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时常和伙伴们到西南郊的矿山脚下一条缓缓流淌的沙河边。清澈见底的小河弯弯曲曲,宽宽窄窄,它时快时慢,“哗哗啦啦”地流淌着。小河是矿山上“叮咚叮咚”响个不停的泉水汇聚而来的,河床上长着参差不齐的柳树、杨树、榆树,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和伙伴们在石缝里、水草间一起捉麦穗鱼、小鲫鱼,惬意极了。
家乡的小河,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它给我灵感,给我无限的遐想,使我长出快乐的翅膀,飞翔在蓝天。它载着我的梦想,日夜不息地流向远方……
——摘自郭明义散文《家乡的小河》
1 童心的樱桃树
有一首歌叫做《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句话用在全体东北人身上显然有些过头,但用在郭明义身上,似乎又不够。
准确地说,鞍钢工人郭明义就是雷锋精神的传人!
樱桃园村,好一个诗意的名字啊。
小村位于鞍山市东北部,这里是千山山脉的余脉,到处是馒头状的高高低低的山岭和蜂窝状的深深浅浅的山坳,又宛若一只只温厚的佛掌,抚佑着祖祖辈辈的山民,连同他们的苦难和梦想。大自然无意中散布的厚厚薄薄、浓浓淡淡的脉矿,潜藏在浑浑沌沌、迷迷茫茫的石层中,那是现代人类的福祉,更是工业文明的筋骨。
1958年12月27日,我们的主人公郭明义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鞍钢齐大山铁矿的老矿工,建国前就在这里苦力换钱。
郭明义小时候经常在齐大山里玩耍,各种形态的山峰,像鹰,像兔,像神龟安眠,像将军跨马,像贵妃出浴,如果在现代派诗人的眼中,或许又像女性的乳房,像男性的阳物。
山下有一条不知名字的小河,清澈见底,空明若无。成群的鱼儿们,像鸟儿一样在水里忽快忽慢地飞翔着,呼喊着,舞蹈着。慢慢地,鱼儿们玩得累了,出汗了,就在五彩缤纷的卵石小床上睡觉,做一些悲欢离合的梦。河水静下来了,像一只亮晶晶的大眼睛,怔怔地仰视着湛蓝的天幕上牛群羊群一般的云团在悠悠然地聚聚散散……
周围是一片片的水田,密匝匝的水稻下是灰白白的河虾和黑黝黝的田螺。螃蟹们蹿来蹿去,手舞足蹈,像抽奖现场猛然中奖的彩民;而泥鳅们则滑来滑去,贼意狡黠,像股市上见机行事的老手。间或有几只硕壮的青蛙,像华南虎一样蹲坐在田埂上,圆瞪着大眼,迷惑不解地遥望着远方的鞍山和鞍山市内匆匆奔忙的男男女女。
明明亮亮的水田,白白胖胖的大米,青青黄黄的四季,小河潺潺流响,那是岁月的琴弦,弹奏着童年的日子。
建国前,日本人曾在这一带开矿,建国后也有零零碎碎的开采。郭明义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将来竟然成了全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而且也就是他一生的工作岗位。当然这是后话了。
很快就进入“文化大革命”了,学校处于半停课状态。经常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李晓伟、乔广全可高兴了,早早地就把课本扔进了灶膛里。
倒是经常搞支农服务,号召学生义务拾粪积肥,而后交给对口的生产队。没有化肥的年代里,粪肥就是生产队的香饽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他们这些城镇里的孩子,都嫌脏怕臭,就挖黑黑的河泥充假。郭明义是一个老实孩子,每天背一个荆筐,拿一把铁铲,早早地出门拾粪。他爱动脑子,猪和羊随处大便,狗喜欢在固定地方拉屎,牛马粪在村头最多。所以,一个冬天,他积累的粪堆高高大大的,像齐大山一样厚实。
开春的时候,附近另一个生产队鉴定他家的粪堆是真货实料,就出15元收购。15元,几乎是半个月的工资,奶奶就答应人家了。郭明义回家后,跺着脚大哭,坚决把钱退还,把粪堆无偿地交给了指定的生产队。
那年月,学校还经常号召学生打老鼠,按尾巴计数。李晓伟、乔广全都是顽皮的嘎小子,就把马车夫的鞭梢偷走,剪成几段,用锉刀锉圆,再用砂纸打磨出毛毛来,简直和老鼠尾巴一模一样,不用手摸摸,根本分辨不出来。而女老师害怕传染病菌,谁会去用手触摸呢。于是,他们每每受到表扬,经常在背后嗬嗬地大声坏笑,只有他,总挨老师批评。
东北的冬天格外冷,教室里要生煤炉。他是劳动班长,天不亮就来到教室生火,弄得满屋子呛烟,别人骂他。等到炉火稳定时,红红的火苗唱着歌儿,跳起舞来,屋里暖融融的,大家心里甜甜的,却忘记了是他的功劳。没有人表扬他或感谢他,好象这一份工作天生就是他的差事。
但他不在乎,每天总是早早的,小脸总是黑黑的。
童年里,郭明义最崇敬的人是雷锋。
雷锋就是鞍钢人,和父亲年岁差不多,都在铁矿当工人,后来从矿山参军了。周围很多人见过他,打过交道。
再一个对他影响大的就是父亲郭洪俊。1968年7月2日,附近的辽阳市兰家公社响山大队一个水井塌方,把一个中学生和一位解放军排长埋在里面。紧急情况下,郭洪俊和几名矿工跑步赶到,没有工具,硬是用双手抠穿古井,刨出了两个人,直抠得双手鲜血淋漓,指甲都没有了。
这在当时是一个名闻全国的英雄事件,郭洪俊曾专门赴京进行事迹报告,受到了总理周恩来的关注。1969年国庆期间,做为英雄群体的代表,郭洪俊还收到了周恩来亲自签署的参加国宴的邀请信。
也许,这些个英雄情结,像一颗细微的种籽,飘入了郭明义的心田,默然发芽,长出了一棵小树,而后长成了一棵大树,一棵蓊蓊郁郁的大樱桃树……
2 本是同根生
历史真是惊人地相似!雷锋和郭明义这两个时代典型,虽然相差半个世纪,却有着太多的交集:都是鞍钢工人,都在铁矿上班,都从这里入伍,都在东北那疙瘩儿当兵,而且都是汽车兵……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介绍他们入伍的竟然也是同一个人——余新元。
当年,雷锋就是以鞍钢铁矿工人的身份入伍的。
说起雷锋当兵,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传奇人物——余新元。
余新元,男,甘肃静宁人,1923年11月出生,1936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战斗、锦州崔家岭攻坚战和辽西阻击战等,多次负伤,多次立功。更加传奇的是,余新元受过的两次重伤,都是那位著名的白求恩大夫亲自主刀救治的。
建国后,余新元在辽阳军分区负责征兵工作,雷锋当时在鞍钢弓长岭铁矿当工人,一心想参军,但由于个头太小,只有1.54米(规定1.6米),体重太轻,只有54.5公斤(规定60公斤),不合乎规定。但雷锋特别执着,再三恳求余新元。余新元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朴朴实实的小伙子,感觉应该把这么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去。从矿山到辽阳市,有几十里的路程,交通不便,无处吃住,余新元就让孤儿雷锋吃住在自己家里,陆陆续续竟达58天。这期间,余新元多次找有关方面疏通,终于使雷锋顺利入伍。这便开始诞生了一系列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雷锋故事。
郭明义初中毕业后,由于高考停招,只能到齐大山铁矿参加工作。当时,参军入伍依然是青年们的首选,郭明义当然也不例外。而此时余新元已经是鞍山军分区的副政委,直接负责该地区的征兵工作。
郭明义的父亲郭洪俊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与余新元相熟,就带着儿子去登门拜访。余新元第一眼看过郭明义,就喜欢上了这个和雷锋一样朴朴实实的小伙子,而且郭明义的身体条件比雷锋好多了,于是就亲自担当介绍人,推荐他参军。
1977年1月,郭明义光荣入伍。在鞍山火车站举行的送行大会上,和雷锋一样,郭明义做为新兵代表,进行了慷慨激昂的发言。
郭明义所在的部队是沈阳军区23军201团,驻防黑龙江佳木斯。
第一个岗位是炊事员。当时连队每天的早餐是玉米碜子粥,玉米碜子像碎石头一般坚硬,很难熬开,喝到肚里,不易消化,不少战士闹胃病。怎么才能熬出可口的粥呢?他悄悄写信问母亲。母亲告诉他,提前要用清水将大碜子泡软,再熬,又软又黏乎。从此,战友们都喜欢喝他的粥,称为“明义粥”。可谁知道,他为此要早起床两个小时呢。
为了改善伙食,他还养了十几头猪。最担心的是母猪生产前后,由于冬天太冷,如果照顾不到,小猪的成活率很低。他事先给母猪喂服土霉素,准备好消毒用品,整夜整夜地守在猪舍,把煤火生得旺旺,把母猪的生产部位和乳头擦拭干净。小猪一只只地生下来了,他剪断脐带,擦上碘酊,将猪崽嘴里的残液清理掉,再将身上的黏液擦干净。有的小家伙不会吃奶,他就让它们吮吸自己的小拇指。那一年,连队的小猪崽们一个也没有夭折,全都溜光光、滚圆圆地成活了。
猪八戒们长得又肥又大,当地老百姓来参观,惊奇地说,当兵的比我们养猪还好。又叹息说,复员回去也不养猪,不过是一群哑巴畜生,对它们那么好,也不会开口说话,何必那么认真呢。
由于表现出色,部队又安排郭明义到汽车连。不用说,他成了一个雷锋式的汽车兵。
1978年的年终,师直属汽车连进行技术大比武。
104台汽车停放在师部车场里,齐刷刷排成一条线。郭明义的“解放”开出队列,他操作精准、沉稳,前进、倒退、拐弯、提速、刹车……规定技术动作误差竟然不到一厘米。
结果,他获得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第一。
3 矿山的儿子
心中的樱桃树已经悄然发芽,他成了一个优秀的汽车司机,一个出色的宣传干事,一个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
矿山的儿子硬骨头。矿长夫人迟到了,他不留情面,果断暴光,罚款100元!
1982年1月,郭明义退伍,回到父亲的工作地——鞍钢齐大山铁矿汽运车间担任T20汽车司机。
层层叠叠的山峰,舒舒缓缓地四散而开,蕴藏着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藏——铁。2500多年前,一个村庄群落栖息在一个形似马鞍的山坳里,憨憨地沉睡着,悄悄地繁衍着。鼓风冶炼的土高炉点燃了这里的文明之光,照亮了一张张黄褐色的脸庞。这就是鞍山城市的来历了。
鞍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日本人撤离的时候曾恶毒地留下一句话“你们在这里种高粱吧!”但,郭明义的父辈们却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成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
齐大山矿的历史也颇为曲折,日伪时期名叫樱桃园铁矿,属于掠夺式开采,循着富矿脉像老鼠一样挖洞,达数百米,这为后来的郭明义时代的矿业生产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建国后,这里做为鞍钢的附属铁矿,也进行了小规模采挖。1969年,改名东方红铁矿,正式开始大规模露天采掘。“文革”之后,改现名齐大山铁矿。
铁矿原来是一座山岭,海拔127米。在郭明义的儿时记忆中,当年的采矿设备都悬置在半山腰上,小火车、电铲、汽车等,需仰视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山头逐渐降低了。再后来,齐大山消失了,变成了齐大坑,而且这个坑越来越深,超过了负127米,开挖难度也越来越大。
郭明义肯定是一个优秀的司机,上班当年,便提前16天完成全年任务,创单车年产最高纪录,成为轰动矿山的新闻。
但他又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啊,他常常为自己学生时代的荒废学业而懊悔呢。当时,全社会正在兴起文凭热,全民自考,郭明义也迅速投身到了这股时代大潮中。
1984年,他幸运地通过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统一录用干部考试,由工人身份转为干部。
这之后,他担任了汽运车间的团总支书记。400多个青年,唱歌,跳舞,演讲,篮球赛,足球赛,各项活动红红火火,男女青年高高兴兴。
两年后,他年龄大了,不再担任团干部,由于表现出色,被调入矿业公司党委宣传部,任副科级干事。
宣传部新来的年轻人,坐机关,搞宣传,以前没有干过啊。但郭明义是一个能吃苦、爱学习的小伙子。白天像蜜蜂一样在矿区各个角落飞翔,晚上加班写稿子。坐下去,坐下去,静静地阅读,深深地思考,苦苦地练笔,让思想生出翅膀,让枯笔开出鲜花。不长的时间内,他开始写通讯,写论文了,当年竟然发表100多篇。最让人惊奇的是,他还在《鞍钢日报》、《流火》等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首)散文和诗歌,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
人的潜质真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啊,全在于实心投入和自我挖掘。
但好景不长,国内整个钢铁行业效益全面下滑,鞍钢是老企业,更是亏损严重。齐大山铁矿政工系统被迫大幅精简,党委宣传部撤销。他成了下岗分流人员,经过几个月的再就业培训后,被分配到机动车间,担任统计员兼人事员,成了一名只保留干部身份的车间工人。
人事员承担着车间劳动纪律考核工作。迟到,早退,怠工,失误,不管是谁,他都不留情面,在黑板上曝光。
在他的监督下,机动车间劳动纪律大变。
有几个被罚款的工人不服气,冲他说:“你只管我们普通工人,车间主任、矿长夫人你敢碰吗?”
“只要他们触犯劳动纪律,我照罚不误!”于是,郭明义把目光紧紧地盯上了领导层。
果然,几天后,车间主任和矿长夫人的名字赫然上榜,被写在了门口的黑板上,每人罚款100元。
全车间惊炸!
父亲骂他说:“你小子真是一根筋啊,你的岗位是车间主任给的,你又想被分流下岗啊?”
郭明义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工作制度是车间主任亲自主持制定的,他更应该带头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服众。再说,鞍钢现在正是最困难的时期,再不加强管理,什么时候才能扭亏为盈啊。”
父亲叹一口气,不再说他。
但出乎父亲意料的是,当年底,郭明义不仅没有下岗,而且被满票当选为机动车间的先进个人。
那一年过年时,车间主任特意到他家里拜年,鼓励的同时,还给他送了几斤苹果。
这就是郭明义,一个耿直的认真的执著的愣小子。
笔者感悟:雷锋与郭明义有着很多的相同点:都是助人为乐,都是“螺丝钉”……
但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典型,雷锋的所作作为,是为了感恩新社会,是为了心中信仰的那一份遥远而又温暖的共产主义理想。而郭明义,则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他的所做所为,是出于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