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是所有人的困难,但胜利却是少数强者的胜利,因此,在这场危机面前,我们唯有保持强者心态,充满信心地坚持下去,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正如《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2日的社论所指出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我们要利用这种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我们之所以说危机之中有机遇,就在于危机一方面会帮助市场经济淘汰掉水平低、发展慢的企业,减少不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的不足之处充分暴露出来,给企业指出一条改革的明路,帮助企业实现自我优化与提升。当然,创新是创造并扩大这个机遇的关键所在。下文宜家应对危机一事堪称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2002年,欧元升值以及中欧经济的滑坡,给宜家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新店对于老店的冲击所造成的“同类相残”,影响比预期的要大。截至2003年8月,宜家当年的销售增长率几乎为零。但是宜家并没有因此被击倒,而是把这当成了一次机遇,一次淘汰竞争对手、实现自我优化的机会。
经过综合分析之后,宜家决定在节约成本、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工夫。
首先,从设计之初就开始考虑节约的问题,能省则省,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节约的地方,同时又保证生产工序和产品质量,让产品兼具美观实用和价格低廉的双重优点。为了在设定的低价格内完成高难度的精美设计、选材,并估计出厂家生产成本,宜家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发团队。团队成员一起密切合作,在确定的成本范围内做到各种性能变量的最优化。他们一起讨论产品设计方案、所用的材料,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宜家的研发体制非常独特,能够把低成本与高效率结为一体。宜家的设计理念是“同样价格的产品,比谁的设计成本更低”,因而设计师在设计时竞争焦点常常集中在是否少用一个螺丝钉或能否更经济地利用一根铁棍上,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往往会产生杰出的创意。在宜家看来,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选材、工艺、储运等环节,对价格的影响很大。可以说,以节约为起点,宜家在造型设计、流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此外,为了能够节省每一分钱,将成本降到最低,宜家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产品性能并降低价格。宜家与OEM厂商通力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从产品开发设计之初便开始了。在产品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团队与供应商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厂家的协助下,宜家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材料,更容易降低成本。所有的产品设计确定之后,设计研发机构将和宜家在全球33个国家设立的40家贸易代表处,共同确定哪些供应商可以在成本最低而又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生产这些产品。
而在最后一个环节——流通销售环节,宜家也是竭尽全力、不断优化。宜家在全球拥有近2000家供货商,将各种产品由世界各地运抵宜家全球的各中央仓库,然后从中央仓库运往各个商场进行销售。由于各地不同产品的销量不断变化,宜家也就不断调整其生产订单在全球的分布。为了节省时间,宜家把全球近20家配送中心和一些中央仓库大多集中在海陆空的交通要道。这些商品被运送到全球各地的中央仓库和分销中心,通过科学的计算,决定哪些产品在本地制造销售,哪些出口到海外。而每家宜家商店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宜家的贸易公司购买这些产品。通过与这些贸易公司的交易,宜家还可以顺利地把所有商店的利润吸收到国外低税收甚至是免税收的国家和地区。
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宜家非但没在这场危机冲击的浪潮下倒下,反而在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宜家也借机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实现了自我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宜家甚至还要感激这场意想不到的经济危机。
宜家所遭遇的困难也是欧洲同行其他企业都会面对的,但为何宜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呢?因为宜家从不灰心气馁,而是把它看成了一次提升自我的机遇。中国有句老话叫“闻过则喜”,说的是当别人指出我们不足的时候,我们要感到高兴,因为这让我们看到了应该加以改进的地方。对于企业来说,挑战和困难残酷无情地冲击着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醒企业要早做准备。
在谈及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时,福建省外经贸厅厅长杨彪就结合实际情况谈到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机遇问题。他认为,企业要善于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化“危”为“机”。例如,世界金融动荡导致以美元为代表的海外资产估值明显降低,为福建省企业跨国并购带来了机会;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减弱,这有利于我们填补和占领更多的新兴国际市场;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给品牌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有信心,企业不但不会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倒下,反而可能实现自我提升,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是乐观地选择生存、走向强大,还是悲观地等待死亡,这二者的差别可能就在一念之间。
信心,是一架走出泥潭、攀向成功的梯子
信心,是一架走出泥潭、攀向成功的梯子。信心可以唤醒一个人强大的内在力量,像进攻的号角一样,号召人们走出失败的泥潭,迈向成功的终点。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认为,人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意志力量。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力量的差异。人一旦有了意志的力量,就能战胜自身的各种弱点。一个人有了信心,有了意志的力量,也就具备了敢于挑战自己的素质。
维克多·弗兰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颇深的决定论心理学家,但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后,他开创出了别具一格的心理学流派。
维克多·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也许,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警醒:“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一个人即使是在极端痛苦、极度无助的时候,依然可以自由决定他的人生态度。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维克多·弗兰克选择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
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维克多·弗兰克在狱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驰骋。
维克多·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思维准则,正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应具有的人生态度——充满信心。
有信心的人总是积极主动的,而不像悲观失望的人那样消极等待,或等待命运的安排,或等待贵人的相助。有信心的人对自己充满责任感,对明天抱有希望,他认为命运始终操纵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积极主动地推动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他们视每一次挑战为学习的机会、成长的信号,主动地淘汰自己、超越自己,并最终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能有多大的潜能,觉得自己不过是普通人一个,甚至是有缺陷的人。在生活中,他们充满了自卑。其实只要他们抬头望去,他们就会发现,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与成功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他们所缺少的仅仅是一种被鲁迅先生称为“自信力”的东西。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
上学的第一天,邻桌的女同学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致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女同学都不认识他。
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都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
二十年前,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
大部分日子,她也都在疑心、自卑中度过。她疑心同学们会在暗地里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样子太难看。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大学结束的时候,她差点儿毕不了业,不是因为功课太差,而是因为她不敢参加体育长跑考试!老师说:“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师解释,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为恐慌,恐惧自己肥胖的身体跑起来一定非常的愚笨,一定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可是,她连向老师解释的勇气也没有,茫然不知所措,只是傻傻地跟着老师走。老师回家做饭去了,她也跟着。最后老师烦了,勉强算她及格。
在日后的一个晚会上,她对他说:“要是那时候我们是同学,可能是永远不会说话的两个人。你会认为,人家是北京城里的姑娘,怎么会瞧得起我呢?而我则会想,人家长得那么帅,怎么会瞧得上我呢?”
他,现在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经常面对全国几亿电视观众侃侃而谈,他主持节目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就是从容自信。他的名字叫白岩松。
她,现在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而且是第一个完全依靠才气而丝毫没有凭借外貌走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岗位的。她的名字叫张越。
你瞧,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两个原本相当自卑的人后来却取得不一般的成就。是什么使得他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呢?是忽然开窍,还是有高人相助?其实都不是,而是他们学会了战胜自卑心理,学会相信自我,肯定自我。要知道,成功是一位相当严苛的主人,他只欢迎自信的客人,而排斥那些连自己不敢相信的人。信心可以唤起每个人坚持到底的勇气,无论遭遇多少困境,都会满怀希望地向前行进。信心还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无限潜能,让他们展现出最成熟、最成功的一面,从而赢得另一个舞台。
成功不易,只因成功对人的要求太过苛刻:懒惰的人不行,拖沓的人不行,愚笨的人不行……更重要的是,不自信的人绝对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早在机遇到来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让一个放弃的人取得成功,这无异于做无米之炊。因此,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在危机中救企业于困厄,那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自信。只有信心,才能让我们恢复勇气与力量,进而找到方法,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