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5626300000028

第28章 向榜样看齐值得学习的十个忠诚形象(3)

柳钢的老师了解到韶钢人只有两个半月的学习时间,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原来,系统掌握这门复杂课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就算再聪明、再刻苦,也得1年。在这段时间,罗东元每晚都要自学到凌晨三四点。两个多月的学习后,罗东元的体重从52公斤掉到了46公斤,每天起来满床都是脱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这门高深专业技术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回到韶钢,罗东元当起了授课老师,立即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办培训班。现在,这批同志都成为韶钢铁路运输第一代信号专业的技术骨干。1991年1月15日,已升任工段长的罗东元带领电务段的同志们顺利完成了工业站的验收和接管工作,参加庆典的衡广复线铁路信号专家称赞韶钢:“你们仅靠一批普通电工就独立接管现代化工业站,了不起!”

1993年,我国引进某国的“JD型车上转换装置”,原冶金部组织在全行业推广使用。但罗东元在杭州推广现场发现,这项技术并非完美:在主要运行方向上,只能靠车上的司乘人员在运行中扳动路边铁架上的手把来动作道岔,这不但危险,而且如果车辆是推送作业,前方第一连结员就要早早攀爬在车厢边的铁梯上等待扳动手把,前方无人看着,存在安全隐患。

回到韶钢,罗东元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对已购回的这套装置进行了彻底改造,保留了机械部分,电路部分则全部采用自己的新设计。1993年11月3日,这项使韶钢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非集中区道岔全自动控制方式的新技术诞生了,经多年实践检验,装置安全高效、性能稳定。这项发明1995年12月获国家专利,1997年6月获广东省重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9月获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

2000年12月,罗东元荣获第五届中华技能大奖,每届全国只有10名获奖者,他是广东省多年来唯一的国家最高级技能大奖获奖者。评委们认为,韶钢的罗东元能独立承担大型创新工程的设计,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能范畴,非常罕见,符合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

十余年来,韶钢产钢量从50万吨跃上300万吨,铁路年运量从三四百万吨猛增到去年的1100万吨,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罗东元所在的运输部创建了全国闻名的工矿企业运输电气控制“韶钢模式”,取消了原来的主要工种之一——扳道工,他完成大小革新项目120多项,为企业节省投资1400万元以上,为韶钢主体生产跨越式扩张提供了现代化的运输保证,成了韶钢建设史上一名功不可没的技术能手。

在韶钢的这几十年里,罗东元不仅积极进取、技术过硬,还有着一颗忠于企业的心。 罗东元在技术上出名后,一些单位争相聘请他,并以高薪和解决住房、家属工作、户口等作为条件。1993年,深圳某专业对口公司要罗东元去上班,月薪5000元,分配住房,妻子安排工作。那时,罗东元还只是一个工段长,月收入不到500元。但罗东元说:“是韶钢培养了我,我不能对不起韶钢。”就这样,他婉拒了该公司的邀请,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罗东元开创出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技术后,某单位愿以15万元作私下交易,罗东元拒绝道:“这是韶钢的财富,我不能这样做。”……

面对各种优厚待遇的诱惑和各种考验,罗东元始终把事业的成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韶钢的发展、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不求索取,只讲奉献;他淡泊名利,只顾事业……几十年来,罗东元始终保持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带出了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技术团队,在韶钢这个大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成为广东省和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2月,罗东元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劳动模范。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不仅要学习罗东元这种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学习态度,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面对诱惑不动摇,对公司不离不弃的忠诚。只有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退缩,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不动摇,在面对名利的时候不贪婪,在面对荣誉的时候不沾沾自喜,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李龙珍:敬业让忠诚更加闪亮

李龙珍1968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同年被分配到鞍山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工作。1970年,李龙珍被调入鞍钢设计研究院,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动化室副主任、计算机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1999年任鞍钢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鞍钢这艘曾经长期辉煌的钢铁巨轮被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推向了险滩,甚至到了向职工借款买煤维持生产的境地。为尽快摆脱困境,鞍钢集团公司领导果断决策,进行鞍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技术改革。1995年,被称为鞍钢“希望工程”的1780轧钢生产线上马。时任设计院副院长的李龙珍担任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兼自动化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部分负责人。她的心中时刻牢记着集团公司“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方针,常常告诫设计人员:鞍钢如此困难,却下决心投巨资干这样大的工程,我们设计人员笔下画出的每一条线一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给鞍钢造成一点一滴的浪费,一定要让用户满意。她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科学、缜密的设计方案。

1780工程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她作为中方的谈判代表之一,负责基础自动化部分的谈判,先后参加了与日本、德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报价集团长达14个月的艰苦谈判。她牢记自己的职责,和大家一起高效圆满地完成了谈判任务。

在1780工程施工阶段,她天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协调设计和施工接口,常常工作到后半夜,现场只有她一名女性。而她又有一个习惯,当日工作任务当日做完,因此,设计院的日常工作只有晚上处理,经常熬到深夜。经过31个月的努力,1780工程顺利竣工。日方技术人员钦佩地说:“建设同样一条生产线,国际纪录是36个月,北方还要再加6个月,你们鞍钢人真了不起!”1780生产线投产后,板材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吨,而且质量优良,又恰逢当时钢材市场价格上扬,使鞍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这项“希望工程”的成功,给鞍钢带来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