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市场的出现
相传1884年,巴黎政府为维护干净市容,要求许多捡破烂为生的贫民将市区的废弃物搬运到荒废的军营,这些贫民自行在废弃物中挑选尚能用的物品进行出售,没多久就形成一处固定的市集,称之为fleamarket,即跳蚤市场。
关于跳蚤市场的名称来历众说纷纭,有说因为这些物品多已被使用过,常有许多跳蚤在上面,因此被称为跳蚤市场,另外也有市场里面的人跟跳蚤一样多而得名的说法。
从19世纪以来,跳蚤市场已经在欧美各国成为常态,包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跳蚤市场。在历史越悠久、越古老的国家,跳蚤市场里所卖的东西种类也就越多,摊位老板将自己费尽苦心寻来或是家传的宝贝摆在摊前,等待他人前来挑选回家,在陈旧蒙尘的外表下,它们都有可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市场,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大。
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商品服务市场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见的大、小商场,各种各样的理发店、家具店、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这些都属于商品服务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都在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式的兴起,也促进了新的虚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从市场行为方面看,它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两个突出的特征。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表现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对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市场的平等性是指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市场行为的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它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等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流动。
【知识链接】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是指一家企业的销售量在市场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越强,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越大,企业销售收入也越多。因此,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一个企业定价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温州打火机由小变大——分工
周先生是温州一家打火机制造厂的老板,他认为分工合作是自身企业竞争获胜的秘诀。他介绍说,同样一个电子点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产一只成本为人民币1元,他的进价是0.1元。为他的企业跑龙套的家庭企业生产成本仅0.01元。而类似协作配套的作坊式小厂在他手下有数百家,且生产同一零部件的企业可能有几家或数十家,这数百家配套企业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这样,下游企业就可以从上游企业中优中选优,选择价格最低、质量最好、供货最及时的进行合作。就这样,温州的金属打火机打败了日本厂商,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通过上面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分工协作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市场是随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市场未出现之前,绝大部分的经济体是处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状态。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和进步呢?下面我们从案例中来看一下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
美国于1942年耗资5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其工程技术的总负责人奥本海默博士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指出:“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美国从1961~1969年组织和实施了宏大复杂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其研制和发射的火箭“土星—5”有560万个零件组成,参与的研究人员共计有400万之多,最多的一次就有42万人。120所大学与200家公司分工协作,8年里共耗资300多亿美元,终于在1969年获得成功。负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韦伯博士也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过程,如果没有专业化分工,也就不会有相互间的协同需要,就只能是个人管个人,因而也就不会有任何的组织管理行为发生和存在。
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企业经营制胜的秘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分工协作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公司中有各个职能部门,财务部负责财务,销售部负责销售,行政部负责日常公司事务……在这样的分工下,各个部门高效率地完成了各自的工作。分工让工作更有效率,试想让一个人同时做N件事他会力不从心,但是让他只做一件事,他就能专心做好。同时,专业化分工使得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可以使企业降低平均成本,而实现规模经济。
当今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化越来越高。分工不仅仅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而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比如,波音747喷气式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个国家的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小型企业参与协作生产出来的。在比较优势和分工交换的指引下,跨国公司不断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并且让分工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
【知识链接】“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空气也能用于买卖——商品
某科普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则名为“还有什么不能卖”的文章,下面是部分文字内容:
泥土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矿产十分丰富,但岛上没有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瑙鲁出口矿产,同时进口泥土,以便种植农作物。
冰山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过于丹麦格陵兰岛出口的冰山了。这是10万年前的冰,被认为是纯净的,没有污染,杂质甚少。
水声美国商人费涅克周游世界,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了千百条小溪流、小瀑布和小河的“潺潺水声”,然后高价出售。有趣的是,该行业生意兴隆,购买水声者络绎不绝。
空气日本商人将田野、山谷和草地的清新空气,用现代技术储制成“空气罐头”,然后向久居闹市、饱受空气污染的市民出售。购买者打开空气罐头,靠近鼻孔,香气扑面,沁人肺腑。
商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每天吃、喝、穿、用、行,样样离不开商品,只要兜里有钱,我们随时可以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
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没有用来与他人交换,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见,商品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私有制的产物。
【知识链接】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对前者的消费会随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对后者的消费则恰恰相反。
亚当·斯密的法宝——看不见的手
据《旧约·但以理书》记载: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宫中设盛宴,众人正在用食时,忽然空中显出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弥尼、提克勒、毗勒斯。众人不解其意。先知但以理说:“你冒渎天神,为此,神放出一只手,写下这些字。意思是:‘弥尼’——你的王位已告结束;‘提克勒’——你在天秤里的分量无足轻重;‘毗勒斯’——你的国度即将分裂。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看不见的手”掌控着一切?18世纪中后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被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产量和质量。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
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自己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