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5821100000019

第19章 对浙江省加快金融发展的建议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将来自知识经济和服务贸易的增长,而其前提条件则是金融业的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业服务的范围扩大和金融业创造产值利润的增长。浙江省的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私人经济、中小企业十分活跃,民间资金充裕,对金融业加快发展有比较强烈的需求。浙江省发展民间金融业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面对新世纪新的对外开放形势,一方面是深化金融改革克服金融隐患的需要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重,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水平,更加突出发展金融业的重要。但是现实的条件,仍有很多不利金融业加快发展的障碍,少数地方发生个别银行挤提存款,影响遍及局部地区的居民存款信心,导致整个地区资金紧缩经济恶化,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为了排除障碍,加快发展,作为当前制定“十五”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就很有必要充分估计当前的形势,深入认识现有的条件,明确发展的方向,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发展。

一、浙江省金融业的现状

浙江省的经济特点,一是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倾向于到省外谋求发展;二是民间资金多,但是民间的投资并没有作等量的增长,存在人才和资金一起外流的问题;三是信用风险大,银行结算风险大,现金交易多。这些问题表明不少地区的社会法制条件、基层政府的市场管理和民间信用关系不利于大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发展,他们的权益因为社会法制的缺陷、政府官员的盲目干预和民间债务拖欠而得不到足够的保障。浙江省的金融业现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主,省内和地方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直接证券融资在本省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这样的金融业格局只能加快民间资金的外流,不利于增加对本地经济的资金投入。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进入和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开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就要学习外国银行的经营策略,关闭和收缩一批原来按行政区划设置而又鞭长莫及难以控制的分支机构,这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市场资金供给发生严重短缺。浙江省的本地金融业如果不能乘机加快发展,弥补四大国有银行紧缩的空缺和满足扩大的市场需求,只能继续依赖四大银行的信用供给,就很容易发生银行挤兑的危机,导致局部地区的信用关系恶化,严重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发展金融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经济形势的发展,决定浙江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不论是继续支持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发展和吸引对本地建设项目的投资贷款,还是积极促进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需要具备的条件,除了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以外,还必须:(1)有健全的法制和金融监管,保证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充分安全;(2)高度透明的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降低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吸引资金的流入;(3)有大批高层次的优秀管理人才,为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4)最后还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服务设施,为开展现代金融业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对照这些条件,现状很不容乐观。同很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一样,浙江省也有一个优秀人才和民间资金一起外流的趋势,成为制约省内经济和地方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固然有就近的上海加快金融发展的影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政府管理、法制和金融监管存在的缺陷。很多金融机构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大企业选择迁移总部,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选择到省外谋求发展,比较深层次的原因都是所在城市乡镇的政府管理、社会法制建设和金融监管,可能比较适应低水平的小商品生产,而不是有利于比较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展战略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对症下药的政策选择,一要明确发展的方向;二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三要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四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明确发展方向,要有三个重点和三个不要。三个重点是:重点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扩大金融服务的市场,提高金融业创造产值占GDP的比例;重点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特色金融。三个不要是:不要盲目追求存款和扩大贷款;不要偏重国有大银行;不要搞一个模式的银行经营。因为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很多筹资手段可以选择,不必完全依赖吸收存款。片面吸收存款,必然提高资金成本,对竞争不利。存款多了,投资贷款的质量不高,最容易发生银行流动性危机。金融服务的水平是金融业最积极最正当的竞争手段,服务水平提高了,银行信誉提高了,市场自然扩大,存款和贷款也自然增加。国有大银行面对改革的任务,长期看是一个收缩机构收缩信贷的过程,继续片面发展大银行,可能严重制约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很不利于分散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大银行有机构网点的优势,可以重点发展货币结算服务,中小金融机构没有网点优势,发展新的网点有很大的成本,也不符合现代金融技术跨时空发展的潮流,但是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可以更加贴近本地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人员和机构的成本也比较低,提供高度专业的特色金融服务有优势。特色金融服务包括重点客户群,固定客户群,金融产品的专业零售、专业批发,和产业部门相联系的专业服务等等,每个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一群固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向流动客户提供一两种专门的金融服务。

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三个层次同时推进:第一是加快发展专业教育。要增设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聘请优秀教师,扩大招生人数,组织科研和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水平。第二是加快职业培训的发展。这方面要政府投入资金,组织最优秀的专家力量编写培训教材,发布专业考试标准和职业任职资格标准,引导各类政府和民间机构正确开展金融职业培训。第三是发展知识经济,把金融教育、金融科研和职业培训当做一门新兴的产业来发展,一方面把大批优秀的浙江青年培养成优秀的金融专业管理人才,输送到各类金融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也为 GDP的增长和地方财政做出新的贡献。人才多了,我们就不必再担心人才外流,不必害怕外国机构挖人才,提高整个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了最基本的条件。

四、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建设

有很多地区的政府习惯于运用免税优惠的政策作为吸引外资、民间投资和金融资本的主要手段,其实信用安全、市场透明度和促进发展的金融监管才是最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比较高级阶段时尤其是这样。目前金融机构普遍感到信用保障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间的债务拖欠、政府执法不力,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人事风险。市场透明度不足,主要是金融立法缺乏可以具体操作的内容,金融执法的随意性很大,漏洞很多,市场组织和政府金融监管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缺少信息披露。缺乏信用保障和市场透明度,会极大地抬高金融债权风险和预期风险,制约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和阻碍金融市场的很多创新业务。金融监管的问题是有很多具体的监管措施仍然没有摆脱集中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不是积极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管理落后的问题和健康发展,而是不顾金融机构的特点贪图省事搞大兼并大联合;不是鼓励公平竞争,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而是简单控制金融机构的数量,继续支持少数金融机构的垄断;不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是推行一个模式的银行经营。在最近的2~3 年里,金融监管的这些问题曾经对浙江省的金融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要提高整个地区整个社会的信用安全保障和市场透明度,克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金融法制建设和积极改进内部金融监管。有人十分错误地以为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建设是中央政府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无关,其实具体的执行都在地方,都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央政府只能起监督指导的作用。中央政府的立法只能提出一般的原则和建立最基本的金融监管构架,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执法内容仍然需要发挥地方的力量,因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差异那么大,设想全部要由中央政府来制定完全适应地方的十分具体细致的法规制度,也是完全缺乏事实可能的。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问题上,比较落后的地区以地方立法来减少资金外流和防止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也有发达国家的国际惯例可循。金融法制建设和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防止金融危机、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设想一个地方的金融市场通过法制建设和改善金融监管达到了这些目标,或者退一步,比全国其他地区更加接近了这些目标,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反对地方市场的法制建设呢?这方面,上海和深圳是两个已经树起的榜样,已经回归的香港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大力推进了金融法制建设,也因此极大地繁荣了本地的金融市场。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和实践承诺开放金融市场的形势,为了防范外国金融资本的冲击和消解大量银行坏账的隐患,中国更加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力量,采取各种积极的手段把金融危机的可能消除在地方,防止集中到中央集中爆发。金融法制建设,要制定十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执行办法,又要能够促进健康发展,增加市场活力,难度很大,有很高的技术性要求,这方面只要政府做出适当的财力和人力投入,组织专家班子做认真的研究,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要知道盲目等待,不会有任何出路,设想上海和深圳如果当时也同样采取等待的态度,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发达的证券市场,也不可能有上海和深圳超常速度的经济发展。

§§Ⅲ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研究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核心的内容是发展的政策条件、规范化制度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的各种政策问题。政策条件主要是利率、税率、银行信贷、企业改革、市场规则的调整等。规范化制度建设包括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行为准则、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职业操守、市场交易组织、金融监管、上市和交易规则、信息披露要求等。收入本章的内容是自1994年以来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的论文,发表当时主要针对一些有关发展和规范化建设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市场组建初期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提出意见和分析,现在汇总在一起显得比较零星和散乱。为了帮助本书读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在编写本书时,作者特意增加一篇证券市场概述。证券市场的发展涉及很多货币政策问题和资本市场的理论问题,其中有关货币政策的系列研究已经收入作者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书,有关资本市场的研究收入本书的第五章,需要的读者可以参照阅读。