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5626300000027

第27章 向榜样看齐值得学习的十个忠诚形象(2)

2001年8月15日,王德明在接27073次货物列车时,发觉有异响,马上警惕起来。检查后果然发现第二位轮对上有一块大面积擦伤,初步判断轴承可能有内伤。他立即转动轴承,借助听诊器细听。“咔哒,咔哒……”轴承滚子在滚道内卡阻的异音清晰传来。他立即请求扣车,拆卸后发现该轴承滚道已经剥离,保持架破碎14处。一起重大切轴事故就这样被排除了,王德明也成为全段防止滚动轴承故障的第一人。不久,他又借助放大镜发现了车辆底部部件的细微裂纹,防止了一起潜在的部件破损事故。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这两件“宝”,他对滚动轴承故障的扣车兑现率达到了100%。

王德明参加检车工作的10年多时间,铁路5次提速,新技术飞速发展,大量新型车辆投入使用。为了自己和同伴能不断适应岗位的新要求,有心的王德明还根据故障规律潜心研究,先后总结出了防止制动梁故障的“十六字工作法”,编写了大量排除车辆故障的顺口溜,借鉴中医诊疗法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字检车法”。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真经”,成了全段职工的共同财富,他们车间防止车辆故障件数一下增加了60%。

2004年,王德明被铁道部命名为“百强检车员”。对此,他认真地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想尽办法把工作做好。”

王德明的有心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他的听诊器、他的放大镜以及他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让那颗忠诚的心变得显而易见起来,最终,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有心的行动履行了作为一名检车员的责任。王德明不愧为一名忠诚的员工。

“安全无小事。”正是将安全问题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王德明才能细心观察列车和轨道上的每一个微小的地方,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从而为列车的提速和安全行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优秀的员工也应该像王德明一样,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精雕细琢,将所有的问题和隐患都消灭在萌芽阶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印证你的忠心,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于优秀员工的称号。

窦铁成:用勤奋上进诠释忠诚

窦铁成是现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被称为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 “120”: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老窦的手机号码,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窦铁成能练成这样过硬的技术本领,与他的努力与刻苦是分不开的。他仅有初中学历,却自学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60余本、百余万字的工作学习日记,是他孜孜不倦学习的见证。由他负责安装的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一次送电成功,全部获得“优质工程”称号。参加工作30年间,他提出实施设计变更6次,解决技术难题52个,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10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及节约成本1380万元。

2006年7月,窦铁成参加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工程。这个变电所是浙赣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变电所。施工过程中,变电所的变压器引入导线设计要求为铜板双导线,但国内没有这种产品,交工日期已经逼近,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窦。

在巨大的压力下,连续5个晚上,他在宿舍光着膀子写写算算,反复推敲。5天后,“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产品加工方案“出炉”: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完全达到技术指标。后来,该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迅速推广,节约成本4倍多。

正是凭着刻苦钻研与一股韧劲,窦铁成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劳动模范。

勤奋的窦铁成从一个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的普通工人做起,通过不懈努力成了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顾问,并为所在的企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源于对企业、对事业的忠诚,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使命的执著,窦铁成的事迹让我们知道了忠诚是需要用勤奋上进去印证的。

职场中的所有员工都应该向窦铁成学习,练就以一当十的本领,做刻苦勤奋、执行有力、忠诚尽职的职场好战士。只有个人战斗力强了,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要成功、要作出骄人的成绩,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出全部力量,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方永刚:用生命托起三尺讲台

方永刚,1986年入伍,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来,方永刚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因反复翻阅而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写满了所思所悟。

正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了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他也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热爱职业,等同于热爱自己的生命,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操之一。方永刚的感人事迹和他不惜一切代价、甘冒一切风险都要遵从职责的召唤,让他的忠于军队的形象越发高大起来。这种用生命谱写的忠诚是最高尚的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伟大的职业都值得人们为之奋斗,值得人们为之神往、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

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想到他们的职业精神。当一个人视自己的职业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神圣,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某一项工作中,没有做不成功的事。

沈文荣:勇立潮头敢先行

2008年胡润钢铁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钢铁大亨沈文荣,不但被认为是“苏南模式”的最后一位守望者,还被业界称为“沈大胆”。“敢为天下先”是他大胆性格的鲜明标签。他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说,敢为人先的经营决策,是他创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新时期苏商应有的秉性。

20世纪70年代中专毕业后,沈文荣被招进轧花剥绒厂轧钢车间做了一名钳工。当时,小轧钢厂的年产量只有三四千吨,并且品种单一,竞争力有限。

1984年,年仅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的手里接过了帅旗。当他捕捉到国内房地产业兴起的商机后,立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就凭这一个产品,沙钢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1988年,他力排众议,作出了一个“背水一战”的大胆决定:与香港永新公司合资,以3000万美元价格,从英国引进年生产25万吨螺纹钢的75吨电炉炼钢、连铸、连轧一体化短流程生产线。

对于这个行动的结果,沈文荣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说:“如果这个项目引进失败,就把它作为展览馆,我就去卖门票。”

但是,这个非常具有预见性的大胆决策成功了。这条生产线投产之后,沙钢年产钢能力翻了一番,同国际水平一下子缩短了20年距离。从此以后,沈文荣带着沙钢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金光大道。

1994年,以胆大著称的沈文荣又宣布了一个震动中国冶金界的消息:投资2.2亿美元,兴建亚洲第一座具有国际水平的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LF精炼、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很多人都知道这将面对着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

所幸,这次大胆行动又获得了成功。投产第二年,沙钢的电炉钢产量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

2002年,沈文荣用2.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的子公司——霍施钢厂,将这座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厂整体搬到中国,并投资150亿元对其进行改造,建成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

不久之后,沈文荣又与韩国浦项联手,将不锈钢薄板年产能力扩大到35万吨。现在,沙钢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电炉钢和特优钢材生产基地。

伴随着沈文荣一系列大胆的投资,沙钢成了世界级钢铁生产基地,传奇式的“沙钢速度”赢得了业界喝彩。

勇立潮头敢先行,只要仔细数一下,你就会发现各行各业的领头人就是本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敢于亮剑的人,第一个大胆冒险的人。他们的财富和成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激励着追随的人,并带动着同行业发展。这些堪称行业第一人的亮剑英雄就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榜样,是我们所向披靡、攻克工作堡垒的尖锐利剑。

罗东元:韶钢里飞出的一条龙

在韶钢,罗东元是一个神话。他精通钳工、焊工、管工、油漆工等多个工种技能,并熟练掌握电气控制等理论。1989年,韶钢举行第一次助理技师考评,120人报考争6个名额,知道罗东元实力的评委对大家说:第一名你们别考虑了,你们就想第二名好了。就是这样的自信,激励着罗东元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成了韶钢一名人尽皆知的技术能手。

1968年,罗东元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农村一待就是8个年头,1975年,通过招工,他到韶钢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罗东元当工人,向来“不务正业”,以工作需要为向导,他还自学钳工、焊工、管工、油漆工。1987年,罗东元以电工身份参加厂里焊工操作证考试,以总分98分的成绩在上百名专业焊工中拿了第一名,焊工们竖起大拇指:罗师傅学一样通一样,佩服!

在20世纪80年代,韶钢铁路运输仍停留在道岔人工扳、道口人工守望的落后状态中,机车作业率低、事故频繁。罗东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深明白,弄通复杂的铁道运输系统、掌握电气集中控制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凭那点高中知识,谈何容易!于是,罗东元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常常为了弄通某个原理而彻夜不眠,《铁路信号》、《电气集中施工》、《电子模拟电路数学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大量的专业书刊,每一页都印下了他汗渍渍的指模。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韶钢举行建厂首届“钢花杯”电力知识大赛,大赛实行重奖,第一名奖300元,韶钢各单位选拔了200名工程技术精英参赛。

从铁路连结员、扳道员、货运员到后来当上电工,罗东元样样都干得很出色。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了适应主体生产和与京广铁路的配套衔接,韶钢投资1700多万元筹建工业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6502电气集中自动控制系统。为了让工人们能够尽快掌握这些高科技系统,韶钢于1989年派了一批人员脱岗学习了半年,但效果很不理想,而此时铁路部门要求通车的期限迫在眉睫,情急之下,运输部领导将目光盯在电工班长罗东元身上,当即拍板,以罗东元为骨干,组成学习小组到柳州钢铁公司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