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深处的漫步
56258200000030

第30章 宗教改革: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对于基督教来说,16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在这个时期,在基督教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出现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第一次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裂,这两个教派其实都是基督教。其教义、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这两个教派,从不来往,彼此攻击,互不承认,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现在开始对话。从天主教中又分裂出一派,这就是新教。在这次分裂中,产生了新教的诸多教派——路德宗(信义宗)、改革宗、加尔文宗、洗耳礼派、安立甘宗(英国的国教,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教皇不同意他离婚,一怒之下,宣布脱离天主教,另立教派,这就是安立甘宗,并宣布安立甘宗为国教,亨利八世自封为教主)。这样一来,使得16世纪的基督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以后,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基督教进入所谓的宗派时代。而宗派时代的来临是由宗教改革导致的。宗教改革是由马丁·路德发起的。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1517年,梵蒂冈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耶稣的大弟子彼得葬身之地),向信徒开始发行赎罪券。事情的起因,正为赎罪券而起。早期的基督教徒在巴勒斯坦境外传道,到了雅典、罗马。在罗马传道是基督教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罗马传道的最大功臣——圣保罗,他原来是一个法利塞人,具有罗马公民的资格。据说在一次传教中被罗马的士兵逮着了,他说我是罗马人,就被放了。可见罗马公民的身份在当时是多么的管用。耶稣死后,犹太人就开始迫害基督教徒,当时,保罗也跟着迫害基督教徒。有一次,保罗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是保罗,你不应该迫害基督教徒,你应该跟着我走。”这就是上帝耶稣。耶稣的话使他翻然醒悟,于是他皈依基督教,从此开始积极的传道活动。“保罗传道”——这是基督教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保罗在罗马传道,后又回到巴勒斯坦,其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他回到巴勒斯坦后,跟巴勒斯坦教会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即不行割礼也可入教。(当时,犹太人兴割礼,按照犹太教规定,不行割礼就不许入教。但罗马人认为割礼入教不现实。保罗就力争不行割礼也可入教。为此,争论了好长时间,最后保罗说服了他们。)这样,保罗在罗马传道就此展开,很快,基督教在罗马迅速普遍化。由于传道任务很重,耶稣大弟子彼得到罗马和保罗一起传道,后来,他俩都被罗马人杀害。据说杀彼得时是这样的。彼得说,你可以杀死我,但你钉十字架的时候不能正着钉。耶稣是正着钉的。十字架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是罗马人创造的,脚上钉钉子,心脏上也要钉钉子,如果心脏上钉的钉子不准,人一下子死不了,很痛苦。斯巴达起义失败后,沿罗马大道都是十字架,那惨烈的号叫声,百里可闻。耶稣在十字架上长达13个小时。彼得说,我不能像我老师那样,我没有老师那样的资格,你们倒着钉,把脚钉在横杠上,头钉在立柱上。他死后,就埋葬在现在圣彼得大教堂所在地。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就在那个地方修了个教堂,叫圣彼得大教堂。后来进行过多次修整。当时设计了好多方案,好多大艺术家都参与了设计,如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

在1517年,圣彼得大教堂要整修,没钱怎么办?梵蒂冈就出了个主意,卖赎罪券。赎罪是基督教的教义,耶稣在传教时说,人都是有原罪的,天国就要来临了,当天国来临时,上帝就降临人间,然后进行最后的审判,有罪的下地狱,无罪的上天堂。但是有罪的人你要行动起来,赎罪,做善事,追随我,这样就把你的罪赎了。等天国来临时,就可以上天堂。怎么赎罪呢?就是把你的财产捐出来,帮助穷人。据说有一个富人说我怎么进天堂呢?耶稣说你把你的财产捐出来给穷人,他一听,掉头就走了,他舍不得。耶稣说,富人进天堂就像骆驼钻针眼一样不可能。从基督教教义来说,卖赎罪券并不为过,买赎罪券要经过教会的认证,钱要交给教会,但是做得太粗疏了,太露骨了,一点神圣的掩饰都没有,就是捞钱,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捞钱,这就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满。当买赎罪券的事传到德国后,引起德国老百姓的不满,同时也引起了德国宗教人士的不满,这时马丁·路德乘势而出,他在1517年7月31日,在卫登堡的万圣教堂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叫《九十五条论纲》,列举了九十五条理由来驳斥赎罪券。路德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人是应该赎罪的,把财物捐出来,得到救赎。问题在于这救赎的行动为什么必须要通过你教会?钱都交给教会,怎么知道你拿钱去救助穷人?因为这时的教会已经有它的利益了,教会很腐败。赎罪可以,但为什么要经过教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宗教内部对梵蒂冈的反感和不满。《九十五条论纲》一经贴出,迅速传遍德国及德国以外的地区,人们开始传阅《九十五条论纲》,传达马丁·路德的思想,拥护他,追随他,这就引起了梵蒂冈的不满,然后就召开大会,批判马丁·路德,把他赶出教会,但是,马丁·路德不屈不挠,最后毅然决然退出教会,另立门户,成立新教。

《九十五条论纲》引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引发新教形成,马丁·路德后来继续他的新教思想的传播。

马丁·路德的思想简单说来有这么几条原则,代表了对传统的天主教梵蒂冈的批判。第一个原则叫因信乘义。信义宗由此而来。无需帮助,无需其他东西,我仅仅是信它就能够乘义了。乘义是圣经的话,成为义人之意。既成为被上帝眷顾的人。我怎么能乘义呢?就因为信仰,不需要其他的帮助。我只要相信上帝,我就能成为义人。不必通过教会,人乘义得救,不是因为行为,也不是因为律法,仅仅是因为信仰,信仰上帝,追随上帝。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中有非常烦琐的律法、形式,按照路德的说法,没有那么多条件,只要有信仰就行,不需要律法,我同样可以乘义。第二个原则确认圣经的权威。他认为,精神的解放,是从教义的解放开始的。而教义的解放,是赋予每一个人理解教义的权利,以前必须要通过神父的布道,才可理解教义,马丁·路德认为,不能这样,不通过任何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理解教义的权利。怎样确立这种权利呢?就是要确立圣经在基督教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圣经比教会要好,人们都可读圣经,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圣经。他树立圣经的权威,就是要打击教会的权威。他说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教会并不比其他人优越,它无权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别人。为此,马丁·路德早早把圣经译成德文,这也是现代德语的开端,现代德语的创始人就是马丁·路德。第三个原则信徒皆祭司和平等观念。中世纪时,基督教等级森严,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待遇,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权利。高级僧侣过的是奢华的生活,连国王都比不上。它有个理论,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他们属于属灵等级(高级人),而一般的信徒属于世俗等级,属灵等级高于世俗等级。马丁·路德反对这样等级,他认为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信仰,只要受启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可以成为祭司,人人都可为属灵等级,都可以享有与教皇教主平等的权利。

这三个原则开启了新教运动,同时,宗教改革运动同当时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相呼应,宗教改革也被认为是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