上的各种各样的影像,因为他们从出生就被禁锢在这里,没有见过别的东西,所以,他们把这些影像当做真实存在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囚徒挣脱绳索之后转身回头,他被眼前炫目的火光刺得睁不开眼睛,当他慢慢适应了之后,发现他原来所面对的影像是不真实的幻影,而那些假面具比影像真实得多。他明白了那些影像其实是火光造成的投影。于是他移步走向洞口,见到阳光,他被阳光刺激得眼冒金星,以至什么也看不见。等他慢慢适应了之后,他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事物,才真正知道自己被蒙蔽在洞穴之中很久了,这时,他才感到以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痛苦,是多么的可怜。这个解放出来的囚徒就想到了那些还在洞穴之中面壁的同伴。他非常可怜他们的处境,他明白“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为了解放他们,于是他重返洞穴,来到了他的同伴面前,劝说他们离开。但他的努力是无效的,他的失败在所难免。因为,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经无法再适应那些晃动的影像了。洞内的人会因为他看不清那些影像而嘲笑他,说他在洞外把眼睛弄坏了。囚徒们没有一个相信他说的话,没有一个肯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喻意相当深刻的故事。
“他虽然失败了,但却经历了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他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能解放,则是可悲叹的。”
对于这样一个比喻故事,在哲学界存在着各种说法。有的说柏拉图用洞穴里的囚徒来比喻群众,对他们来说,真理是刺眼的,他们只能适合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而只有那些仰望天空中不变理念的哲学家才能够接近真理;有的则认为,柏拉图是借解放囚徒的故事来比喻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悲剧。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承认群众的蒙昧无知和哲学家的聪明智慧。
群众的蒙昧无知只有通过哲学家的启蒙才能达到自身解放的目的,但这样的解放却面临着失败和被误解的可能。
通过洞穴比喻,柏拉图还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通常所面对的只是现象,本质在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就必须要像那个挣脱绳索的囚徒一样,进行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不然,我们永远都在现象之中被蒙蔽。
如果我们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仔细分析的话,是大有深意的。至少,他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三层意思: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见到的东西都是现象,而非本质,事实的真相则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此所谓的理念世界。二是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即本质,必须要进行灵魂的转向。灵魂的转向,说得通俗点,就是要进行启发式训练,学习,消除蒙蔽,开启智慧,让认识观照理念世界。三是感觉经验只能达到认识现象的目的,而真正的理念世界则需要思想去把握。这些东西,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哲学家们一直探究和追问的命题。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大师,英国哲学家怀海特曾经这样评价柏拉图的哲学成就。他说: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注脚。然而,随着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同其他传统哲学家一样,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其中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一文中,对其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解析,值得我们思索。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其实质是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是影像,是假相,而事物的本质则存在于理念世界,要通过思想才能达到对理念世界,即事物真相的把握。他认为,我们的家园在光明之中,但我们却在黑暗之中遭受蒙蔽,回家之路遥遥无期。即便是有人带路,那也会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黑暗而拒绝拯救和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我们的家园原本就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在不停地发明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寻求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点亮火炬,缔造现代科技文明,由于我们太过于执著地埋头苦干,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的辉煌之中,让炫目的色彩、动人的声音、可口的美食、华丽的殿堂迷惑了,沉醉了,人变成了物质的奴隶,在光明之中迷失了自己,从而乐不思蜀,忘却了自己的家在何方!海德格尔说,我们的家园不能丢,不然,我们就会丢掉形而上生存的意义。为此,他提出了灵魂的再次转向。“知其白,守其黑”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的名言,却被这位西方哲学家抓住了,他说:“有死的人应该将自身淹没在黑暗的源泉之中,以便在白天能够看星星。”
多么精辟之语,白天看星星,那是我们灵魂的转身,那是我们回归家园的路灯!
归去来兮,不知何日是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