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至今,有一些电视综艺选秀节目脱颖而出,而有一些却悄悄逐步走向衰落。像是曾红极一时的超级女生系列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快乐男声等,都不同程度的由盛转衰。其实一个节目本身是有其商业价值时限的,就算最后会衰落也不算奇怪。但2010年,一档叫“中国达人秀”的选秀节目却火了大江南北。此后国内选秀类节目不断以此为起点被“复制”,形成了全民选秀的热潮,一直到2012年后出来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更掀起了选秀类节目的高潮。到底为什么选秀类节目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再次焕发青春呢?我们就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几个节目的商业运作开始逐步剖析。
毫无疑问,此类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已经不甚新鲜,甚至有些审美疲劳。但“中国达人秀”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反响呢?我们就要先从“达人秀”这类节目的发源处“英国达人”说起。英国达人,英文:Britain's Got Talent。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选秀节目。2007年的6月初开始播放,节目的宗旨是为了发现业余的表演人才。这个节目的具体规则在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只看其商业规律。
节目播出以及火爆的时间点非常有意思。因为英国达人刚刚开播时恰恰是次贷危机暴发之时,从2006—2007年间,次级贷的危机虽未波及全球,但对英美等国已经开始显现问题。这个时候大众往往通过娱乐缓解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该节目在创立之初并没有马上引起巨大反响,而是随着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才开始逐步越来越火爆的。尤其是2009年的苏珊大妈引起了全球关注。这位长相毫无明星相的大妈唱出了《我曾有梦》,瞬间震撼人心。
在这个后经济危机时代,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过后又出现了欧债危机,让全球动荡不已。失业率大增,安全感指数已经降到冰点,这时候大众对于压力的舒缓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此时综艺类节目、电影、电视剧都会走到一个相对峰值。特别是电视选秀类节目,越是接近于平民,越会受到欢迎。因为这种节目会给人一种带入情结,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业余表演者就像是自己的替身。
大众呼唤公平竞争机会的呼声越强烈,大众对于苏珊大妈的关注越多。加上长期郁郁不得志的人实在太多,每个人都希望能一鸣惊人,并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感。而这些,苏珊大妈替他们实现了。由此,英国达人逐步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国自然也会有引进此节目模式的冲动了。
在这里要说的是,我国综艺类节目很善于“山寨”其他地区或者国家的节目,也很善于自己山寨。但是真正能够“山寨”成功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很多节目只是山寨了形式,却并没有复制出他们的精髓。就像“非诚勿扰”节目成功后,有很多地方也推出类似节目,但没有出类拔萃的。其实做电视节目,同其他的商业形式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要抓住市场,抓住观众的心理。当一个节目掌握了主流观众的心理之后,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方向。
毫无疑问,以买版权的方式举办“中国达人秀”的东方卫视是聪明的。这种聪明,不是在于其以“不山寨”作为节目亮点,而是因为这种全方位的版权购进,直接把整个节目不走样地引进来。这相当于直接买了一个生产流程、一条流水线。所以同样把整个商业模式也复制了过来。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他们后来才能体会到的。虽然说东方卫视为了购买版权需要花费200多万元的版权费,跟“山寨”节目比似乎有些不划算。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即使不购买版权自己做一个类似的节目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但这种看似“多花钱”换来的版权,却有着山寨节目所不具备的市场战略优势。
节目打响的口号是“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走的是平民路线。这与英国达人的节目宗旨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非专业人士的舞台。而“中国达人秀”的节目宗旨更加深入,不仅仅是为非专业人士提供的一种机会平台,更多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关注,节目中更能表达出一种人文情怀。
因为虽然都是在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中,但英国和中国的社会生存环境、保障体系等等诸多因素都很不相同,“中国达人秀”开播的2010年,正值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红利逐步开始消失,各地方通货膨胀、企业生存困难、人口失业率增加、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社会大众往往就有一种呼唤社会良知,呼吁社会公平竞争的愿望。这种愿望,潜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而社会大环境又是一时无法改变的。
这时候“中国达人秀”的出现,更像是一股清风徐徐吹来。而中国达人秀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海选和复赛。也就是说,从弱势群体、社会底层人士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让整个社会产生共鸣。
整个节目的选择方向,基本是三种。第一,就是以“怪”作卖点。各种奇怪的人,奇怪的绝技,眼前一亮,视觉和听觉冲击非常强烈,或者是那种像苏珊大妈一样样貌极为平凡,秀出的节目却非常震撼。这一类的选择是为了突出“奇迹”的感觉,让大家觉得这么普通的人、这么弱势的人依然会出人头地,那么观众就会有非常大的认同感。
第二,是以“哭”为卖点。就是用一些感动的真人真事去迅速触动观众的“哭”点,寻找那些在社会底层为了保卫亲情、爱情、友情所付出努力的那一批人。这些人的才艺不见得高,却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因为社会大众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失落的情绪,发生了太多无奈的事情,而“中国达人秀”在这个方向又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把人文情怀用节目传达出来。
第三,就是突出“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观众们是非常喜欢看到各种绝艺的。各种平时综艺节目中很少看到的民间绝技在节目中都可以展示出来,让人眼中一亮。当然一些不适合在电视中呈现出来的高风险级视觉冲击太大的节目,观众往往不太能接受,加上相关部门的规定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负面反响,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再来说说评委组,评委的选择也是非常有商业考量的。基本上评委就代表了前面所说的三种选拔方向。一个是评委注重平民化走向。一个是注重人文关怀,打感动牌,这就需要一个女评委。而最后一个是评委注重“品质”,就是绝活的质量。所以整体架构就是,节目选拔宗旨体现了社会价值感共鸣,而评委选择紧紧围绕着节目选拔的三个方向,最终使一台大戏转了起来。
所以这样的节目优势是在海选阶段就非常惹人关注,后面反而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因此制作费不会太高,相比“快乐男声”等节目制作费仅占到其不到一半,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后面没有太多的惊喜,所以到了复赛、决赛阶段收视率反而没有那么高。
但是因为此类节目同唱歌类选秀不同,自己的压箱绝活基本在开始就已经展露,到了节目后期反而没有太多惊喜。唱歌则不同,因为唱歌可以不停地换歌曲以及配合不同的舞台背景包装,新意可以不断变换。这也就是为什么版权方坚持按照自己制作节目程序的原因。虽然节目按照本土化相应作了一些改变,但节目流程的大方向还是按照英国达人的制作流程而来。这也就不至于让节目本来的“亲民”“奇迹”“惊艳”三个大原则走板。也正因为这样才会符合了观众的心理走向,创出了收视的新高。
“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节目的节奏感以及整体风格甚至能感觉到有一丝“达人秀”的感觉,这是因为其幕后制作团队就是制作过“中国达人秀”的团队。
这支包括制作、推广的队伍由东方卫视“转会”到星空卫视,随后接触“The Voice”荷兰版权方,最后拍板由他们来制作完成中国版的“The Voice”。播出权最终落入浙江卫视手中。相比较上次东方卫视接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的引入过程则显得更加市场化,因为此次节目已经实现了“制播分离”,制作方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终由市场来决定。从长远来看,播制分离将会成为各节目必然走向。
虽然说“中国好声音”的版权是从国外引进,但其节目的发展方向依然是针对社会思潮来进行的,不过其针对性更强一些。达人秀针对的是老少中青男女,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大众。但“中国好声音”节目覆盖的主要观众群,则是以80、90为主的人群。因为这两代人什么都赶上了第一波,从学习到工作,很多事情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体制、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也非常大。
而从音乐方面讲,音乐行业的不景气导致了一股怀旧风的兴起,“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很多也在翻唱经典老歌,必然吸引此类的观众群。当然此节目能够成功,最大的卖点不仅是这些,最重要的是凸显“公正”“公平”“任才为先”的卖点,必然引起80后、90后的深切认同感。虽然在选手晋级过程中会有争议,但大的方向是对的。尤其由四位音乐界重量级人物做评委并以收徒为形式,背对选手以“声音”为评判做唯一标准,这就更容易将一些实力歌手选拔出来。
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能够到现场参赛的选手在包装下基本也都是坚持梦想的北漂一族,或者长时间从事音乐虽没有多大成绩但有实力的人。最终也就让节目抓住了观众的心理“G”点,并释放出了节目的正能量。当然,随着后来对一些选手资料真实性的争议,也曝出了节目组着意打造“励志故事”有些过犹不及,不过这确实也说明了市场的趋向如此,节目也就顺应市场这么做,虽然难免垢病,但此“营销策略”确实很成功。
而随着节目进行残酷的PK令大家更加关注。因为任何成就,不仅要有“公平”的环境,还要有“竞争”的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并没有随着初赛结束而下跌。这也是“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的区别之处。
最后来说一说“我是歌手”及其相关的成功架构。与“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不同,“我是歌手”的参赛选手都是已经出了名的明星,它的卖点不在于“新”而在于“老”,毫无疑问,这些参赛的选手都已经是成名数年的歌坛老将,很多已经隐退或者属于半隐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往往很多歌迷都在怀念他们或者他们的成名歌曲。这个时候突然出来这么一个重新表现的舞台,并且以竞技的状态,必然会引起几代人的共鸣。因为虽然他们的年华老去,但这种竞技的状态依稀又回到了当年的巅峰时代。另外,近些年流行乐坛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这种青黄不接,不仅仅表现在歌手方面,在创作方面更为突出。而越来越多快流行快消散的“俗”歌大量的出现,也逐渐麻痹着观众的神经,所以“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出来也就不奇怪了。不过,我是歌手之所以能够火爆还有一些原因,1.就是“中国好声音”起到了模板效应,选手红了,那些“老师”则更红,身价也更加倍增,这样也就必然刺激更多老一代的优秀歌手出现在舞台上。2.就是“我是歌手”隶属于老牌娱乐王者——湖南卫视的麾下,该电视台利用其自身多项资源包装节目,同时又有“百变大咖秀”与之遥相呼应,由此将娱乐性、宣传互相传导,使“产品营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几档节目之所以成功,就是能够把握到节目的市场卖点,了解在大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社会主流的心理方向。这是能否做好一个节目的关键所在。在细节的执行方面也需要更加有针对性,而这一点,在目前国内众多的综艺类节目中很多都没有做好。
其实,毫无疑问,综艺类节目的目的就是让大众娱乐放松,但这不意味着节目要娱乐大众。大众的心理如果抓不住,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会发现,这种原版引进的节目成功率相对会比较高,而本土或者山寨节目却很少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尤其在2007年以后,能够抓住社会心理,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节目制作,才能成为被市场接受的节目,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如果单纯以无厘头搞笑或者偶像选秀,自然得不到市场的承认,并被淘汰。而实际上,近些年国内电视台和节目组也开始出现了市场竞争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