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菜根谭,右手卡耐基
5626700000023

第23章 菜根谭·识人有术,察人有方(2)

察人有方,拥有伯乐的睿智

识人,首先要有远见,目光长远才会获得成功。因为今日落魄的人明日也许一鸣惊人。我们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不要太固执己见而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假借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识人不能从众,要有自己见解。这是对《菜根谭》中“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不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一话最好的阐释。

春秋时期,鲍叔牙在南阳经商,认识了管仲。通过接触了解,他知道管仲虽然家道中落,境遇困顿,但志大才高,不是等闲之辈。他很看重管仲,于是两人就一起做起了买卖。管仲每逢赚了钱总想多分一点,鲍叔牙知道后也不以为意。有人对鲍叔牙说:“你这么做不是吃亏了吗?”鲍叔牙回答:“管仲家中生活困难,还有老母需要养活,是应该多拿些钱的。”有时候买卖赔了钱,鲍叔牙不但不抱怨管仲,还安慰地说:“这是时机不利的缘故,请不要放在心上。”管仲听了,十分感动。

后来鲍叔牙和管仲都弃商从政,在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国君的兄弟们怕受迫害,纷纷带着谋士出奔他国。鲍叔牙作为公子小白的谋士,去了莒国;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去了鲁国。两人都是尽心尽力地各为其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想争当齐国国君的。管仲为了使公子纠当上齐国的国君,便找到和公子纠交情很深的鲁庄公说:“公子小白住在莒国。现在正带领人马尽夜兼程地赶路,要抢先回到齐国,争夺国君的宝座。要是他先到齐国,那公子纠回去后没有位置了。为了阻挡公子小白,请您让我带上一支军队,去半路把他截杀了吧。”鲁庄公慨然应允。于是,管仲带领人马在即墨附近与公子小白相遇。因为这是一次争夺国君宝座的关键性战斗,所以两军对垒,都怒目相视,兵来将往,互不相让。在混战中,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很机智地倒在战车中,佯装已被射死。

管仲很放心地回到鲁国,准备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管仲率部刚走,公子小白就和鲍叔牙赶忙上路。回到齐国后立即登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管仲不知此事,带军队护送公子纠返齐,被齐国的军队打败,管仲也成了阶下囚。这时,齐桓公论功行赏,准备任命鲍叔牙当齐国宰相,岂知鲍叔牙却提出:“我虽然对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个庸臣,不会有大的作为。您要想把齐国治理好,就必须任用管仲来当宰相。

”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作宰相呢?”鲍叔牙说:“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这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实诚信,能搞好团结,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了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地强盛起来。”齐桓公说:“可是他阻挡我回来当国君,在交战时又射中了我的带钩,几乎置我于死地。他是我的仇人,我怎么能用他作宰相呢?”鲍叔牙说:“当时两军对峙,他忠于其主。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射的。换了我,也是会为您去射公子纠的。”齐桓公开始还在犹豫,但在鲍叔牙的再三劝说下,终于不再计较一箭之仇,并拜管仲为宰相,以鲍叔牙为副手,团结一心,治理齐国。从此,管仲出谋划策,对内实行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虽然管仲的才能出众,功不可没,但鲍叔牙的识人和有远见更是受人们的称道。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章太炎先生认为孔子主张在察人、识人时,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的是非判断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

识人要有远见,只看眼前的景象和一时的情况作出的判断并不完整和全面。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信息和帮助,走向成功。

知己知彼,找准对方的“软肋”

《菜根谭》中说到,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如果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赞扬他,为的是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背后诬蔑诽谤;如果想要摆脱一个心地险恶的坏人,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这种人的报复。

我们必须尝试着去了解他人的性情,并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进行交往。了解了周围人的个性,再针对对方喜恶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手段,才能在与人的博弈中获得胜算。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起兵,乘胜包围了济南。业时拥护建文帝的山东参政铁铉随军监督粮草,便和参将盛庸固定济南。

朱棣攻城心切,调来火炮轰击城墙。

济南城墙虽厚,也难以抵挡火炮的轰击,一旦城墙被毁,城池也就被攻破了。

这时,铁铉心生一计,命人在一块大白木牌上写道:太祖高皇帝之灵。让士兵高举灵牌,立于城墙之上。

朱棣蓦然见到父皇朱元璋的灵位,大惊失色,拜伏在地,叩头不止,又传令军中不许放炮轰城,以免误伤父皇灵位。

铁铉借机修补城墙,全力防守,燕军虽然仍猛力攻城,但无火炮辅助,士气减弱不少,围攻济南三个多月,也未能进城一步。

此时大将平安率兵二十万,要攻打德州,切断燕军的粮饷通道。朱棣见势不妙,只好忍痛放弃济南,撤回北平。

朱棣自起兵以来,几乎百战百胜,军威未曾受挫,却惨败于济南城下。

这是铁铉看透了朱棣起兵与侄子争夺皇位,心里一定会觉得愧对父亲,因为建文帝是朱元璋生前就确立的合法继承人。他起兵造反,是和朱元璋的意旨违背。所以朱棣一见到灵牌,就惊慌失措,拜伏在地,不敢仰视,正是他心里的罪恶感在起作用。而且朱棣起兵造反,最怕“师出无名”而失去民心,如果炮轰先皇灵牌,就会背上背叛孝道的恶名,这是他最忌讳的。

因此朱棣一攻城就见到父皇灵牌,攻城之志已被无形中夺去。旷日持久,燕军的士气也逐渐消磨殆尽,各种攻城手段均被铁铉巧妙破解,士气也委靡不振。

朱棣的这种心理一般人很难猜得到,铁铉不仅猜到而且加以利用,让朱棣“投鼠忌器”,才能用一块白木牌抵御住了万马千军。这也正是应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不管身边人的心机程度如何,知彼是尤其必要的,面对怀有不轨意图的人更是如此。只有知晓对手的状态,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被封为滕王,他非常荒淫,身边许多官员的妻子都被他玷污了。他最常用的伎俩是假称王妃召唤某位夫人,然后人一到王府,他就强行无礼。有一天,崔简的妻子郑氏被王府召唤,想不去,又怕滕王的淫威,要是去肯定会受污辱。郑氏最后对丈夫说:“没关系,我有办法。”郑氏去了滕王府中门外的小阁楼,滕王正在阁楼内,见郑氏进来就想逼迫她。郑氏大声呼喊道:“大王岂能做出这等事?一定是奴才!”说着拿鞋底把滕王的头打破,还用手指把他的脸抓出了血。王妃听见动静出来,郑氏才得以回家。滕王感到羞惭极了,十天不理政事。后来滕王出堂就座,崔简上前去谢罪。滕王面有愧色,只得将崔简夫妇调出王府。而那些曾被滕王侮辱过的官员之妻对比之下,都个个自愧不如。

面对滕王的淫威,郑氏没有屈服,但出于现实情况,又不能直截了当地揭穿滕王的无耻嘴脸,于是根据滕王可能采取的措施想出了这个既能保全自己贞节,又能给滕王一个退路的一举两得的计谋,圆满地处理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你无意测验别人,但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你都会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形成你对他的评价。所以,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做到洞悉他人,在人际关系之中才会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