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膳食革命
5793600000009

第9章 膳食治病还是致病,都由你决定(2)

9.西蓝花护肤:西蓝花不仅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还是著名的“抗癌战士”,尤其是在防治胃癌、乳腺癌、皮肤癌方面效果尤佳。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增强皮肤的抗损伤能力。

10.鸡蛋护指甲:健康的指甲是粉红色的,因为有充足的血液供给。若指甲颜色异常,往往是营养缺乏或其他潜在症状造成的。高蛋白饮食是维持健康指甲所必需的,鸡蛋则是获得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如果你觉得身体的哪个部位不够健康,需要补养,就多吃一些对应的食物吧,一直坚持情况就会慢慢好转。

让我们的身体根壮苗肥——吃够主食最重要

农民朋友经常说一句话:根壮才能苗肥,所以种庄稼时肥料都要撒在根部,浇水也是一样。那么,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主食就是我们的根,只有主食吃够了,身体才能健康强壮。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女性朋友,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每天依赖蔬菜水果度日,这种方法可能会让你在短时间内瘦下来,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有的女性甚至因为减肥导致子宫萎缩,终生不能生育,让人非常痛心。

其实,胖也好,瘦也好,健康是最重要的。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能吃饱肚子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想吃点有油水的东西非常不容易,吃东西一般都是用水煮熟加点盐就直接吃了。在外面发现了吃的东西也是顺手烤来吃,其中土豆、地瓜这些食物根本不用加油,煮熟后就香喷喷的,还容易饱腹,就格外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就是靠着这些种子类的食物做口粮。

到现在,人们可吃的东西多了,做法也多种多样,但这些种子类的主食还是我们的根,像小麦、玉米、大豆等,只有摄取足量的主食,我们的身体才能根壮苗肥。

不吃主食的人无非是担心会变胖,但是你想一下,以前的人们只是吃主食,哪有那么多肥胖的人,倒是现代人,蔬菜水果吃得多了,动物性食物吃得多了,大腹便便的人也多了起来,这说明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主食是不会变胖的,让人变胖的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副食,这些食物还很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富贵病”。大家再想一想,在肥胖的人当中,是不是生活水平比较高,对吃比较讲究的城市人比较多,而那些吃得简单粗糙、以主食为主的农村人却较少肥胖?

还有的人担心多吃主食会导致身体摄入的营养不够丰富,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主食的种类有很多:大米、小米、玉米、高粱米、红薯、白薯、白面和土豆,所有淀粉类多的食品均可作为主食。将它们混合搭配,不仅风味十足,营养也足够全面。

热食伤骨,冷食伤肺,不冷不热最适宜

饭菜端上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说一句,“快趁热吃吧”。长久以来,中国人总是习惯吃热食,这也是由我们自身的体质决定的。我们不像西方人总是吃那些高热量的东西,寒凉容易侵入体内,导致疾病,吃热的才会舒服。不过,有些人吃越热的东西才越觉得舒服,这样对健康其实是不利的,应该予以纠正。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我们进食时要,注意冷热平衡。

1.热食的危害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热乎乎的粥,以及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这是因为亚洲人的体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人们御寒,保持体温。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平时吃的食物本身热量更高,因此对食物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冷食较多。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食管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左右,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管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成肿瘤。

2.凉食更不可取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往往会通过吃冷饮的方式来为身体降温,缓解燥热。但是总吃冷饮会伤害“胃气”,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中医所说的胃气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是包含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和肌肉的功能等。

其实,夏天喝点绿豆汤就是很好的清凉解暑方,适当增加白萝卜、莲子、黄瓜、冬瓜、香蕉、橙子等凉性食物的摄入,每天吃点凉拌菜,也是不错的习惯,可以调和体内摄入的高热量、高油脂食物。此外,有关学者研究证实,喝凉开水对人体大有好处,凉开水也是最解渴的饮料。冬季若每天都喝点凉开水,还有预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

总的说来,最健康、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其实,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口,就是最适宜的。

同样,人们在喝水时也应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釉质,还会强烈刺激消化道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如果实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会损伤食道,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民间有句谚语“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这句话说的就是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养生之道。

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饭时的细嚼慢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郑瑄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清代医学家沈子复在其书《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饮、点心、肴品,皆嚼得极细咽下,饭汤勿作牛饮,亦徐呷徐咽。”这些说的都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可取。

现在患口腔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与所吃的食品太精细以及狼吞虎咽不无关系。细嚼慢咽对人体健康有着许多好处:

1.预防口腔疾病。反复咀嚼可让口腔有足够的时间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还有杀菌作用,可预防牙周病。

2.增加营养吸收。充分咀嚼让食物变得细小,使之与消化酶完全混合,被分解成分子更小的物质,便于人体吸收。

3.增强食欲。细嚼慢咽可让人的牙齿和舌头感受到食物的美好滋味,从而对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的刺激,产生食欲。

4.减少胃肠道疾病。因在口腔中已对食物做了精细的加工,所以可减少胃肠道加工的负担,有利于胃肠道的健康。

5.有利于减肥。狼吞虎咽者因血糖值上升较慢,只有在胃中充满食物时才有饱腹感,由于进食太多,会促使肥胖。

6.促进血液循环。多咀嚼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咀嚼时,下颌肌肉牵拉该部位的血管,加速了太阳穴附近血液的流动,从而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7.有利于防癌。唾液中含有过氧化酶,可除去食物中某些致癌物的致癌毒性。实验发现,唾液腺的分泌物与食物中的黄曲霉素、亚硝胺、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接触32秒钟以上就有分解其致癌毒性的作用。细嚼慢咽能使口腔分泌更多的唾液,并与食物中的致癌物充分接触,可以减少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嚼的次数愈多,抗癌作用愈强。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慢食的要求呢?你可以饭前喝水或淡汤以增加饱腹感,或者多吃耐咀嚼的食品,如红薯条、鱼干、带骨鱼、带刺鱼、鱼头、鸭头、鸡头、螃蟹、牛肉干、甘蔗、五香豆、玉米等。

另外,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一边看电视、看书一边吃饭,或者边吃边说,这样就会忽略对食物的咀嚼,也会阻碍食物营养的摄入,甚至会导致营养不良。

要想一生保平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过去生活水平比较低,人们经常挨饿,“饱餐一顿”成了一种愿望。如今,人们可以“顿顿饱餐”了,于是很多人每顿都吃得很饱,恐怕饿着自己,却不知道长期的饱餐却导致了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

我们一直在提倡吃饭只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也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但是能做到饮食有节制的人很少,遇到自己喜欢吃的,多数人往往会大饱口福,什么七八分饱,什么健康危害,早就扔到一边去了。

可是,当我们坐在餐桌旁边,不顾身体的强烈抗议,而是随着自己的食欲,无节制地大量饮食,致使胃黏膜、肝脏、胰腺等消化器官大量分泌消化液,长期这样下去,必定会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降低这些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而且饮食过量还会使胃张力增大,损害胃黏膜,使胃蠕动能力下降,影响消化。

过量饮食不仅会使血液大量流向胃部,导致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造成脑功能的衰退,还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吸收的神经的负担,使其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这就必然造成大脑内的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神经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可见,长期饱食不仅会导致大脑的早衰,还会影响我们智力的发育。

长期过量饮食还会导致营养过剩,如果平时再运动不足,就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和垃圾在体内堆积,这也是导致肥胖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俗话说“要想一生保平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注意八分饱,在进食的时候应该像“羊吃草”一样,饿了就吃点,但每次都不多吃,使胃肠保持在不饥不饿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