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语录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与诸弟书
“谷园解读”
曾国藩的意思是要学以致用,通过读书,要明理,要实实在在地提高修养,要能够做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事业,而不是附庸风雅充充门面,不然就只相当于认识字的放猪娃。
其实,只识字而不明理的人是占着大多数的。今天从小学的根上,教育的根上,把识字与明理结合得还不够,不如古人。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以及《四书》,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所谓润物细无声,这些思想在学习过程中会浸润到幼小的心灵中去,这个童子功更利于终身受用。当代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缺少这些内容,成年后,很多人可能是研究生、博士生,可专业之外的书几乎不读,读书明理与这样的人似乎也无关。
读书并体贴到身上去,也就是真正的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人文情怀、内在修养,并切实地改进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其实真的很难。
有一次在单位的会议上,我把压抑在心里的很多话都抖落了出来。当时自嘲道:我读的书都是教我谦虚、谨慎、沉默、韬光养晦,可是我一点也没有学会,真是知易行难啊。
怎么样才能体贴到身上去呢?没练这个童子功的就要想想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对于那些你认为有必要内化到身上来的东西,要每天对照反省。这不是磨叽,重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重复这种暗示,就会有长进。
举个例子:我很推崇的一段修身的话是“四个约定”:“勿妄加评论、勿妄加揣测、不受他人影响、凡事尽力而为”。每天提醒一下自己,心智就会逐渐成熟。对此,曾国藩有非常好的比喻,他说这种长进就像是种树,每天也看不出什么来,可时间长了就很粗壮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