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员工励志版)
5626500000002

第2章 困难面前,信心胜于黄金(1)

面对寒潮,我们要勇敢“冬泳”

2009年新年第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东青岛视察工作,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渡难关。在拥有海尔、海信等一批知名企业的青岛市,温家宝再三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下信心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说:“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确实首先需要的就是增强信心。”“现在需要的是,领导者有信心,企业家有信心,工人有信心,全国人民有信心。方才我在一个厂子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海尔,张瑞敏跟我讲,说面对寒冬,不要躲避,要学会冬泳,也就是学会抗风险的能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寒潮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时,只有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才有机会抓住先机,赢得胜利。信心可以让我们保持一种随时备战的状态,把每一次挑战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次新的体验,以困境为机遇,磨砺自我,提升能力。而当寒潮消退的时候,我们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具备了更强的执行力和竞争力,以更加雄健、自信的姿态面对全新的未来。

在金融危机的强大压力面前,广东佛山的昭信集团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告诉我们只有勇于“冬泳”的人才能度过这个料峭寒冬。

全球金融危机浪潮的袭来,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广东佛山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海啸之中。昭信集团是佛山一家重要的非公有制企业,专门生产光电产品,属下的光电专业生产部门生产拥有核心技术产权的LED发光管。金融危机初起之际,不少企业要倒闭的谣言四起,这多多少少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运营。

不过,昭和集团的领导们并未被谣言轻易吓倒,“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这种谣言”。

2008年11月和12月期间,昭信集团党总支分别召开两次党员大会,邀请党建专家、学者为党员作增强责任意识的讲座,与党员剖析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定位、集团产业发展策略和企业经营等问题,号召党员坚守工作岗位,并深入员工内部,传达企业发展的目标措施和思路,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和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加倍努力工作,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应对困难。

这是昭信集团积极响应佛山市委关于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的号召,也是企业本身借机发挥优秀员工示范作用的重要举措。为此,昭信集团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党员攻关队”、“技术创新”等活动,让优秀的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党员发挥“红色酵母”的效用,影响企业的每一个人,从而把信心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突破西方国家的环保壁垒,昭信集团决定开发研究三价铬电镀能新工艺项目,因为与传统六价铬原料相比,三价铬电镀减少有害物质90%以上,有效提升了所加工产品的环保含量。在企业的号召与鼓舞之下,整个研究团队充满朝气,富有战斗力,而该项目技术领头人正是青年党员古晓雁。为了加快开发研究这项新技术,古晓雁主动加班加点,对研究数据等方面进行测试评估,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终于抢在年前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科研成果鉴定,为企业在寒潮里“冬泳”提供了奋力支撑。

困难当前,我们大谈信心的重要性,并非毫无根据。相反,这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乐观判断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30年打下的雄厚基础,以及创新、拼搏的企业团队,都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种种有利条件。因此,不管我们所面对的形势多么严峻,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工作状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困难终究是一时的,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互助、拼搏奋斗,那我们一定可以变危机为良机,借此促进企业和员工的自我提升。只有敢于在经济寒潮中“冬泳”的人,才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寒冬,迎来经济复苏的春天。

不怕金融危机,就怕信心危机

如果金融危机就像是天空中的阴霾,那么信心就是穿透这层阴霾的阳光。信心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能够鼓舞斗志,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一面。在金融危机面前,你如果丧失了信心,就很难有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当然也无法抓住新的机会,谋求新的发展。比起金融危机,更可怕的是人们产生了信心危机。

日本关西有家赢利状况良好的银行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信心而倒闭的。本来,这家银行运营良好,但是有一天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人们纷纷躲到银行的营业大厅中躲雨,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候正好有一名记者开车经过,看到了这一景象。“这么多人?莫非人们在挤兑?”银行里的反常现象触动了这名记者的职业敏感,他马上回去写了篇新闻稿报道此事。尽管该记者只是进行了客观现象的描述,并未对银行本身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但是这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很多人争相跑到该行提款,结果真的引发了挤兑风潮。不久,这家银行就“不幸”被言中,真的倒闭了。

所谓“三人成虎”,如果众人都对某件事物丧失了信心,那么真正的危机就会降临。这么说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因为人的思维就像是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萦绕在你头脑中的潜意识,就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运行的结果。如果在你的潜意识中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你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的“荧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你没有出息”这一类的负面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如果在你的潜意识中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屏”上见到一个充满信心、锐意进取的自我,听到“你做得很好,你会做得更好”这一类的鼓励信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安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当大家都充满信心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焕发出十足的干劲,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共同把工作做好、把企业做大做强;而当大家丧失信心的时候,企业就会弥漫着消极、沮丧的气息,慢慢地走向消亡。

方成丝钉厂是中部省份的一个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20世纪70年代,工厂的业务特别红火。虽然那时还是计划经济,各种原材料都要依靠计划指标才能购置,但该厂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到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在计划之外做市场,一些更便宜、质量也更好的钉子开始进军全国,给方成丝钉厂带来了很大冲击。

当时,方成丝钉厂并未完全失去优势。可以说,只要凭借着多年积累下来的资金和经验,方成丝钉厂很快就能完成改革,并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迅速恢复自己在业内的领头羊地位。令人遗憾的是,工厂的负责人对这项改革缺乏信心,而工人对工厂的未来丧失了希望。

产品滞销,工厂的日子当然越来越不好过,慢慢地开始只能发70%的工资,有时甚至连70%的工资也不能保证按时发放。很多员工对此很是不满,有的开始在下班的时候往工具包里装钉子,然后到集市上低价卖出。时间长了工厂越发亏损,而大家也更对工厂的未来不抱任何希望。结果,由于信心的丧失,方成丝钉厂陷入了生产与管理上的恶性循环。

后来,为防止工人下班偷钉子,工厂在大门口安放了大型吸铁石和报警器,搞得人人自危。结果可想而知,工厂不久就彻底垮了。

可见,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出现危机时引导员工恢复信心是何等重要,而员工是乐观,还是悲观,有没有信心,都将对企业的最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有了信心,才能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断激发出自己的热情与潜能,推动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员工没有信心,就没有积极的行动,企业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激发人们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使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战期间,美国有一个小镇的征兵工作进展缓慢,因为许多年轻人对伤亡充满了恐惧。不久,征兵站贴出一张海报:参军有两种可能,不上前线或上前线;不上前线不要紧,上前线有两种可能,不负伤或负伤;不负伤不要紧,负伤有两种情况,负轻伤或负重伤;负轻伤不要紧,负重伤有两种结果,痊愈或者伤重不治;痊愈不要紧,伤重不治的结果只有一种,就是死亡。既然已经死亡,还有什么好恐惧的呢?小镇上的年轻人被海报的推理所折服,打消了顾虑,纷纷报名参军。

可以说,战争并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是那么的残酷,但是小镇上人们的理念发生了改变。之前,他们出于对战争未知状况的恐惧,不敢应征作战;如今,他们很清楚地看到了利弊得失,从而找到了建立信心、找回勇气的有利因素。当越来越多的人抱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这场战争当中,战争便会结束得越快,而伤亡也会相应缩减到最小。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

面对金融危机这场“战争”,面对未知市场的全新开拓,有无信心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对明天抱有信心和希望,不轻易放弃自己,能够有效利用危机的冲击实现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那么我们不仅不会被困难所击倒,而且还能在危机的寒潮中愈变愈强,最终安然度过危机。不怕金融危机,就怕信心危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在考察海尔集团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总结道,海尔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危机中有机遇,机遇就在于创新。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创新,就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危机,还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因为危机的磨砺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